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 近代小说 萧红短篇小说集

萧红年表

萧红短篇小说集 萧红 10790 2022-12-07 11:39

  1911年(辛亥)

  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城内龙王庙路南的张家大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因名字与二姨姜玉环相近,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迺莹。

  祖父张维祯(1849—1929),性情温和,青少年时期曾读过诗书,很喜爱萧红。祖母范氏(1845—1917),掌管家中一切大小事务,是个精明强干的女人。

  父亲张廷举(1888—1959),字选三,十二岁时过继给四伯父张维祯,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获奖励师范科举人,中书科中书衔。曾在汤原、呼兰等地任教,后任呼兰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校校长、县教育局局长等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积极拥护人民民主政权,被确认为开明绅士,当选松江省参议会参议员。

  生母姜玉兰(1886—1919),自幼随父读书,粗通文字。范氏去世后,由她管理家中家务。姜玉兰婚后一共生一女三子,长女荣华,也即萧红,长子富贵和三子连富都不幸夭亡,次子连贵,学名张秀珂。

  1912年(一周岁,下同)

  范氏的三个女儿早已出嫁,幼子夭亡,家里久无小孩。萧红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快乐和生气,全家人都非常喜爱她,尤其是祖父张维祯对其疼爱有加。

  1913年(两岁)

  开始学说话和走路,开始记事。

  1914年(三岁)

  大弟弟富贵出生。萧红整天与祖父在后园子里玩耍,形影不离。

  1915年(四岁)

  大弟弟富贵夭亡。

  1916年(五岁)

  二弟连贵(张秀珂)出生。

  萧红随母亲回娘家省亲,因为二姨姜玉环知道了大外甥女大名张秀环,坚持让萧红改名,外祖父姜文选遂将萧红学名“张秀环”改名为“张迺莹”。

  1917年(六岁)

  7月9日(农历五月二十一),祖母范氏病故。之后,萧红搬到祖父的房间住。祖父开始口授《千家诗》,萧红从此开始接触中国古典诗歌。

  1918年(七岁)

  萧红一边努力学习祖父给她讲授的唐诗,一边开始学着观察周围人的生活。

  1919年(八岁)

  1月初,三弟连富出生。

  8月26日(农历闰七月初二),母亲姜玉兰病故。三弟连富被送往别人家寄养。她和祖父一起照顾二弟秀珂。

  同年12月5日(农历十月十四),父亲续娶梁亚兰。

  继母梁亚兰(1898—1972),她对萧红不大关心,萧红与她在感情上也一直有隔膜。梁亚兰婚后生三子和二女。三子:张秀玞、张秀琢、张秀琬;二女:张秀玲、张秀珑。

  1920年(九岁)

  萧红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初小一年级,该校俗称龙王庙小学,现改名为萧红小学。

  1921年(十岁)

  秋季升入初小二年级。

  三弟连富感染霍乱夭亡。

  1922年(十一岁)

  秋季升入初小三年级,萧红在家由大伯父讲授古文,同时,二弟张秀珂入龙王庙小学读一年级。

  1923年(十二岁)

  秋季升入初小四年级。

  1924年(十三岁)

  夏,小学四年级初小毕业。

  秋,进呼兰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校读高小一年级(即小学五年级)。不久,萧红父亲张廷举出任该校校长。

  1925年(十四岁)

  秋季升入高小二年级。

  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各地反帝爱国的热潮风起云涌。萧红因此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演讲、募捐等。

  7月末,为答谢募捐民众,呼兰县学生联合会举行联合义演,萧红参与演出了话剧《傲霜枝》。

  1926年(十五岁)

  6月末,高小二年级毕业。萧红想到哈尔滨继续上中学,但遭到父亲和继母的阻挠反对,辍学在家。

  1927年(十六岁)

  萧红为了继续读书,与家里抗争未果,扬言效仿同学田慎如去天主教堂当修女,张廷举妥协。秋季进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就读初中一年级。

  该校现改名为萧红中学。

  1928年(十七岁)

  6月,父亲张廷举出任呼兰县教育局局长。

  9月,张廷举转任黑龙江教育厅秘书。

  是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示威。萧红参加了这次学生示威运动。

  1929年(十八岁)

  1月初,由六叔张廷献保媒,张廷举将萧红许配给哈尔滨顾乡屯汪恩甲,两人正式订婚。

  6月7日(农历五月初一),祖父病故,萧红十分悲痛。后萧红了解到未婚夫汪恩甲有吸食鸦片的恶习,同汪恩甲关系日趋紧张,有退婚之意。

  7月8日,张廷举辞去呼兰县教育局局长的职务,去巴彦县任教育局督学。

  汪恩甲辞去三育小学教员职务,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

  1930年(十九岁)

  4月,萧红表哥陆哲舜为了坚定萧红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决心,先期从哈尔滨法政大学退学去北京入中国大学读书。

  夏,萧红初中毕业后,想去北京继续读高中,遭到父亲拒绝。同时,父亲和继母主张萧红与汪恩甲完婚。

  初秋,萧红假装同意结婚,从家里骗出一笔钱,逃往北京,入女师大附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与陆哲舜以表兄妹名义合住在一个小院,分屋而居。萧红家里得知情况后震怒。

  陆家受到张家的压力,断绝了陆哲舜的经济来源。冬,陆哲舜向家庭妥协。

  1931年(二十岁)

  1月,萧红和陆哲舜离开北京,各自返回呼兰县家中。

  2月,萧红返回北京,汪恩甲随后找到她。

  3月,萧红返回呼兰县。

  4月,继母梁亚兰把家临时迁到阿城县福昌号屯,同萧红的叔伯们合伙居住,萧红随之离开呼兰县城到了乡下。

  因为抗婚和出走北京,萧红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伤风败俗,在阿城县福昌号屯受到家里人的歧视和压迫,过了长达六个月的“软禁”生活。

  之后,因替佃户、长工说话,反对增加地租和削减长工的工资,大伯父将萧红毒打一顿后关在一间仓房里。

  10月3日夜,在姑姑和七婶以及长工的帮助下,萧红乘火车逃往哈尔滨。

  萧红到哈尔滨后,流落街头,生活困苦不堪,后再次与汪恩甲相遇并交往。

  12月,因无路可走,萧红去找在“东特女二中”读书的堂妹张秀琴和张秀珉(二伯父的女儿),在张秀琴和张秀珉的帮助下,萧红取得了在女二中的学籍并在该校高中一年级插班。

  十多天后,萧红发现自己怀孕,只好又回到汪恩甲身边,后与汪恩甲在道外东兴顺旅馆同居。

  1932年(二十一岁)

  5月,萧红临产期已近,汪恩甲离开东兴顺旅馆时被家里扣下,消失不见。

  6月,因欠旅馆食宿费四百余元,店主天天向萧红索债,停止饮食供给,同时,萧红被扣为人质,随时可能要被卖到低等妓院去,处境非常艰难。

  7月,萧红投书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主编裴馨圆呼援,裴馨圆随即带人到旅馆探访并一起商讨营救方案。

  萧军受裴馨圆之托探访萧红,两人一见如故,陷入热恋。

  8月初,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街道一片汪洋。店主与旅客纷纷逃生,旅馆大楼一空。萧红搭搜救船出东兴顺旅馆,在裴馨圆家暂居。

  8月底,萧红在哈尔滨市公立第一医院产下一名女婴,因无力抚养而送人。

  9月,萧红出院后仍回裴家住,但与裴妻不合,后与萧军一起搬出,拿着老斐给的五元钱住进欧罗巴旅馆。

  11月,萧军找到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从欧罗巴旅馆搬出,与萧红一起搬到商市街居住。

  创作年表

  《可纪念的枫叶》《偶然想起》《静》《栽花》《公园》《幻觉》《春曲》等诗歌,均创作于1932年,都是她在落难东兴顺旅馆时创作的,且大部分在她生前未公开发表。

  1933年(二十二岁)

  在萧军的引导下,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5月,萧红以悄吟的笔名发表处女作长篇纪实散文《弃儿》,在《大同报》文艺副刊《大同俱乐部》进行连载,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7月,加入“星星剧团”,积极参加剧社排练活动。

  10月,萧红以悄吟的署名与萧军(署名三郎)出版短篇小说、散文集《跋涉》,轰动东北沦陷区文坛,奠定了两人在东北文坛的地位,被誉为“黑暗现实中两颗闪闪发亮的明星”。

  创作年表

  《弃儿》(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3年5月6日—17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王阿嫂的死》(小说)署名悄吟,创作于1933年5月21日,发表报刊、日期不详。

  《看风筝》(小说)署名悄吟,首刊于1933年6月30日《哈尔滨公报》副刊《公田》。

  《腿上的绷带》(小说)署名悄吟,创作日期不详,首刊于1933年7月18日—21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太太与西瓜》(小说)署名悄吟,首刊于1933年8月4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小黑狗》(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3年8月13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一期。《两个青蛙》(小说)署名悄吟,首刊于1933年8月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一期。

  《八月天》(诗歌)署名悄吟,首刊于1933年8月13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一期。

  《哑老人》(小说)署名悄吟,首刊于1933年8月27日、9月3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三期和第四期。

  《夜风》(小说)署名悄吟,首刊于1933年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七期、第八期和第九期。

  《叶子》(小说)署名悄吟,首刊于1933年10月15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期。

  《中秋节》(散文)署名玲玲,首刊于1933年10月29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二期。

  《清晨的马路上》(小说)署名悄吟,首刊于1933年11月5日、12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三期和第十四期。

  《渺茫中》(小说)署名悄吟,首刊于1933年11月2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六期。

  《烦扰的一日》(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3年12月17日、24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九期和第二十期。

  《跋涉》(小说、散文集)署名三郎、悄吟,1933年10月哈尔滨五日画报印刷社初版。内收萧红作品:《春曲》《王阿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

  1934年(二十三岁)

  6月12日,为了躲避日伪特务机关的迫害,萧红与萧军离开哈尔滨去青岛。

  6月15日,二萧经由大连乘船到青岛后,与舒群夫妇一起住在观象一路一号。

  9月9日,萧红完成著名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同时,萧军与鲁迅取得书信联系。

  11月初,萧红、萧军去上海,与鲁迅开始书信往来。

  11月30日,在上海内山书店附近的一家咖啡馆,萧红、萧军第一次与鲁迅全家见面。

  12月19日,二萧去鲁迅家中赴宴,认识茅盾、叶紫、聂绀弩夫妇等人。

  创作年表

  《夏夜》(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4年3月6日—7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患难中》(小说)署名田娣,首刊于1934年3月1日—5月3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周刊《文艺》。

  《离去》(小说)署名悄吟,首刊于1934年3月10日—11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出嫁》(小说)署名悄吟,首刊于1934年3月20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蹲在洋车上》(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4年3月30日—31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1940年6月收入《萧红散文》时,改篇名为《皮球》。

  《麦场》(即《生死场》的前两章:《麦场》《菜圃》)署名悄吟,首刊于1934年4月20日—5月17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幻觉》(诗歌)署名悄吟,首刊于1934年5月27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镀金的学说》(散文)署名田娣,首刊于1934年6月14日—28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周刊《文艺》。

  《进城》(小说)署名悄吟,首刊于1934年夏《青岛晨报》副刊(据梅林《忆萧红》一文中记载),难以核查。

  1935年(二十四岁)

  3月,萧红开始写作《商市街》系列散文。

  5月,完成系列散文《商市街》的写作。

  10月,胡风将《麦场》改名为《生死场》,因公开出版无望,决定自费出版。

  11月14日,鲁迅为《生死场》作序。

  12月,在鲁迅先生的赞同下,叶紫、萧军、萧红结成“奴隶社”,《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自费出版。

  创作年表

  《小六》(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5年3月5日上海《太白》第一卷第十二期。收入《萧红散文》时,易篇名为《搬家》。

  《饿》(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5年6月1日上海《文学》第四卷第六号。

  《三个无聊人》(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5年8月5日上海《太白》第二卷第十期。

  《祖父死了的时候》(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5年7月28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生死场》(小说)署名萧红,1935年12月,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荣光书局初版。内有鲁迅写的序文和胡风的《读后记》。

  1936年(二十五岁)

  3月,与萧军搬至北四川路的“永乐坊”。

  3月23日,在鲁迅先生家中结识美国作家史沫特莱。

  夏,陈涓回上海,萧红因萧军与陈涓的暧昧关系,非常痛苦,这个时期创作了长诗《苦杯》。

  7月,为了排解烦恼和静心写作,决定东渡日本,顺便去见分别多年的在东京留学的弟弟张秀珂。

  7月15日,鲁迅、许广平设宴为萧红饯行。

  7月17日,萧红只身离开上海乘船赴日本东京。萧红到东京的前一天,碰巧张秀珂已离开东京返回故乡呼兰。萧红只能一个人寄居异邦,既无亲人朋友,又不懂日语,感到非常孤独寂寞。

  10月,鲁迅逝世的消息传到东京,萧红感到极大的悲痛。

  创作年表

  《初冬》(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6年1月5日上海《生活知识》第一卷第七期。

  《访问》(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6年1月19日上海《海燕》第一期。

  《过夜》(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6年2月20日上海《海燕》第二期。后来收入《萧红散文》时,易篇名为《黑夜》。

  《家庭教师》(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6年2月上海《中学生》第六十二期。

  《广告员的梦想》(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6年3月1日上海《中学生》第六十三期。

  《索菲亚的愁苦》(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6年4月10日上海《大公报》副刊《文艺》第一二五期。

  《手》(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36年4月15日上海《作家》第一卷第一号。

  《同命运的小鱼》(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6年4月1日上海《中学生》第六十四期。

  随笔三篇:《春意挂上了树梢》《公园》《夏夜》(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6年5月1日上海《中学生》第六十五期。

  《马房之夜》(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36年5月15日上海《作家》第一卷第二号。

  随笔三篇:《册子》《剧团》《白面孔》(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6年6月1日上海《中学生》第六十六期。

  《欧罗巴旅馆》(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6年7月1日上海《文季月刊》第一卷第二期。

  随笔两篇:《十三天》《最后的一个星期》(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6年8月1日《文季月刊》第一卷第三期。

  《孤独的生活》(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6年9月5日上海《中流》第一卷第一期。

  《王四的故事》(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36年9月20日上海《中流》第一卷第二期。

  《红的果园》(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36年10月上海《作家》第一卷第六号。

  《牛车上》(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36年10月1日上海《文季月刊》第一卷第五期。

  《家族以外的人》(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36年10月15日、11月15日上海《作家》第二卷第一号和第二号。

  《海外的悲悼》(1936年10月24日致萧军信),署名萧红,首刊于1936年11月5日上海《中流》第一卷第五期。

  《女子装饰的心理》(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6年10月29日—30日上海《大沪晚报》第七版。

  《亚丽》(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36年11月16日上海《大沪晚报》第三版。

  《感情的碎片》(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6年11月29日上海《大公报》副刊《文艺》第二五七期。

  《商市街》(散文集)署名悄吟,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二集第十二册,于1936年8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1937年(二十六岁)

  1月,萧红从东京返回上海。

  4月,萧红与萧军的关系恶化,离开上海只身到北京访友李洁吾和舒群等人。

  5月,萧红离开北京,重返上海,参加《鲁迅先生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与萧军的关系持续恶化。

  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开始全面抗战。

  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萧红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帮助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避难。

  8月底,萧红参加胡风邀请的商议筹办新文学杂志的集会,第一次见到端木蕻良。

  9月28日,萧红和萧军撤离上海去武汉,住在武昌小金龙巷21号诗人蒋锡金的寓所。

  10月下旬,端木蕻良征得萧军的同意,搬去与二萧同住。萧红开始从事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写作。

  创作年表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7年1月10日上海《报告》第一卷第一期。

  《沙粒》(诗歌)署名悄吟,该组诗共37首,其中3首生前未公开发表,另34首首刊于1937年3月15日上海《文丛》第一卷第一期。后来萧红在《萧红自集诗稿》中,对该组诗的部分做了一些改动,变为36首。

  《拜墓》(诗)署名萧红,首刊于1937年4月23日上海《大公报》副刊《文艺》第三二七期。

  《两朋友》(散文)署名悄吟,首刊于1937年5月10日上海《新少年》第三卷第九期。

  《来信》(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7年8月5日上海《中流》第二卷第十期。

  《一粒土泥》(诗歌)署名萧红,收入1937年8月1日上海夜哨丛书出版社初版的《兴安岭的风雪》附录中。

  《在东京》(后来收入《萧红散文》时,易篇名为《鲁迅先生记(二)》),署名萧红,首刊于1937年10月16日武汉《七月》第一集第一期。

  《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7年11月1日武汉《七月》第一集第二期。

  《一条铁路底完成》(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7年12月1日武汉《七月》第一卷第四期。

  《一九二九年底愚昧》(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7年12月16日武汉《七月》第一卷第五期。

  《牛车上》(短篇小说集)署名萧红,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五集第五册,于1937年5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1938年(二十七岁)

  1月27日,应李公朴之邀,萧红、萧军、聂绀弩、艾青、端木蕻良、田间、塞克等人一道离开武汉,前往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萧红被聘为该校艺术指导。

  2月,抵达临汾,结识丁玲。因日军逼近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撤往乡宁。萧军执意要留下来打游击,二人在临汾分手。

  3月,萧红跟端木蕻良、聂绀弩、塞克、艾青、田间随同丁玲到达西安。发现怀孕,堕胎未果。此时《突击》在西安公演,引起轰动。

  4月初,萧军离开民族革命大学奔赴延安。在延安萧军遇到去延安办事的丁玲和聂绀弩,又随他们到了西安。萧红向萧军正式提出分手。

  4月下旬,萧红跟端木蕻良一起返回武汉,二人仍然住在小金龙巷21号原处。

  5月下旬,与端木蕻良在汉口举行婚礼。

  8月上旬,日军逼近武汉,端木蕻良独自去重庆。萧红临产期已近,生活无着,只好去文协投靠蒋锡金和孔罗荪。

  9月中旬,萧红在孔罗荪的帮助下,与冯乃超夫人李声韵结伴去重庆。因李声韵不幸咯血,最终萧红一个人到达重庆。

  11月,在江津的一家私人小妇产医院产下一名男婴,据萧红自己告知,孩子出生的当天夜里就抽风而死。

  12月,萧红从江津回到重庆,与绿川英子、池田幸子一起住在米花街小胡同。

  创作年表

  《〈大地的女儿〉与〈动乱时代〉》(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8年1月16日武汉《七月》第二集第二期。

  《突击》(三幕剧)署名聂绀弩、萧红、端木蕻良、塞克,首刊于1938年4月1日武汉《七月》第二集第十期。

  《无题》(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8年5月17日武汉《七月》第三集第二期。

  《记鹿地夫妇》(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8年5月1日武汉《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二期。

  《汾河的圆月》(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38年8月26日汉口《大公报》副刊《战线》第一七七期。

  《寄东北流亡者》(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8年9月18日汉口《大公报》副刊《战线》第一九一期。

  《朦胧的期待》(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38年11月18日重庆《文摘战时旬刊》第三十六期。

  《我之读世界语》(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8年12月29日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1939年(二十八岁)

  3月,搬到歌乐山去住,潜心写作。

  5月,与端木蕻良搬至嘉陵江畔的复旦大学文学院宿舍(黄桷树)。除写作短篇小说、散文外,继续写作长篇《呼兰河传》。

  12月,因不堪战乱惊扰,与端木蕻良商议决定离开重庆去香港。

  创作年表

  《逃难》(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39年1月21日重庆《文摘战时旬刊》第四十一、第四十二期合刊。

  《黄河》(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39年2月1日汉口《文艺阵地》第二卷第八期。

  《旷野的呼喊》(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39年4月17日—5月7日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第二五二号至二七二号。

  《放火者》(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9年7月11日重庆《文摘战时旬刊》第五十一、第五十二、第五十三期合刊。后在上海《鲁迅风》第十八期刊出时,易篇名为《轰炸前后》。

  《花狗》(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39年8月5日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第三七一号。

  《长安寺》(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9年9月5日上海《鲁迅风》第十九期。

  《莲花池》(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39年9月16日重庆《妇女生活》第八卷第一期。

  《茶食店》(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9年10月2日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第四一九号。

  《鲁迅先生生活散记》(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9年10月1日重庆《中苏文化》第四卷第三期。

  《记我们的导师》(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39年10月《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第十期,在《鲁迅生活散记》基础上改写。

  《记忆中的鲁迅先生》(散文)署名萧红,又名《鲁迅先生生活忆略》,首刊于1939年10月18日—28日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第四二七号至四三二号。

  1940年(二十九岁)

  1月17日,萧红随同端木蕻良离开重庆,乘机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咀。

  8月3日,香港各界“纪念鲁迅先生六十生诞纪念会”在加路连山孔圣堂举行,晚上,萧红哑剧《民族魂鲁迅》在此上演。

  9月1日,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12月20日,《呼兰河传》完稿,并于12月27日连载完毕。

  创作年表

  《山下》(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40年《天下好文章》第一号。

  《后花园》(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40年4月16日—25日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与《学生界》。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莱)作》(散文)署名萧红,首刊于1940年6月30日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综合》第八七一期。

  《民族魂鲁迅》(哑剧)署名萧红,首刊于1940年10月21日—31日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学生界》。

  《呼兰河传》(小说)署名萧红,首刊于1940年9月1日至12月27日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第六九三号至八一○号。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署名萧红,1940年3月上海杂志公司初版,该集收入短篇小说7篇:《黄河》《朦胧的期待》《旷野的呼喊》《逃难》《山下》《莲花池》《孩子的讲演》。

  1941年(三十岁)

  3月,史沫特莱去九龙探望萧红,劝萧红去新加坡。萧红想约茅盾夫妇一同成行,但茅盾因事不能离开香港,萧红没有找到可靠的同伴而未成行。

  7月,萧红因痔疮严重,住进玛丽医院,发现患有肺结核。萧红因身体虚弱,病情突然加重,卧床不起。

  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九龙陷于炮火之中。当天夜里,骆宾基和端木蕻良将萧红偷渡到香港,住进香港思豪大酒店。翌日,端木蕻良离开萧红,准备突围去新加坡。萧红由骆宾基陪伴,受尽战争磨难,病情加剧。

  12月25日,香港沦陷。

  创作年表

  1月,《马伯乐》(小说)第一部署名萧红,创作日期不详,1941年1月由香港大时代书局初版。

  2月1日,《马伯乐》(小说)第二部署名萧红,创作日期不详,首刊于1941年2月1日香港《时代批评》第三卷(总第六十四期)至11月1日第四卷(总第八十二期)。末尾注:“第九章完,全文未完”。1981年9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将《马伯乐》第一部和第二部合并出版。

  《北中国》(小说)署名萧红,创作于1941年3月26日,首刊于1941年4月13日至29日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第九○一号至九一七号。

  《骨架与灵魂》(散文)署名萧红,创作日期不详,首刊于1941年5月5日香港《大公报》副刊《灯塔》,再刊同日《华商报》副刊《华灯》第二十一号。

  《小城三月》(小说)署名萧红,创作日期不详,首刊于1941年7月1日香港《时代文学》第二号。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书信)署名萧红,该篇是在《寄东北流亡者》一文基础上改写。首刊于1941年9月1日香港《时代文学》第四期。

  《“九一八”致弟弟书》(书信)署名萧红,创作日期不详,首刊于1941年9月20日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第一一八六期,1941年9月26日再刊于桂林《大公报》副刊。

  1942年(三十一岁)

  1月12日,骆宾基将萧红送入跑马地养和医院。

  1月13日,由于医生误诊为喉瘤,错动手术,使萧红病情继续恶化。

  1月18日,骆宾基和端木蕻良将萧红转送玛丽医院,确诊为恶性气管扩张,下午两点,第二次手术换喉头呼吸管,萧红已经不能说话了。

  1月19日夜12时,萧红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月21日晚,玛丽医院被日军接管,病人全部被赶出,萧红被转移到红十字会设立在圣士提反女校临时医院,6时左右陷入深度昏迷。

  1月22日上午10时,萧红因受战争的刺激与折磨,以及医生误诊手术等原因,在圣士提反女校的临时救护站与世长辞,结束了痛苦与挣扎的一生。端木蕻良剪下萧红一缕青丝,后捐赠呼兰县,1992年11月6日呼兰西岗公园萧红墓新建,墓中所葬即为此青丝。

  1月24日,萧红遗体在香港跑马地后面的火葬场火化。

  1月25日,部分骨灰安葬在香港浅水湾丽都酒店前的花坛里。后于1957年8月15日,迁葬于广州银河公墓。

  1月26日,剩余骨灰安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后院土山坡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