国不可以从外治,将(《孙子》注作「君」)不可以从中御。 〔《通典》引《太公》,今〈六弢. 立将篇〉袭此二语,以为将答君之词,贾林《孙子》注沿其误。 〕
神农之教曰:「虽有石城千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无粟,弗能守也。」 〔晁错引。 案应劭《风俗通》述《孙子》云:「金城汤池而无粟者,太公、墨翟弗能守之」,则知此为《太公书》所有。 唐. 员半千亦引作《军志》,《群书治要》所引〈虎弢〉亦述「神农之禁」也。 〕
国柄借人,则失其威(今本〈六弢. 守土篇》作「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 )。 渊乎无端,孰知其源(下为「涓涓不塞」六句)?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同上引。 下五句,今本〈武韬〉袭改之)。
昔柏皇氏、栗陆氏、骊连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此古之王者也。 未使民,民化; 未赏民,民劝(《北堂书钞》十五引此三句,两「民」字不重。 ); 此皆古之善为政者也。 至于伏羲氏、神农氏,教化(宋本「化」作「民」)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御览》七十六引《六弢》,《意林》引后四句作「太公曰:伏羲、神农,教而不诛」云云。 〕
圣人恭天静地,和鬼敬神。 〔《意林》〕
文王在岐(《群书治要》引多「周」字),召太公曰:「吾地小,奈何?」 太公曰:「天下有粟,贤者食之; 天下有民,贤者收之。 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 〔《文选》注引作「屈一人之下,伸万人之上,惟圣人能焉。」 ,《群书治要》引〈武弢〉多赘语,盖依此节而增衍成之也。 〕
文王曰:「君务举贤,不获其功,何也?」 太公曰:「举而不用,是有求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举贤若何?」 太公曰:「按贤察名,选才考能,名实俱得之也。」 〔《意林》引《六弢》作六卷,今本《六弢》本之,衍为〈举贤篇〉。 〕
文王曰:「国君失民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与也? 君有六守、三宝。 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 三宝者:农、工、商。 六守长则君安,三宝完则国昌。 〔同上引今本《六弢》衍之为〈六守篇〉。 〕
崇侯虎曰:「今周伯昌怀仁而善谋,冠虽敝,礼加于首; 履虽新,法以践地(《意林》引作「冠虽敝,加于首; 履虽新,履于地。」 ,〈汉书. 儒林传〉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 履虽新,必贯于足。」 师古曰:“语见太公《六弢》。」 ,《御览》六百八十四引之同,《意林》多二「之」字,作「加之于首」云云。 )。 可及其未成而图之(《御览》六百九十七引《六弢》)。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意林》),皆由将出。 临敌决战,无有二心(今〈六弢. 立将篇》连上引)。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亲其将如父母,攻城则争先登,野战则争先赴。 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 可乎?」 太公曰:「作将,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盖幔,出隘塞、过泥涂,将先下步(《意林》、《艺文类聚》引无,作二日字及幔先作必。 )。 士卒皆定(宾本作「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炊者皆饱,将乃敢食(四句《意林》无,《艺文类聚》有,今本「饱」作「熟」,「乃敢」作「方就」。 ); 军未举火,将不食(今本作「军不举火,将亦不举」)。 士非好死而乐伤,其将知饥寒、劳苦也。 〔《意林》引〕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吴子》引之)。 赴之若惊,用之若狂; 当之者破,近之者亡; 使如疾雷,不暇掩耳也。 〔同上引。 按今本〈六弢. 军势篇》文义近古,多见称引,此盖括其一二精语。 )
贫穷、忿怒,欲决其志者,名曰必死之士。 辩言巧辞,善毁善誉者,名曰间谍飞言之士(同上引。 今本《练士篇》取一置一,杂入赘婿云云,乃秦汉人语也。 《意林》所引乃因梁人子钞,惟九差一条,不足据,或参取唐时本也。 )。 赏如高山,罚如深溪。 〔〈文选. 王仲宣从军诗》注引《六弢》。 〕
太公谓武王曰:「夫人皆有性,趋舍不同,喜怒不等。」 〔〈文选. 卢子谅. 赠刘琨诗》注引。 〕
太公谓武王曰:「圣人兴兵为天下除患去贼,非利之也。 故役不再籍(《孙子》引),一举而得。」 〔《文选》四十三书注引。 〕
武王问太公曰:「殷已亡其三人,今可伐乎?」 太公曰:「臣闻之: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且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史记》引二语); 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说苑》引四语)。 非时而生,是为妄成,故夏条可结,冬冰可释(《艺文类聚》引太公作「折」),时难得而易失也。」 〔《意林》引《太公金匮》云二卷。 〕
武王问太公:「今民吏未安,贤者未定,何以安之?」 太公曰:「不须兵器,可以守国。 耒耜是其弓弩,铏杷是其矛戟,簦笠是其兜鍪,镰斧是其攻具。 〔《御览》三百十六引《太公金匮》,今本《六弢》本此,衍为〈农器篇〉。 〕
武王伐殷,出于河。 吕尚为右(《类聚》作「后」,《御览》无),将以47艘舫踰(《类聚》作「船济」)于河。 〔〈文选. 王仲宣从军诗》注引!
武王东伐,至于河上。 雨甚雷疾。 周公旦进曰:「天不祐周矣。 意者,吾君德行未备,百姓疾怨邪? 故天降吾灾,请还师。」 太公曰:“不可。」 武王与周公旦望纣,纣陈引军,止之。 太公曰:「君何不弛也。」 周公曰:「天时不顺,龟燋不兆,占筮不吉,妖而不祥,星变又凶,固且待之,何可驱也(王逸《楚词》注引《六弢》)。」 武王问太公曰:「欲兴兵深谋,进必斩敌,退必克全,其略云何?」 太公曰:「主以礼使将,将以忠受命! 国有难,君召将而诏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避。 勿以三军为贵而轻敌,勿以授命为重而苟进,勿以贵而,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士为必然,勿以谋简于人,勿以谋后于人。 士未坐,勿坐; 士未食,勿食; 寒暑必同,敌可胜也。』 」〔同上引〈犬弢〉。 今本〈龙弢. 立将篇》袭之。 〕
周初,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先至,已据便地,形势又强,则如之何?」 对曰:「当示怯弱,设伏佯走,自投死地。 敌见之必疾速而赴,扰乱失次,必离故所,□入我(此下有缺文或是叠下一伏字)伏兵,齐起急击,前后冲其两旁。 〔《通典》一百五十三〕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御览》引《六弢》〕
容容熙熙,皆为利谋;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同上,引《周书》〕
车骑之将,军马不具,鞍勒不备者,诛。 〔《御览》引《六弢》〕
太公誓师,后至者斩。 〔《御览》引《桓范要义》,〈史记. 司马穰苴列传》:「军法:约期而后至者,斩。」 当本之太公。 〕
太公曰:「凡兴师、动众、陈兵,天必见其云气,示之以安危,故胜败可逆知也。 〔《通典》引〕
武王问太公曰:「贫富岂有命乎?」 (《艺文类聚》引「成王问太公:贫富岂有命乎? 将理不得其意。」 )太公曰:「为之不密,密而不富者,盗在其室。」 武王曰:“何谓盗也?」 公曰:「计之不熟,一盗也。 收种不时,二盗也。 取妇无能,三盗也。 养女太多(谓资赠多),四盗也(《颜氏家训》「盗」作「费」)。 弃事就酒,五盗也。 衣服过度,六盗也。 封藏不谨,七盗也。 井灶不利,八盗也。 举息就礼,九盗也。 无事然镫,十盗也。 如取之,安得富哉?」 武王曰:「善。」 〔《御览》四百八十五引《六弢》,《艺文》节引,《颜氏》同。 〕
武王平殷,还,问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贤者未定,何以安之?」 太公曰:「无故无新,如天如地(《御览》三百二十七引《六弢》)。 得殷之财,与殷之民。 共之,则商得其贾,农得其田也。 一目视则不明,一耳听则不聪,一足步则不行。 选贤自代,上下各得其所。」 〔同上引。〕
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精神甚众,恐后复有试余者也。 何以待之?」 师尚父曰:「请树槐于王门内路之石,起面社,筑垣墙,祭以酒脯,食以牺牲,尊之曰社。 客有非常,先与之语; 客有益者入,无益者距。 岁告以水旱,与其风雨泽流,悉行除民所苦。」 〔《御览》五百三十二引《太公金匮》〕
武王胜殷,召太公问曰:「今殷民不安其处,奈何使天下安乎?」 太公曰:「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阳,夏日之阴。 冬日之从阳,夏日之从阴,不召自来。 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 民有三几,不可数动,动之有凶。 明赏则不足,不足则民怨生; 明罚则民慑畏,民慑畏则变故出; 明察则民扰,民扰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 故明王之民不知所好,不知所恶,不知所从,不知所去。 使民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静矣。 乐哉! 圣人与天下之人皆安乐也(《艺文类聚》二十引《六弢》此句)。」 武王曰:“为之奈何?」 太公曰:「圣人守无穷之(四字从《艺文类聚》补入)府,用无穷之财,而天下仰之,天下仰之,而天下治矣。 神农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谨修地利,以成万物。 无夺民之所利,而农顺其时矣。 任贤使能,而官有材,而贤者归之矣。 故赏在于成民之生,罚在于使人无罪,是以赏罚施民,而天下化矣(《群书治要》引〈六弢. 虎弢》)。 夫杀一人而三军不闻,杀一人而民不知,杀一人而千万人不恐,虽多杀之,其将不重。 封一人而三军不悦,爵一人而万人不劝,赏一人而万人不欣,是为赏无功、责无能也。 若此,则三军不为使,是失众之纪也。」 〔同上引〈武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