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子部 佛教类 证道歌注

证道歌注(彦琪注)

证道歌注 佚名 30441 2023-02-26 15:40

  宋 彦琪注

   苏州灵岩妙空佛海和尚注证道歌序

  余尝览吾家渔猎文字语言极多。而腾耀古今脍炙人口者亦少。至於永嘉着歌以证道。悭於二千言。往往乳儿灶妇亦能钻仰此道。争诵遗章断稿。况在士夫衲子。蚁慕云骈不待云后谕。由是观之。莫非宿植德本。行解相应。虽借舌端三昧游戏人间世。而脱身向佛祖外行履。学者穷讨其源。大似持螺酌海。执管窥天。信夫西土谓之证道经。名不诬矣。余每念此一段佛事。挂之牙颊间。虽至造次未能忘。群才辈枯禅外单闻浅识。抠衣问难遂延及此。岂意小师德最从余之久。日就月将编以成集。一日出示求序於余。将授诸来者。余为之骇然。良久诰曰。一藏半藏皆为切脚。以字八字翻成名邈。达磨面壁不言。如来无法可说。昔永嘉已是剜肉作疮。讵可於疮瘢上更加针芥耶。子无乃贩卖葛藤累我乎。答曰。痛念佛法危如累卵。前辈凋谢。后生无闻。有愧丁宁提耳之勤。如师所言皆大根上智一闻千悟。不待鞭影而行者所能领解。然钝根末学必假筌蹄。师既无言。小子何述焉。如是累番推卸无何。拟蛇画足。为虎插翅。谩以第二机示之。坐间适有梅知县者。栖神内典念兹在兹。一见斯文感悟流涕。出金缕板。庶几他日携手同游华严胜会。亦岂小补哉。因点笔为之引。

  时绍兴丙寅住灵岩去一叟知讷序

   灵岩妙空和尚注证道歌

  侍者德最集

  昔世尊於灵山拈一枝华。迦叶微笑。乃至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於汝。谓之证也。又永嘉大师本习天台止观。四威仪中常冥禅观。因诣曹溪六祖。往复问答乃蒙印澄。祖留一宿。时谓一宿觉。遂作此歌。以其所证之道述而书之。故谓证道歌也。

   舒州梵天琪和尚注证道歌(并)序

  浮梁参学慧光录

  永嘉真觉大师者。乃祖席之英人也。法讳玄觉。少而落彩。聪敏颇异。始者习天台智者教观。即左溪同时也。於是遍历讲肆参寻知识。忽一日因览涅盘大经洞明法旨。即往曹溪。六祖印可。祖叹其深证。即时遽然告归。祖少留一宿。故号为一宿觉焉。则以所证法门发言为歌。以警未悟。师复预期冥感。即时定中观见字字化作金色满虚空界。自后天下丛林无不知也。诸方老人或注或颂。以至梵僧传皈印土翻译受持。若非深契佛心。其孰能与於此哉。彦琪山居暇日因学者所问。故乐为其说。许彼所录。录成直叙大略。题於卷首。

  时绍圣丁丑仲夏十八日列岫轩书

  

  证道歌注

  证道歌。

  从缘悟入之谓证。千圣履践之谓道。吟咏其道之谓歌。故曰证道歌也。或人云。无修无证者。乃诸散圣助佛扬化。已於往昔证道不复更证。譬如出矿黄金无复为矿。即宝公.万回.寒山.拾得.嵩头陀.傅大士等是也。即有所证。须求师印可。方自得名为证。自威音王佛已前即可。自威音王佛已后。无师自悟尽属天然外道。是故二十五大士所证圆通从佛印证。善财参五十三位知识从知识印证。乃至西天此土诸位祖师递相印证。所谓佛佛授手祖祖相传也。大师因看涅柈大经悟入。往曹溪。六祖印可。师到日。值祖坐次。绕禅床三匝。振锡一下。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行无亏。大德从何方来。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须臾礼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非动静。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师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意也。师曰无生岂有意。祖曰。若无意。谁生分别。师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既蒙印可。方得名为证也。实非诸位小乘天魔外道。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古德云。世间文字法师暗证禅人。为佛法大患。诚可哀哉。今所证者则异於是。既即无生法忍也。此之大定。具足众法。一正宗非异证。二圆契非空证。三究竟不异证。四设利下济证。五道由法尔证。六了义非偏证。故得名为证也。然虽如是。犹涉义路分别。譬如有人捻空为线。欲其成就。徒废精神。若是本分衲僧脑后眼开。当自知矣。

  君不见。

  君之一字。指决之辞。於斯荐得。总持门开。亲见祖师本来面目。百千三昧无量妙义皆从此入。所以善财参见众艺童子言。我常唱此字母。入般若波罗蜜门。则知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也。於此不明。设使辞同炙[火*果]辩泻悬河。翻被文字语言流浪无有了时。日来月往翰墨云兴。岁久时长编卷山积。究怀永叹惘怫长嗟。心地法门远之远矣。古德云。学道先须有悟由。还如曾斗快龙舟。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方始休。以此而推。须有发明悟入始得。故云。最初一句。同道方知。

  绝学无为闲道人。

  绝学者。绝世间之学。学无为之学也。世间之学非出离故也。无为学者。非小乘有为。入大乘无为也。小乘有为非究竟也。学般若菩萨与法冥合。於一切法应无所住。心无挂碍。得大自在。作而无作。为而无为。故云绝学无为也。闲道人者。与道相应。不与尘劳拘系。故名为闲。良由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以至今日。背觉合尘。於诸前境念念之中。随逐诸尘无有暂舍。何由出离。学道之人能转万物。不为万物所转。目前千差心闲一境。水边林下长养圣胎。看月色以逍遥。听泉声而自在。故云绝学无为闲道人也。

  不除妄想不求真。

  所言妄想者即虚妄想念也。良由一切众生十二时中攀缘之心无有间断。心如念水之龟。意似迎风之马。未尝停息。故名凡夫也。所言真者即一真佛性也。今此道人与法相应。不落凡圣二途。亦乃简异二乘也。小乘之人厌离世间生死。乐求界外涅柈。学般若菩萨会万法皈於自己。故云不除妄想不求真也。故修山主云。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会。圣人若会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圣人。此两则语是一理二义。传云。若辨得。不妨於佛法中有个入处。若辨不得。莫道不疑。

  无明实性即佛性。

  无明者无般若大智之明也。佛性者即究竟清净觉性也。从无始已来虚生浪死。不能出离。皆因无明而流转也。故知无明即烦恼根本也。为八万四千尘劳之果。作十二因缘之首。河沙烦恼由此而生。尘劫轮回以之不绝。非想定后还作狸身。无明坑中犹为病行。古德云。疾如掣电。猛似狂风。瞥起尘劳速於瀑流之水。歘成五欲急过旋转之轮。是以结构四魔驱驰十使。皆无明之使然也。未了之人迷为实事。今此道人以般若智照了无明。即明明见佛性。故曰无明实性即佛性也。

  幻化空身即法身。

  既了无明即是佛性。当知幻身即是法身也。所言法身者。教有五分法身。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智见也。传曰。智冥真境尽法为身故曰法身。法以轨持为义。身以积聚为义。此之法身能轨生一切法故。能遍摄一切法故也。达法之人。了父母缘生虚幻之身即是金刚常住不坏之身。故曰幻化空身即法身也。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以般若智照五蕴皆空。无有一物。无有边表。无有名字。强名法身也。昔太原孚上座为座主时。因讲维摩经至法身义时。免道者在座下听。乃问座主云。适来讲者是诸佛法身。那个是座主法身。座主云法身岂有二耶。道者云。如人说食终不济饥。欲了心源以悟为则。师云。某甲说法身义祇如此。却请道者为说。道者云。且辍讲三五日。於空室内静坐体取法身。师一依所言。屏息诸缘端居静室。早晨忽闻鼓角声瞥然大悟。云始知本来无物。洎合一生空过。故云法身觉了无一物也。本源自性天真佛者。今若返本皈源不假修证。始知本来成佛。行住坐卧触目遇缘。头头垂示法法齐彰。无非佛事。故法灯云。谁信天真佛。兴悲几万般。蓼花开古岸。白鹭立沙滩。露滴庭莎长。云收溪月寒。头头垂示处。子细好生观。

  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学法之人。了五阴不实犹如浮云。知三毒虚幻还同水泡。所言五阴者。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也。色以窒碍为义。受以纳颂为义。想以想像为义。行以迁流为义。识以别识为义。了五阴即人空也。所言三毒者。一贪二嗔三痴也。於顺境即起贪心。於逆境即起嗔心。以无智故容受则是痴也。了此则是法空也。五阴既如太虚浮云空自去来。三毒还如水上之泡虚然出没。洛浦云。祇知泡向水中出。岂知水亦从沤生。权将沤水类余身。五蕴虚攒假立名。达解蕴空沤不实。方能明见本来真。若未达此则生死海中虚出没也。

  证实相。无人法。剎那灭却阿鼻业。

  无相之相故名实相。证此实相即无人法。二空也。以剎那至速顷能灭多劫重罪也。所言剎那者。譬如力士断藕丝顷。不取方便唯取断时。谓之剎那也。一剎那中具九百生灭。乃至速之顷也。所言阿鼻者即梵语也。此云无间。即极重地狱也。在七金山下。所谓唬唬[(口*皮)/女]嚯嚯嘙等。即八寒八热是也。於诸地狱极重极苦。其中受罪无有间断也。今与法相应。善恶诸相自然寂灭。古德云。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故云剎那灭却阿鼻业也。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此即永嘉大悲愿力发此言也。故知先圣恩重难报则可知矣。切恐末世众生信根浅薄。向此门中退失道心。设此重誓也。若我妄语欺诳汝等。即当自堕泥犁地狱。拔舌犁耕受其极苦。非但一劫乃至经尘沙劫也。所言劫者。梵语具足应言劫波。此翻时分。劫亦多种。所谓芥子劫尘点劫拂石劫等。具如经论所载。今不言名号而言尘沙者。但言其多劫也。大师所说亲证法门。欲令一切众生见性成佛。岂有妄言。犹恐信之不及尔。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非渐次而知故云顿觉也。如来禅者。简异四种禅那。一菩萨唯识禅。二声闻偏空禅。三人天因果禅。四外道异计禅。今此定门即是世尊灵山会上以青莲目瞬视迦叶。迦叶微笑。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诃大迦叶。迦叶付阿难。阿难付商那和修。乃至二十八祖菩提达磨西来东土。展转至曹溪六祖。自后灯灯续焰祖祖联芳。已至如今两手分付。且道有分付无分付。若是本分衲僧自知落处。总谓之六度。别谓之万行。此之行门皆在一念之中。本来圆满也。所言六度者。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皆言度者何也。为各有对治故言度也。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昏散。智慧度愚痴。故云六度也。此之度门今非诸小乘分修六度。权位菩萨兼修六度。乃於一念之中圆修六度。故云体中圆也。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迷时三界有。悟则十方空。故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也。云六趣者。一人二天三修罗四饿鬼五畜生六地狱也。皆言趣者其故何也。为一切众生一念迷妄。业识茫茫。随其业力自趣入於六道之中。非他人使然也。古德云。贪嗔爱水滋润苦芽。一向徇尘不知返本也。所言空空者谓都无实义故也。无大千者即丈六金身所化之境也。今与般若相应。岂止能空六趣众生。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化之境亦无实义。故云觉后空空无大千也。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

  若一念相应则无罪福损益等相也。古德云。若人发心皈源。十方世界悉消殒。况其罪福者乎。既达诸法性空。寂灭性中即无我人众生寿者等相。与般若无相法门相应。则不在语言诠辨问难。故云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也。

  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拆。

  一点灵光本来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良由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未尝遭遇知识发明见性。譬若尘土之镜久翳昏暗不能照物。今日既遇知识发明己见拂去尘垢。本来光彩蓦然透漏照天照地。所以先德云。心光腾辉逈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

  上句拈情。下句显法。谁无念谁无生者。则是谁人无念谁人无生也。人之心念生灭无有间断。其生灭心如落车聚不可胜数。念念之间无有停息。如灯焰焰似水涓涓。行则心称十方。坐则意攀三世。故云谁无念谁无生也。若实无生无不生者。若实晓得无生之理。即不染一切诸法生相。无妨万法之生也。修山主云。万法无生相。一年一度春。故云若实无生无不生也。

  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重为譬出令其易晓也。上来因说觉后空空无大千。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永嘉切恐后人随语生解作断灭之见。故特此点窜也。学般若菩萨须遇知识发明己见。於有念中达其无念。於生灭中悟无生灭也。若谓一向无念无生为无生法忍。譬如机关木人亦无心念。欲期成佛无有是处。故云早晚成也。早晚者即江浙方言。犹何时可成也。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

  四大者谓地.水.火.风也。从无始来舍身受身。常为四大拘系不得自在。今了四大性空。於法自在。在水全水。在火全火。在地全地。故修山主云。地大不容水火风。一大既尔四大同。四大未尝不周遍。周遍何曾有混融。状若千灯同一室。又如万像一镜中。四大异名无四性。界处根尘识不通。若晓此旨。故云放四大也。所言莫把捉者。既了四大性空。又向何处把捉。故云莫把捉也。寂灭性中随饮啄者。若了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却好任意浮沉。随缘饮啄。故杯渡云。粗也餐。细也餐。莫向凡夫相上看。也无粗。也无细。上方香积无根蒂。故云寂灭性中随饮啄也。

  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非唯四大之相本空。亦乃所作诸行尽皆空寂也。言诸行者非止一行。乃至种种万行。皆悉本来空寂。故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生垢色皆皈於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皈於水。暖气皈火。动转皈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故云诸行无常一切空也。即是如来大圆觉者。既了诸法本来空寂。即与大圆觉性相应也。但犹一切众生日用而不知。故裴相云。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如来也。故云即是如来大圆觉也。

  决定说。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征。

  内怀圣胎。发言殊异。果敢无犹豫之辞。故云决定说也。学般若之人识心达本。万虑都忘。巍巍堂堂三界独步。为法门之领袖。作人天之导师。故云表真僧也。有人不肯任情征者。设或有人不肯我之所蕴无上妙法。以种种世智难问於我。我即一任佗人征难也。古德云。直饶汝尽十方世界都作一个问讯头问我。不消老僧弹指一下。并乃高低普应前后无差。祇恐信之不及也。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直下顿入佛之知见。不随渐次教相涉历。故云直截也。先德云。祇此个事。若在语言上。三乘十二分教岂不是无言说。因什么道教外别传。唯此一法直下明心。但求其本不徇其末。故云直截根源也。佛所印者。诸佛法门递相印可。一印印定。起毕同时更无前后。故名曰印也。摘叶寻枝我不能者。名相之学犹如摘叶头数法门。无有穷尽。徒自困疲终无所益。故曰我不能也。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

  梵语摩尼。此云如意珠也。体性轻软。洁净如法。具诸功德。唯此一宝可喻佛性。人人皆有此宝而不得受用者何。为无明尘垢所覆不能自现。故云人不识也。如来藏里亲收得者。此摩尼珠非世所有。乃於如来秘密藏中亲获此宝。所言如来藏者。有在缠如来藏。有出缠如来藏。众生常为三毒五阴烦恼所覆。虽有宝藏不得受用。谓之在缠如来藏也。若乃诸佛三德精明湛然圆满。包容法界种种功德。谓之出缠如来藏也。藏即且致。阿那个是珠。岂不见僧问南泉。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者。如何是藏。师云王老师与你往来者是藏。僧云如何是珠。师乃召僧云师祖师祖。僧应诺。师云。去。你不会我意去。莫道这僧不荐。设使荐得。我也知你摸索未着在。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不色。

  此摩尼珠。珠有六窍。喻六根也。迷为六贼自劫家宝。所有无量功德法财尽为六贼所盗也。若乃悟之。谓之六般神用也。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口谈说。在足运奔。用无尽也。空不空者。此之妙用非其有无可见。所以道。若言其有。无状无形。若言其无。圣有之灵。故云空不空也。一颗圆光色非色者。此之宝珠从无始来烜(达反起也)赫灵明。照十方界。故知真色无形而森罗大千。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故云一颗圆光色不色也。

  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

  诸经皆云五根五力。今言五眼五力者。今按诸经论唯净名经所出。且依文解之。所谓五眼者。一天眼二肉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也。具足五眼为如来。即得五力现前。一信力二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故云净五眼得五力也。唯证乃知难可测者。此之心地法门直须亲证乃可得知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则不可以情量测度。经曰。若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纵经尘劫终不能着。故云唯证乃知难可测也。

  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虽镜里之形可见。且水中之月不可取也。良由世人背此觉性。认其影像。流浪生死头出头没。深着前境不能出离。故贤愚经云。譬如晴夜有众猕猴。於树井傍忽见月影。即便递相下井捉月。欲其所得终不可也。良由一切众生随逐外缘。欲其返本亦复如是。故云水中捉月争拈得也。

  常独行。常独步。

  达法之人不以万法为侣。高超三界独步大方。故曰常独步也。未了之人无量劫来常与诸尘作对。既迷觉性深附尘缘。念念之间不能舍离。故经云。眼根受色。耳分别声。鼻嗅诸香。舌舐於味。所有身根贪受诸触。意根分别一切诸法。岂能绝前后际而独行独步耶。

  达者同游涅柈路。

  达者达法之人也。涅柈者即不生不灭也。涅而不生。柈而不灭。即无生路也。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柈门。此之一路。唯明心达本具大乘种性者。方能步步蹈佛阶梯而仝游也。须知三果浩浩。六道茫茫。尽是失路头人。是以千圣出兴为一大事因缘。劝汝等诸人同行此路。自是诸人不肯。古德云。天堂路上生荆棘。地狱门前滑似苔。可谓少人蹈着也。

  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未了之人深着世缘。趣味浮艳精神昏乱。内失所守则非道人动静也。有道之士不染世缘调格古淡。精神清爽道风高貌。故云调古神清风自高也。貌悴骨刚人不顾者。大修行人虽形状枯悴。且心无贪欲。内有所主。刚如金石人罕识之。阎浮提人深着色相。流转生死无有出期而不省悟。是以圣人状同贫士隐在世间。则不可测。故知本分道人内蕴般若不事华饰。风貌清古人罕识之。故云貌悴骨刚人不顾也。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有道人不假外饰故曰贫也。古德云。学道俨身三常不足。则斯谓之欤。释子者。从佛受称。具足应云释迦氏。即五姓之一也。我佛因中为太子时。王有四子俱为王贬。此四太子以德皈人。即为强国。父王悔忆遣使往诏。四子辞过不皈。父王叹曰我子释迦。即华言能仁也。今不言迦而言释者。从其简也。子者男子之通称。故曰释子也。口称贫者。口虽称贫。内蕴圣法。实非贫也。实是者乃谛实之言也。身贫者。为阙世财七宝等也。道不贫者。若论其道则河沙功德无量法财用无穷尽。虽无卓锥之地。实是价直娑婆。故曰实是身贫道不贫也。下文明出也。

  贫则身常被缕褐。道即心藏无价珍。

  贫则身乏严饰。谓之身贫也。其道可尊可贵。实非贫也。古德云。袈裟破后重重补。粮食无时旋旋营。是以迦叶着粪扫衣。佛赞为上行之衣。节食俭衣为知足故也。道则心藏无价珍者。世间七珍金银瑠璃珊瑚车渠真珠码碯等宝。皆有价直。唯有心宝故无价也。达磨云。於诸法中心法为上。於诸宝中心宝为上。此宝无形。非具道眼卒难可见。故曰藏无价珍也。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缘终不吝。

  再言无价珍者。明此宝实非世间之宝也。用无尽者。世间之宝皆有限量。用皆有尽。设使寿同彭祖(保八百年人也)。富似石崇(富无双贵人也)。乃一世之荣也。唯此心宝用无尽也。上至十方诸佛。经无量劫。受用不尽。西天二十八祖用不尽。唐土六祖用不尽。天下老和尚用不尽。即今山僧用不尽也。利物应缘终不吝者。十字街头堂堂分付。何曾吝惜。自是时人不肯承当。古德云。骊珠不是骊龙惜。自是时人不解求。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三身四智八解六通者。乃觉性功用得名也。地以能生为义。印以号令为义也。所言三身者。法身.报身.化身也。四智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也。八解者。一内观色解脱。二外观色解脱。三净处解脱。四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处解脱。八究竟灭处解脱。此八处解脱即八识解脱。所言八识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为六识。七传送识。八阿赖耶即含藏识也。所以转八识为四智。束四智为三身也。今言转八识为四智者。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为妙观察智。转七传送识末那含为平等性智。转八含藏识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束四智为三身者。以成所作智妙观察智为化身。平等性智为报身。大圆镜智为法身。此之三身祇一身也。要识一身么。头圆象天。足方似地。古貌棱层。丈夫意气。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

  无上妙法。唯上人所闻即能谛了。故云上士一决一切了也。是以上士相见目击道存。中下之人祇益多闻。所以云言多则去道转远。故曰中下多闻多不信也。然则三教所有言诠则皆然也。大乘菩萨一闻千悟得大总持。诸小乘人不任此法也。老子云。上士闻道懃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也。传云。可与言而与言。不可与言而不与言。可与言而不与言谓之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谓之失言也。故寒山诗云。上人心猛利。一闻便知妙。中流心清净。审思云甚要。下士钝暗痴。顽皮最难裂。直待血淋头。始知自摧灭。看取开眼贼。闹市集人决。死尸弃如尘。此时向谁说。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断截。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先圣激励如此。其有善根者闻之必有感焉。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垢衣者即无明烦恼也。衣者以盖覆为义。垢者即尘垢也。尘以染污为义。此之无明能盖覆清净法体。能染污微妙觉性。故喻垢衣也。但自怀中解垢衣者。况此己事非他人可为故也。从等觉已还皆是垢衣大士也。见性之人潜藏密用。不为尘劳无明盖覆。故云解垢衣也。古德云。卸却腻脂帽子。脱却骨臭布衫。摆手出荆棘林。得大自在也。小乘之人专求事相。虽身围法座。心绕法尘。是外夸精进也。宝公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即其谓也。

  从佗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以言毁辱谓之谤。以是为不是谓之非也。见性之人十二时中所遇顺逆之境心则安然。不为万境所转也。一任毁谤於我。我既不受。恶言谤渎返自皈己。所谓自作自受也。譬若有人手执火燧拟欲烧天。徒自困疲终不可得。故云把火烧天徒自疲也。

  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我闻毁谤之言。恰似饮甘露。心自清凉不生热恼。未了之人闻毁谤是非之言。心生烦恼。所谓蓦然一处拨着。三处一时火起。不可止也。古德云。觉华有种无人种。心火无烟日日烧。唯见性之人所闻逆顺之言。心得自在。即入不思议解脱妙门。故云销融顿入不思议也。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

  耳闻恶言不起嗔心。即能成就定慧之力也。不为六贼盗窃家宝。功德法财从此增长。则知彼毁谤之人返乃为我善知识也。不言闻恶言而言观者。即六根互用也。我佛世尊成道之日。群魔竞作。如来哀愍此辈。即入慈心三昧。是时魔众终不能害。此乃成就万德庄严定慧功德也。

  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若不因上来讪毒毁谤之言加及於我。我即了善恶之声皆不可得。譬若风过树头。祇闻其声不生分别善恶之音。即起怨亲平等之心。以能成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即於时中所遇逆顺之境。以平等心坦然自在无有挂碍。若不如此。则何以表我无生慈忍道力耶。

  宗亦通。说亦通。

  宗通者即法通也。法非言说。言说非法。云门云。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天衣云。山僧倒骑佛殿。诸人返着草鞋。乃至青平般土。皈宗拽石。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如上垂慈。若无悟心如何明得耶。直须洞明宗旨。深达本源。直下明宗。不同圆渐。故曰宗通也。说通者即义通也。善能讲说十二部经。明法相数一一了知。无有疑误。故曰说通也。今言宗亦通说亦通者。则是法义双通。能具此者极难得其人。法门后进不晓其旨。互相是非。传曰。西天则分河饮水。此土乃禅律相非。皆不明法义二门也。圭峰云。经如绳墨。揩定邪正。绳墨非巧。巧者必以绳墨为凭。经论非禅。参禅者必以经论为准。古德云。今人看古教。未免心中闹。欲免心中闹。应须看古教。传云。经是佛语。禅是佛心。诸佛心口必不相违也。大师始者听习天台智者教观。后有发明知见。往曹溪六祖印可。故深明此旨。故曰宗亦通说亦通也。

  定慧圆明不滞空。

  因中谓之止观。果上谓之定慧。定慧不二谓之圆明。此圆明之性非小乘断定。故曰不滞空也。良由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为无明烦恼所醉。不能出离生死者。唯无明昏散所病也。是以圣人立止观二法治之。即以止止散。即散而寂。以观观昏。即昏而朗。则转成定慧二法。定慧不二谓之圆明。圆明一法也。此之一法。诸佛功德无量法财妙用无尽。皆在圆明华藏海中受用也。

  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真觉自云。非独我今达了如上圆明法性。乃至恒沙诸佛圆明觉体尽皆同也。故经云。不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所言恒沙者。从喻得名也。西竺有河名曰恒河。此河方四十里。其中有沙。沙细如面。世尊说法多以此河中沙比其数量。今永嘉依经而言也。

  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师子为兽中之王。若哮吼一声。群狐屏迹。百兽悉皆脑裂恐怖而走。以喻大乘菩萨所说圆顿法音。魔宫振动。诸小乘器不任大法。各生疑惑而不悟解。所以华严会上如聋如痖。不能信受。祇如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能有几个承当。

  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香象喻小乘声闻缘觉定性之人不能回心向大。所闻圆顿大乘不能谛信。是以法华五千退席礼佛而去。譬若象王虽有威德。若闻师子吼时即失威奔走。故曰香象奔波失却威也。天龙寂听生欣悦者。诸天龙王闻师子吼时心则欣然而悦也。以喻大乘菩萨之人闻佛所说大法。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也。如须菩提在般若会中闻佛所说般若喜极成悲。故金刚经云。尔时须菩提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即其义也。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所游江海涉历山川。途路疲劳奔驰南北。非为别事。乃为参寻知识决择死生。所谓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古投子云。一切世人向紧急处却闲慢。闲慢处却紧急。若欲出离生死。须遇善知识为增上缘。发明己事。实非小缘也。所谓青山长在知识难逢。故曰寻师访道为参禅也。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自从往曹溪六祖印证心地法门。了知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去无来。若悟此个法门。则了悟本来生死不相干涉。故云了知生死不相关也。若得如此也。妙用无穷通身应物。行住坐卧语默作做。举动施为折旋俯仰。无非皆在大寂定中明明受用。下文可见也。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祖宗门下头头垂示拍拍齐彰。传曰。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分别现文殊之心。动用运普贤之行。门门而皆出甘露。味味而尽是醍醐。不出菩提之林。长处华藏之海。晃晃而无尘不透。朝朝而溢目腾辉。岂劳妙辨以宣扬。何假神通而显示。若如此也。行住坐卧触目遇缘。虽应用千差且真如之性湛然不动。故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也。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十二时中既动静皆为佛事。假饶有人以利刀毒药加及我。我则坦然闲暇无所畏也。故灵山会上有五百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以宿命智各现过去杀父杀母及诸重罪。於自心中各怀疑怖。於是文殊仗剑持逼如来。世尊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则名为害。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梦如幻。於梦幻中无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於是五百比丘同声赞言。文殊师利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天衣征云。作么生说个如剑佛亦尔。若明此个因缘。故能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也。

  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非独我今修此忍辱。乃至十方诸佛释迦如来尽皆修此忍辱苦行也。所言然灯佛者。世尊因地为雪山童子时。值然灯如来出世。将五百金钱亲买莲华往彼献佛。愿我成等正觉。然灯如来为其授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说法度人与我无异。故云我师得见然灯佛也。忍辱仙者。世尊因地为忍辱仙人。在於山中修诸苦行。值歌利王与诸宫人入山游猎。王昼寝时诸宫人各去游山。忽见庵中有一仙人俨然独坐。是诸宫人俱来瞻仰。王起问诸近臣。宫人何在。左右奏曰往彼仙人庵所也。王怒躬自拔剑杀彼仙人。於其手足节节支解。时彼仙人神色不动。王怪而问曰。我今杀汝汝还嗔否。答曰否。王曰汝虽不言嗔。必怀嗔怒。答曰我心若嗔不得平复。我心不嗔。使我此身平复如故。言讫。即时仙人平复如故。王见甚异惊怖而走。至於中路天降风雨霹雳云雾。迷失道径终不能去。回入山中至仙人所求乞忏悔也。乃至舍身饲饿虎。割肉济鹰饥。已至种种苦行非止一劫。故云多劫曾为忍辱仙也。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

  此乃真觉伤叹之辞也。未发菩提心已前。经无量劫受无量身。生死海中浪自出没无有了时。於不迁境上空受轮回。向无脱法中妄生缠缚。如春蚕之作茧。似秋蛾之赴灯。以二见之丝。缠无明之质。以无明贪爱之翅。扑生死之火轮。从生至死无有休息。如绳系飞鸟。放去又还来。故云。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也。

  自从顿悟了无生。於诸荣辱何忧喜。

  自从顿悟了一切法皆悉无生。则於诸荣辱之境有何忧喜。良由至人於生死界内得其自在。故寒山诗云。庄生说送终。天地为棺椁。吾皈此有时。唯须一番泊。死作馁青蝇。吊不劳白鹤。饿着首阳山。生廉死亦乐。若得其旨即顿悟了无生也。於诸荣辱何忧喜者。既能顿悟无生。生死尚得自在。即知荣辱之境则可外矣。荣辱既忘。忧喜之心从何而有也。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

  入深山者。则非阓闹之处也。住兰若者。具足应云阿兰若。即僧舍也。岑崟者。山之高貌也。长松下者。即物外优游之地也。见性之人随缘度日任性逍遥。或入深山或居岩谷。随处建立应物无方。无不可也。白云青嶂。松下水边。皆道人之境界也。

  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萧洒。

  优游者。不拘系之貌也。出家之士识心达本。优游三界脱洒四生。不为尘劳萦绊。逍遥自在。静坐安居。故雪豆云。出家儿得与么尊贵。得与么高上。万乘位高而不挹。五侯门峻而不趋。目对千山心闲一境。重重嵓树垂阴善吉之门。迭迭溪云布彩维摩之室。此中相见。岂不快哉也。

  觉则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

  觉了一切诸法即不施有为功行也。有为功行非究竟也。故寒山云。我见转轮王。千子常围绕。十善化四天。庄严多七宝。七宝镇随身。庄严甚妙好。一朝福报尽。犹若栖芦鸟。还作牛领虫。六趣受业道。况复诸凡夫。无常岂长保。以此而知。有功之功功皆无常。无功之功功不虚弃。故云一切有为法不同也。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住相布施者。不与般若相应。为着相故成有为功行。非究竟。故古德云。若般若不修。万行虚设。所修功行不能称性也。所言布施者。运心广大谓之布。推己惠人谓之施。故曰布施也。即六度之一度也。生天福者。所感果报祇生天之福也。终非究竟。譬如仰箭射空。终不至天也。

  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仰箭射空。势力既尽终坠於地。人天福谢亦复如是。所谓人间四相天上五衰。皆福谢之相也。所言四相者。一生相。二老相。三病相。四死相也。五衰者。一花冠堕地。二目睫瞤动。三眷属离散。四身光自灭。五不乐本官也。招得来生不如意者。古德云。人天福报为三生冤。人罕知之。良由世人因其福力不明其本就上增添。以此世福恣情娱乐。临命终时福尽业在。返堕恶道受种种苦。故云招得来生不如意也。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故知诸位小乘人天福报有为之法皆非究竟也。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清净觉地。此之一路。从来千圣不曾蹈着。向第二门中略凭言说。所以西竺初祖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则法法绝待。尽皆照体独立。如指不自触。如刀不自割。如地不自坚。如水不自湿。如火不自热。如风不自动。如耳不自闻。如鼻不自嗅。如舌不自了。如身不自觉。如意不自知。如眼不自见。所以云。若眼作眼解则生眼倒。若眼作无眼解则生无眼倒。若执有眼即迷其无眼。由有眼故则妙见不通。故经云。无眼无色。复有迷眼作无眼者即失其真眼。如生盲人不能辨色。故经云。譬如眼败之士。其於五色不能复利。诸声闻人亦复如是。唯其如来得真天眼。常在不昧。悉见诸佛国土。以不二见故。即不仝凡夫。所见悉能见故。不仝声闻。所见不同凡夫所见。谓之超凡。不同声闻所见。谓之越圣。既能超凡越圣。即达佛之知见。故云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瑠璃含宝月。

  若得其本。末可知也。古德云。今之讲者偏彰渐义。禅者唯播顿宗。禅讲相违。胡越之隔。由是人与法差。法与人病。佛意本末难见散义浩博难寻。然而泛学虽多。秉志极少。以本接末则可知矣。故云但得本莫愁末也。如净琉璃含宝月者。琉璃喻法身妙境。宝月喻解脱真智。境智冥合莹彻十方。烁烁灵光腾今腾古。犹如琉璃盘内更盛明月也。

  我今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如意珠者。摩尼宝珠也。唯此一珠具诸功德。於诸宝中此宝为上。利用如意。可喻心宝也。经云。独王顶上有此一珠。不妄与人。此之一宝非从外得。但犹一切众生妄念盖覆不能明现。古德云。譬如衣下明珠。虽明不照。似宅中宝藏。似有如无。今日永嘉解此一珠赈济有情。用无穷尽。故云终不竭也。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霄何所为。

  入夜月华窗底白。有时松韵枕根清。此个消息。设使千圣出兴。具无碍辨才。也说不及。放一线道。且向建化门中略凭话会。强而言之。此是文殊普贤大人境界。一切众生虽生其中而不自知。诸小乘人不能趣向也。此之境界不凡不圣。虽难可见。祇在目前。山高海阔栢短松长。柳绿花红莺吟鹤唳。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霄何所为。若是本分道人。一觉直到天晓也。

  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或谓之佛性。或谓之戒珠。或谓之心地。或谓之心印。皆一法也。随其功用各得异名。能觉知故名曰佛性。莹净无垢名曰戒珠。能生诸法名曰心地。号令群品名之曰印也。虽有三名而无三法。以此而推。森罗万象触目遇缘。器界山河皆同一体。雾露云霞尽非他物。故曰雾露云霞体上衣也。

  降龙钵。解虎锡。

  钵盂锡杖皆道具之名也。钵盂即应量器也。锡杖者。振作锡声也。所言降龙钵解虎锡者。名随缘起而得名。降龙钵者。因世尊降火龙外道也。昔者有三迦叶投佛出家。退失道心。侍火龙外道。佛观其根性既熟。即往度之。尔时往彼求宿。时迦叶言。此无空室可宿。唯有火龙石窟。还可宿否。佛往彼宿。是时中夜火龙现通。鼻中出烟鳞甲生火。逡巡炽然欲害於佛。尔时世尊即起慈心。现三昧火。渐渐明莹。火龙毒火返自烧身无处逃避。唯见世尊宝钵之中清凉广大。乃自投身入於钵内。故名降龙钵也。解虎锡者。始因高僧稠禅师在怀州王屋山习定。见二虎斗。即以锡杖以中解之。二虎各自分去。遂此名焉。故云降龙钵解虎锡也。

  两钴金镮鸣历历。

  两钴者。表真俗二谛也。六镮者。表六波罗蜜也。中心表中道也。鸣历历者。振锡之声。上士闻之即可入道。小乘锡杖即四钴十二镮也。四钴表四谛。十二镮表十二因缘。中心浮图表住持三宝也。忽若在衲僧手中何如表示。祇如大师当时持往曹溪亲见六祖。绕禅床三匝。大振一下。且道成得什么边事。明眼衲僧试定当看。

  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不是外现威仪标其形体虚然自谓任持也。故宝公云。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方。一切不能为害。坚固犹若金刚。岂虚事持耶。如来宝杖亲踪迹者。经云。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如来现在诸佛皆执持故。为圣人标帜也。故曰如来宝杖亲踪迹也。如或不荐。问取德山老人。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

  不求真。故越凡夫法也。不断。妄故越二乘法也。二乘之人弃妄求真。断烦恼求菩提。证有为涅柈。故非究竟出离之道也。大乘之人更不求真亦不断妄。则知真妄二法本无相状。故宝公云。也无头。也无手。世界坏时渠不朽。故云了知二法空无相也。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上句展转拂迹。下句直明真谛也。因上所言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永嘉切恐后人落在空无相中。故有此点示也。言无相者。即无诸事法也。无空者。即无诸理法也。无不空者。则能遣之法亦空也。即是如来真实相者。即入如来无相微妙法门也。

  心镜明鉴无挂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心镜既明。鉴物无碍。传曰。诸智慧者以譬喻得解。明心之士其心犹如明镜。能接众象尽入其中。无有窒碍。清净含容无有边际。古德云。打破镜来与汝相见。尽十方世界是一面镜。且向什么处下手。若向这里荐得。灵光透漏无盖覆处。故云廓然莹彻周沙界也。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在天灿然。仰而观之谓之万象。在地卓尔。俯而察之谓之森罗。传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岂从外得耶。祇在一切众生一念心光影现之中。故云万象森罗影现中也。一颗圆光非内外者。一点光明无表无里。灵明烜赫莹彻十方。无有内外。故肇法师云。会万法皈於自己者。其为圣人乎。

  豁达空。拨因果。漭漭荡荡招殃祸。

  豁达空者。乃西天外道所修断灭空也。拨因果者。一向着空拨无因果也。故知世出世间人天一切因果善恶等业毫发不差。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且外道不知此法故迷因果也。既落断灭之见。所招殃过不可言说。譬若大海漭漭荡荡无有边表。故云漭漭荡荡招殃过也。

  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若弃其有见而着无见。则其病亦然也。故古德云。便拟疑心敛念接事皈空。不瞬不动。闲目藏睛。随有念起即便破除。细想才生即便揭擦。如斯见解正是落空外道魂不散底死人。故云弃有着空病亦然也。譬如有人避大水之溺而投火燧之中。故云还如避溺而投火也。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若舍虚妄之心。欲取真如之理。则取舍之心成巧伪之行也。传云。取一边。舍一边。徒增妄虑。执自性。逃自性。转失真源。其由空有两忘一味双显。居断绝地即烦恼根。信不诬矣。故罗山云。粗餐易饱。细嚼难饥。根本差殊。良由自错。学般若之人到此切须子细体究。

  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学般若之人不了心地法门而修有为功行。皆非究竟。尽属有为。正在生死岸头。如棱严十种修仙与诸不了义权位行人。皆未能出离也。良由以取舍虚伪之心而谓修证无上菩提。犹如世人认贼为子欲其亲的无有是处。故云真成认贼将为子也。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既认贼为子。法财功德如何保任。尽皆失去。故云损法财灭功德也。莫不由斯心意识者。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之曰心。以心筹量名之曰意。了了别知名之曰识也。以此三法迁流种种诸行。造作种种之业。皆由此也。传曰。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万法坦然。心染则六道四生。心空则一道清净。故云莫不由斯心意识也。

  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上来所修皆是无益苦行。固非真实也。唯般若一法方为究竟。大般若经云。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能示世间诸法实相。出家之士得不尽心於此。是以云门大师警策兄弟曰。一等是蹈破草鞋行脚。抛却父母师长。直须者些子眼睛始得。若遇本色咬猪狗手脚。不惜性命入泥入水相为。有可咬嚼。眨上眉毛。高挂钵囊一十年二十年。打取彻去。莫然不成办。从上诸圣无不击发劝於此个门中用心。故云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也。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

  世间之士。有慷慨之志。乘镆铘之刃。以忠孝之心。佐赞明君。威武天下。谓之丈夫。今言大丈夫者。具出世之大智。秉智慧之剑。以般若为锋铓。中金刚为猛焰。破烦恼网。出生死境界。故云大丈夫也。传曰。虽女人孺子。有此志者亦名大丈夫。虽八尺巍巍之士。无此志者不名大丈夫也。所言金刚者。金中最刚故曰金刚。极坚极利。喻般若焉。坚故万物不能摧。利故摧万物。唯帝释有之。福薄者难见。其为用也欲拟皆空。拟山即山崩。拟海即海竭。其功力不可思议。故喻般若也。

  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但犹独也。非独摧伏西竺六师外道之心。早曾落却天魔胆也。宝星经云。有一魔王於众魔中而为上首。即於平日以手案地。三千大千世界悉皆摇动。佛成道时。领诸魔众欲於佛前以手拍地。率须弥山恼害世尊。世尊即入慈心三昧。是时魔王方乃举手。尚不见地。何况摩触。是时魔王心胆惊惧而走。故云早曾落却天魔胆也。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或谓之慧剑。或谓之法雷。或谓之法鼓。或谓之慈云。或谓之甘露。即是一法随其功用而得名也。能破疑网。极坚利故。谓之慧剑也。骇动物机。增长善业。故谓之法雷也。聚集人天。善能号令。故谓之法鼓也。能阴覆群生。皆得清凉。故谓之慈云也。能济热恼。沃焦渴故。谓之甘露也。皆般若一法尔也。

  龙象蹴蹈润无边。三乘五性皆惺悟。

  龙象蹴蹈之所。固非驴骡所践之地也。三乘者。一菩萨。二声闻。三缘觉乘也。五性者。一善性。二恶性。三定性。四不定性。五阐提性也。三乘五性惺悟且致。忽遇三种病人来还接得否。患盲者拈槌竖拂他又不见。患聋者语言三昧他又不闻。患痖者教伊说又说不得。且作么生接。若接此人不得。佛法无灵验。昔人虽有此语。争奈时机不荐。曾有僧请益云门。师曰汝礼拜着。僧礼拜起。师以拄杖挃(涉票反。撞也)。僧退后。云汝不是患盲。复唤僧近前来。僧近前。云汝不是患聋。乃云会么。僧云不会。云汝不是患痖。其僧忽於言下有省。若荐得这个说话。何止三乘五性盲聋喑痖悉皆惺悟。直是须教尽大地人普请作佛去。还委悉么。虽然如此。若是明眼衲僧。也须子细详辨。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

  西竺雪山有草名曰肥腻。洁净香美。白牛食之所出皆成醍醐上味。非此间腥膻杂血之乳其不洁也。雪山喻一真妙境。香草喻圆修八正道。牛喻照理真智。醍醐喻一乘妙法。以明菩萨不从渐次而修也。大乘根性从初发心便成正觉。所言我常纳者。即学般若之士念念与般若相应也。故下文举法皆入重重无尽事事无碍境界也。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徧含一切法。

  一性即一真之性也。一法即一心之法也。一性圆通一切性者。即一性圆通法界性也。一法遍含一切法者。即一心之法遍含无尽法也。寿禅师云。本生末而末表本。体用互兴真成俗而俗立真。凡圣交映此显彼而彼显此。主伴齐参生成佛而佛度生。因果交彻境无自性而他成。自心无自性而自成他。理不成就而一即多。事不成就而多即一。相虽虚而恒冥一。体性虽实而常在万缘。虽显露难以情求住。超然而无方。大用纵横。幻境在一性而融真。是以八十卷华严大经所说。非昔有而今无也。传曰。三十九品之胜典。终始交罗。一十万颂之妙言。前后参应。十处十会如帝网之重重。十剎十尘如镜象之涉入。举一门则诸门顿显。谈一品则诸品齐彰。道树始成九天仝会。普光一集十处齐登。新旧无差。前后一念。故末山尼先听大经。后因参有悟入。方信即今现在华严法界之中。有颂云。五蕴山头古佛堂。毗卢昼夜放毫光。若能於此非同异。即是华严遍十方。故云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徧含一切法也。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一月普现一切水者。如青霄一月普现江河池沼沧海溪潭等。凡有水处悉皆现月也。一切水月一月摄者。众水所现唯天上一月尔。华岩一月三舟譬喻。经云。譬如停舟分月。彩舟从东去。一月往东。从西去。一月往西。舟从南去。一月往南。舟从北去。一月往北。常住之舟见月不动。如是四维十方尽皆见月。所以云。并安千器。千月不同。一道澄江。一月孤影。乃至净水秽水清水浊水。甘甜苦涩咸淡等水。如是於中一时普现。经云。我成道时。见一切众生尽皆成道。传曰。诸佛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信斯言也。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

  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诸佛心内众生。心心作佛。故云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仝共如来合也。良由诸佛亲证法身也。众生本具法身也。荆溪云。众生理具诸佛成。成之与具。莫不性等。故云我性同共如来合也。故寒山云。尝闻释迦佛。亲授然灯记。然灯与释迦。祇论前后智。前后体非殊。异中无有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来地。即其谓也。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上文曰一性圆通一切性。言无碍之性也。一法遍含一切法。言无碍之法也。一月普现一切水。言无碍之喻也。今言一地具足一切地。言无碍之功德也。所言地者。地以能生为义。即初地具足十地功德。故云一地具足一切地也。言非色非心非行业者。既一地具足十地功德。其功不可思议。则色心行业不可测度也。非色者。非窒碍之色也。非心者。非觉知之心也。非行者。非迁流造作之行也。非业者。非所作之业也。今为显其法性。所以拈情。故下文以明妙用也。

  弹指圆成八万门。剎那灭却三祇劫。

  一弹指顷成就八万法门。一剎那间能灭三祇劫罪也。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今既悟入无生之理。八万四千烦恼转成八万四千清净解脱法门。即超三大阿僧祇劫。此修行功力也。故楞严经云。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深可信矣。所言三祇劫。即三阿僧祗劫也。自古释迦至尸弃如来为一劫。尸弃至然灯如来为一劫。然灯至毗婆尸如来为一劫。故云三祇劫也。此事且致。祇如禅月云。禅客相逢祇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如或未知落处。阿谁敢称禅客。

  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一切名言法相菩提涅柈真如解脱。非有非无非凡非圣。头数法门无有穷尽实非究竟。故云一切数句非数句也。药山初参石头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亦研穷。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特来礼拜。伏望和尚慈悲开示。师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若荐得这个因缘。许你出荆棘林。具衲僧眼。故云与吾灵觉何交涉也。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

  毁誉不动者。唯见性之人方能解脱也。未了人於一切顺境。闻赞誉之言即心生欢。喜於一切逆境闻毁辱之言。即心生忿怒。皆不了语言性空也。达法之士了毁誉之言不可得。与法体相应。犹如虚空勿有涯岸。故云。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也。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

  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即是不离当处常湛然也。谓此灵觉之性不离十二时中见闻觉知。若离见闻觉知之外别求觉性。无有是处。祖师云。将心觅心。岂非大错。敢问诸人。阿那个是当处。若向这里觑得破。与十方诸佛同共受用等无有异。如或不然。尽是埋没家宝。辜负己灵。随行数墨。谩自推求。古德云。譬如骑牛讨牛无有是处。故云觅即知君不可见。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灵光洞达无所不遍。诸佛悟之而不曾得。众生迷之而未曾失。传曰。譬如有人怖空而走。虽则而走且步步不离於空。於彼求空了不可得。故云取不得舍不得也。不可得中只么得者。此宗旨当於闻思修体究而得之。经云。佛告沙门。汝处于家昔为何事。对曰亦常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其声绝。急缓得中如何。对曰清音普矣。佛告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通。道可得矣。故曰不可得中只么得也。若是明眼衲僧。应不错举也。

  默时说。说时默。

  默时说者。即是默时常说也。僧问投子。如何是十身调御。投子下禅床立。且道说个什么。是知默时常说。说时常默也。如世尊说法。一切经首皆有妙旨。人罕知之。如金刚经云。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又圆觉经云。一时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知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乃至於不二境现诸净土。如楞严经云。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扬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徧十方界。故知默时常说也。说时默者。一大藏教金口所宣未曾道着一字。经云。始从成道夜。终至跋提河。於是二十间。未曾说一字。且道毕竟是有说无说耶。所以天衣云。若言有说。谤如来。若谓不谈。邪见在。若向这里觑得破。方可称唱宗风提纲祖令也。

  大施门开无壅塞。

  诸佛出世说法。普令一切众生成佛。为大施主度脱有情。故云大施门开也。乃至西竺诸佛祖各各说法利乐有情已。至唐土诸祖天下老宿巧便施说种种法门。所以雪峰辊球。石巩架箭。天皇糊饼。国师水椀。云门三句。洞山五位。灵云见桃花。法眼透声色。首山新妇。道吾乐神。沩山水牯。汾阳师子。百丈卷席。俱胝一指。皆诸善知识大施门开也。古德云。尽十方世界是个解脱门。把手拽不入。有何壅塞耶。故云大施门开无壅塞也。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

  若或有人问我解何宗旨。报道摩诃般若力也。梵语摩诃。此云大.多.胜。即多含不翻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即生善不翻也。言摩诃般若者。信解则位齐诸祖。受持则福盖人天。故传云。故知般若是善恶径之导师。迷暗室之明炬。生死海之智檝。烦恼病之良医。破邪山之大风。敌魔军之猛将。照幽途之赫日。警昏识之迅雷。抉愚盲之金篦。沃渴爱之甘露。截疑网之慧剑。给孤乏之宝珠。若般若不明。万行虚设。故云摩诃般若力也。

  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

  般若之力既得现前。以大悲心入[邱-丘+(厂@(田/坴))]垂手接物利生。纵横应用种种施为皆为佛事。譬如耆婆揽草。信手拈来皆为妙药。故经云。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柈。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故云。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也。

  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永嘉自云。我今於法受用得其自在。莫非宿有般若种性。岂是今等闲之事。尝试论之曰。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今永嘉才往曹溪。便悟般若能说法利人耶。假使有人致难问我。我即报言。吾非今生一世所修。乃至非三四五劫修习般若。故云多劫修也。既是多劫修习。非是等闲以言欺诳惑乱汝等。故云不是等闲相诳惑也。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勑曹溪是。

  诸佛出世以至天下老和尚出世。皆是建大法幢竖立宗旨也。明明佛勑曹溪是者。祖师从西土至。此道传至六祖。其所建立已成法席矣。非独诸佛冥加宿受记莂而引弘大事。乃从我佛释迦如来亲传心印至曹溪。故云明明佛勑曹溪是也。所言法幢者。幢以建立为义也。故知建立法幢实非小缘。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皆为此也。无量菩萨带果行因。亦为此也。诸二乘人内藏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亦为此也。以至梵王前引。帝释后随。亦为此也。诸经皆以一法为主。众法为伴。递相建立也。故下文明西竺此土建立法幢之义。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始自世尊灵山会上。以青莲目瞬视迦叶微笑。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诃大迦叶。是最初传法。故云首传灯也。二十八代西天记者。初祖迦叶传二祖阿难。阿难传三祖商那和修。修传四祖优婆鞠多。多传五祖提多迦。迦传六祖弥遮迦。迦传七祖婆须密。密传八祖佛驮难提。提传九祖伏驮密多。多传十祖胁尊者。者传十一祖富那夜奢。奢传十二祖马鸣。鸣传十三祖迦毗摩罗。罗传十四祖龙树。树传十五祖迦那提婆。婆传十六祖罗睺罗多。多传十七祖僧伽难提。提传十八祖伽耶舍多。多传十九祖鸠摩罗多。多传二十祖阇夜多。多传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头传二十二祖摩拏罗。罗传二十三祖鹤勒那。那传二十四祖师子。子传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多传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多传二十七祖般若多罗。罗传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故云二十八代西天记也。

  历江海。入此土。菩提达磨为初祖。

  梵语菩提达磨。此云觉法。西竺为二十八祖。此土为初祖。本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太子也。遇二十七祖。祖知其密迹发明心要。乃记之曰。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大兴佛事。汝至南方勿住。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纵到彼。不可久留。听吾偈云。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凄凄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师在本国以知见力破彼六宗异见。法师令其舍小皈大。一有相宗。二无相宗。三定慧宗。四戒行宗。五无得宗。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聚落峥嵘徒众甚盛。大师乃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一一说其宗旨。各自知无所皈。然后返本悟入。大师学该三藏。尤专定业。排不知也。师自南天竺泛海。经涉三年。时普通八年九月二十一日至广州。刺史萧昂表闻武帝。帝览奏遣使赍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诏迎至金陵。帝问。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后当魏孝明帝大和十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测之。即禅宗初祖也。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大师既少室九年未卜知音。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师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一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达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遂易名曰慧可。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既从此悟入。即为二祖也。所云六代传衣者。二祖既得之初祖。皆以衣盂相传。初祖自西竺传衣东土以表其信。至曹溪六祖其道已行。便不传衣唯传法也。达磨传可。可传璨。璨传信。信传忍。忍传能。能即曹溪六祖大师也。其道盛行於世。谓之六代传衣天下闻也。自后得道者不可胜数。故云成佛作祖者匝地普天。参禅学道者如麻似粟。故云后人得道何穷数也。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真既不立。妄亦本空。良由真妄本无自性。因真立妄。因妄立真。古德云。单真不立。独妄难成也。有无双遣者。有无亦相待而立。今既双遣。不空亦空也。故云有无双遣不空空也。此之数句。大师欲显其法。故双拈真妄有无之情尔。

  二十空门元不着。一性如来体自同。

  二十空门者。如来破二十种执有之见。因成二十空名。故大般若经云。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虽有二十空名。其体即一法也。今明法性之理不同二十之空。故云元不着也。一性如来体自同者。逈出外道六十二种异见。即与般若涅盘妙心冥合。故云体自同也。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心是根者。根以能生为义。良由此心能生一切善不善法。故名根也。法是尘者。法虽能轨持万物。犹如妙药。病若愈则药必无用。故法是尘也。此之二法皆有窒碍。使人心光不能透漏。如镜上之痕也。所以云。根尘相对。翳障心光。返本明心。良由此也。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则真。

  痕垢若尽。心法双亡。自然心光透脱。明见佛性也。古德云。一翳在眼空花遍界。一妄在心河沙生灭。翳消花尽。妄灭证真。病差药除。氷消水在。灵丹一颗点紩成金。至理一言转凡为圣。故云性即真也。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

  嗟即叹辞也。世尊出世转大法轮。利益有情。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大师出世正当像法。早嗟叹如此。即今则可知矣。故云。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也。末世弘道不明大旨。各守门庭互相坚执。尽为法病。故下文可见也。

  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

  去圣遥远。邪见转深。於正法中返生怨害。是以达磨西来击齿服毒。圣师尚尔。岂况人师耶。诸佛出世莫不兴慈运悲接物利生。魔强法弱而於圣心不知恩德。况今天下升平日久。国王大臣受佛付嘱弘护三宝。诸方法席兴盛。出家之士当起难遇之心。参寻知识决择生死。以求出离。报答四恩。即其宜矣。然而其中有虽学佛法。不知有教外别传者亦有之也。有身居贵位忘宿世所修。而於佛法为其障碍者。必有之也。有虽传持佛法。各以宗派不同互相攻击者。亦有之也。此皆为法门魔事。尽非通人。若是本分当人。必不如是。故圭峰云。诸宗门下皆有达人。然各安所习。通少局多。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情存函矢而迁变。法逐人我以高低。致使是非纷拏。莫之辨析。故云魔强法弱多怨害也。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如来唯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世有魔王。虽与佛同时而不信有圆顿法门。闻佛所说悉皆毁谤。恨不灭除令如瓦碎也。世人有无大乘根性者。亦不信有悟入法门。而於释门身虽出家。尚自不信。故有之也。古德云。不可向翳目人前说空中无花。不可向狂病人前说面前无鬼。空废语言应不信受。直须目净心安。当自知矣。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世人所造无量无边之业。皆妄心所作。故云作在心也。所感无量苦果。地狱畜生饿鬼种种等形。受种种苦。古德云。负鞍衔紩为谁来。昔时祇为行心错。故云殃在身也。皆是自作自受。非他人所致。故云不须冤诉更尤人也。世间之苦乃止一世。地狱之苦无有穷尽。剑树刀山种种不可说苦。此方受尽世界坏时更移他方地狱受罪。报尽更生畜生。驴马皆非别人。唯自作自受也。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谤法之罪非小过也。毁般若罪业皆落地狱。亦非轻计。地狱皆无间地狱。即极重狱也。时数久远皆论劫数。谤法报非一。具如藏经所载。或为九头龟。或患白癞疾等。良由十方诸佛出世悉皆赞叹一乘妙法。十方诸佛由证法故得成无上正等菩提。今却返谤其罪。宜矣。故云莫谤如来正法轮也。

  栴檀林。无杂树。郁密深沉狮子住。

  栴檀林喻一真妙境。无杂树者。无小机权位之杂也。郁密森沉者。郁密即繁茂之貌也。森即幽邃之貌也。师子住者。以喻法性之境。唯大乘菩萨所住。人天小机即不能知。故知无上般若唯接上根上士。中下之机卒难悟入。故云。栴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沉狮子住也。

  境静林闲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无为大道唯大乘菩萨履践。诸小乘人与诸权位行人不能措足。师子喻大乘菩萨也。走兽飞禽喻人天二乘小机也。是以法华五千退席不任此事。一真妙境唯上士所游。中下之流卒难摸索。故云。境静林闲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也。

  狮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

  所言师子儿者。喻菩萨初发心时即便成等正觉也。超过声闻缘觉诸小乘众。故云众随后也。三岁即表见性之人圆修三法也。智者云。空也者泯一切法也。假也者立一切法也。中也者妙一切法也。空不定空。空处当体即空即假。假不定假。假处当体即空即中。中不定中。中处当体即空即假。此之三法。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一处常三三处常一。所以云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一也。悟入之士圆证三法。所说法门皆中道实相。故云三岁便能大哮吼也。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野干喻凡夫二乘也。师子喻大乘菩萨也。菩萨之人深悟法性。从初发心便成正觉。所说法门悉皆称性也。二乘凡夫诸权位人不能明见佛性之者。所说不明究竟实相之理。犹如百千妖怪虚开口。终无所益也。故云百千妖怪虚开口。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圆谓圆满。顿非渐次也。教者效也。圣人备下文言。诠理化物为义也。圆顿之教。不假渐次。超入佛境。传曰。譬如太子具王义之德。迦陵超众鸟之音也。勿人情者。勿犹众也。一切众生若有疑情不决。直须明了。此非世间之学。为生死事大。实非容易。故下文明其因果也。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此是永嘉自谓也。岂是山僧驰逞人我之心。切恐未来之际一切众生於法门中发心修行。错悞用心。堕落断常二见。此之二见能陷人。故名之为坑。如世坑堑也。西天有九十六种外道。不出此见。故法华经云。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即其义也。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非不非是不是者。乃明是非之相分明。不可错乱也。非岂不是非乃真非也。是岂不是是乃真是也。虽则是非无主。不可瞒盰佛性笼统真如也。差之毫牦失千里者。毛中长者曰毫。牦者十牦为一毫。若差之毫牦之间。则失之千里万里。故下文深明是非之相也。

  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龙女善星者。明显是非之相也。昔日灵山会上有一龙女献佛宝珠。世尊受之而为说法。悟无生忍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号华鲜如来也。非则善星生陷坠者。昔有比丘名曰善星。念得十八香象驼经。生身活陷地狱。谓不见佛性说法返成谤渎。故则有所警策也。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今欲明无相之功。先明有相之理。大师少时历诸讲肆。听集天台智者教观。深於经论。积学博问也。先德云。五夏已前精研律部。大明经论。然后参寻知识。决择生死。乃入道叙也。非宿有乘种愿力。罕能全此。从上诸圣莫不皆然。达磨祖师学该三藏尤专定业。非不知也。后之学者不能及此。返为谤说。深不可也。譬如筌蹄有获鱼兔。既获鱼兔筌蹄可忘。下文可见也。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经论之学岂有过失。乃我佛如来金口所说。於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故知教不迷人人自迷教也。古德云。看经须具看经眼。眼若不明返为名相所眩。不穷心地一向多闻。所以云。纵多学。也成贪。那个回头解自惭。伶俜抂作他乡客。本分门风不荷担。譬若入海算沙徒自困尔。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如来诃责多闻之士。虽则多闻。不获修证。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也。既非己宝。数至终日虽知数量。不得受用。於己有何益也。所以云。譬如终朝说药而自困於沈痾。有若长年问程而不动跬步。得鱼忘筌者。罕遇其士。执指为月者。实繁有徒。即其义也。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从来者。从无始来也。蹭蹬者。行不进之貌也。虚行者。未有地头而虚行也。从无始已来以至今日。经生死崄道。徒自困疲。於涅盘路上未曾蹈实。故云觉虚行也。多年枉作风尘客。譬如世人飘蓬南北。千里家乡转远。枉作风尘之客也。古德云。门前无限路。谁是到家人。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

  谓不皈依三宝之人。西竺九十六种外道依附邪师。生诸邪见。故云错知解也。不达如来心地法门。故知於无量劫受无量生死。皆因邪师说法也。不遇圆顿大乘菩萨所说。故论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以经於往昔无量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不闻佛名者。皆遇邪师故也。

  二乘精。无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二乘之人精进修行。断三界见思。七返人天。所历修行法门非不精进也。饮寂灭酒。卧涅盘床。不起大悲心。修利他行。接物利生。是无道心也。外道聪明无智慧者。西竺外道极有聪明之士。念得四围陀典籍。不明佛性。故寒山云。世有多解人。愚痴学用文。不忧当来果。唯知造恶因。见佛不解礼。见僧倍生瞋。五逆十恶辈。三毒以为邻。死去入地狱。未有出头辰。今古聪明之士为世智所使。不信般若亦有之。古德云。李白李斯文学绝。二人不遇空王记。几多空负聪明心。到底生死打不彻。先圣垂慈如此。岂不知有耶。

  亦愚痴。亦小呆。空拳指上生实解。

  大人无智曰愚。小儿无智曰呆。空拳指上生实解者。愚人小儿於空拳指上妄为实有。如以黄叶为钱以为真实。如来大师说一大藏教文。尽以大悲心於无作妙智随缘放光。或说有法。或说空法。或说顿渐。或说偏圆。或说不定。以种种名相随缘而各得解也。诸小根器随语自生执着。不见佛性。犹如空拳指上生实解也。下文重与喻出。

  执指为月抂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若迷指为月。非独迷月亦乃迷指。以认指为月故也。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是故学道之人亦复如是。若以教为佛性。非独迷其佛性亦乃迷教。以教为佛性故。则是抂施其功行也。是知中下根性。若无大乘般若之种性。不能入佛知见。其所为患者在於根境识三。十八界法。故云根境法中虚捏怪也。

  不见一法则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此一句乃永嘉尽力拽到门前。祇欠抬足入来也。昔有宿德因看法华经。至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自喜之。常留意体究。以至行住坐卧语默作做举动施为拈匙放筯无不体究。都无所得。至仲春之月。忽一日凭栏闲坐。闻树上莺声。瞥然悟入。省前因缘。续前颂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暖百花红。黄莺啼柳上。以是观今古尊宿说话。洞晓其旨。求师印可。凡所应用无有挂碍。所谓方得名为观自在也。

  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

  了达罪福性空无有挂碍。若人发心皈源。十方世界悉皆消殒。况罪福之相耶。所以肇师云。五阴身非有。四大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即业障本来空也。若不了悟。执法不志。因果法如形与影。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故云未了还须偿宿债也。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主争得瘥。

  四十九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所说种种法门。大悲愿力接引众生。众生自是不能悟入。譬如世间饥饿之人。遇王者之膳。食前方丈水陆毕备。种种美味。见之即生怖畏之心而不敢食。又如久病之人忽见卢医鶣鹊医王。必生疑惑犹豫而於妙药不能服食。则知病不可瘥。

  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

  欲界而行禅那清净者。以其有般若知见之力也。僧问古德。欲界无禅。大德云何言有禅定。古德云。阇梨。祇如欲界无禅。自不知禅界无欲。欲知三界皆因一心所有。经云。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也。今文言知见力者。心既明见佛性。即一切处皆为佛事也。何言至欲界。故云知见力也。

  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过去久远有一比丘名勇施。忽於如来禁戒有所阙犯。既犯四重根本之罪。欲自清净。即将三衣挂在锡上高声唱言。我犯重罪谁为我忏。如是唱言至一精舍。遇一尊者名曰鼻鞠多罗云。推罪性了不可得。勇施比丘豁然大悟。十号具足。即往东方世界成等正觉。号曰宝月如来。至于今。故曰早时成佛于今在也。

  狮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憧顽皮靻。

  诸佛说法圆顿大乘自在无畏。犹如狮子吼时无畏自在也。故云无畏说也。深嗟者。深叹之辞也。蒙憧者。非聪慧也。顽皮靻者。即牛领极粗厚皮也。此喻小乘钝根闻於大法不能悟。故发其叹伤之辞。

  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祇知犯前四种重罪。障於无上涅盘妙心。不能了罪性空也。然则生死界中不能出离者。以皆因淫杀以为根本。沈沦无极。若有大乘种性。虽遇前境。发菩提心返妄归真。即能入道。如善财参见婆须蜜女。告善财言。我得菩萨解脱名离贪欲际。随其世乐而现其身。若有众生暂见於我。暂与我语。暂执我手。则离贪欲。得遍往一切佛剎三昧。又如善财参见无厌足王。无量猛卒执持器仗。无量众生各犯法。王或斩其头或断其手。善财见已而作是言。云何於此而欲求法耶。王告善财。我得菩萨如幻三昧。如我心者。宁於未来受无间苦恼。终不一念与一蚊一蝼而作苦事。况复人耶。故知若有种性。所遇前境即能返本。今此二乘与诸小机。滞於持犯诸律仪事。专於事法。乃不见罪福性空。明见佛性。是不见如来开秘诀也。故下文特举淫教之相以明前事。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

  犯淫杀者。皆根本重罪也。萤光者。小乘犹如萤光。不能破暗也。昔有二比丘山中结庵修行。坚持净戒无有阙犯。一日一比丘出。一比丘在庵中禅定。忽坐睡。因而睡着。为一樵女偷犯净戒。乃内心不悦。至同庵僧皈。具说上事。其僧怒即捉趂。樵女惊怕堕入深坑而死。比丘转加烦恼。一人无心犯淫。一人无心犯杀。此二比丘皆无心犯也。共往大德优波离尊者处求乞忏悔。尊者以小乘结罪。时二比丘心疑不决。转生疑惑。即往维摩居士处忏悔。因陈上事。维摩呵云。不善观机说法。此二比丘久修大乘。何得将大海比於牛迹。波离小乘犹如萤火。光不能破暗。故云波离萤光增罪结。

  维摩大士顿除疑。还同赫日销霜雪。

  优波离尊者专以小乘事法忏。罪不可忏也。今维摩大士而以理说性空无相法门。穷罪性了不可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内外。前际不去后际不来中际不住。三际推求了不可得。时二比丘忽然顿悟了罪性空寂。心得决然住无生忍。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思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故云犹如赫日销霜雪也。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

  不思议者。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口欲谈而辞丧。心欲思而虑忘。经云。假使满世间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到此须有悟心。方明解脱一乘圆顿法门也。既证此法。即妙用恒沙之数亦无尽也。故云妙用恒沙也无极也。

  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销得。

  达法之人堪受人天广大供养也。出家之士。身虽出家心不染道。於诸经论尽说全阙应供。古德云。道德不修。衣食斯费。即其谓也。所言四事者。一衣服。二卧具。三饮食。四医药也。此之四事。於诸教中皆须起惭愧之心也。堪受用之。今此道人岂止四事而已。假使万两黄金可销得也。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粉骨者。如常啼菩萨於香城学般若时也。既得法已。自恨无物供养世尊。忽遇城中豪富长者不安。欲人骨髓合药。即时敲骨出髓卖与长者。所得资金其所有买种种花香供养於佛。其志诚则可知矣。碎身者。如释迦因中舍全身求半偈也。我念过去作婆罗门。在雪山中修菩萨行。无佛出世。亦无经法。时天帝释现可怖相而亲试验之。为罗剎形而现於前。即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闻偈心生欢喜。即从座起。顾视四方寂无所见。唯见罗剎。即问。圣者从何得是半偈。此半偈者乃是三世诸佛证道之法。罗剎答云。我不食来已经七日。心谬言尔。时菩萨复语。圣者若为我足此偈者。我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剎答言。饥逼实不能说。菩萨复语。圣者所食何物。我所食者唯食暖肉。我所饮者唯饮新血。菩萨又语。圣者若能为我说是胜偈。我当舍身供养圣者。是时罗剎即说偈言。生灭灭灭已。寂灭为乐。菩萨闻已。即於道树石壁书此偈竟。便上高树投身而下。下未至地。罗剎复帝释形。於空接住。致於平地。惭愧赞叹。以是因缘超十二劫。在弥勒前成无上道。故云一句了然超百亿也。

  法中王。最高胜。河沙如来同共证。

  王中法王。位过百王之上。故云法中王也。高超三界。独步大方。故云最高胜也。乃至过去未来现在无量诸佛尽证此也。天下老宿尽证此也。无量法聚一切义门不出於此。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唯佛者。唯释迦化主也。与佛者。与十方诸佛也。故云唯。不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乃至十方诸佛同证此法。故云十方如来同共证也。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唯此心法如世间如意宝珠。具诸功用。无有穷尽也。四祖谓牛头融禅师云。百千妙门同皈方寸。河沙功德总在心源。一切定门。一切慧门。一切行门。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并在你心。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果报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你今已得。更无欠少。与佛无殊。更无别法。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停心。莫起贪慎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皆是佛之妙用。故云信受之者皆相应也。

  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

  真如界内无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即无物无人无佛也。故般若经云。善现。空空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一切智清净。何以故。若空空清净。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故云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也。

  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三千大千世界在觉性之中。犹如水上一沤尔。岂止大千沙界为水上一沤。尽十方世界在觉性之中犹如水上一沤尔。如观音菩萨所证圆通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见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故云大千沙界海中沤也。一切圣贤如电拂者。犹如电光石火。瞥尔无踪卒难摸索。故般若经云。内空清净故。色界眼识界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清净。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故云一切圣贤如电拂也。

  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假使紩轮顶上旋者。传曰。二十八住菩萨所修行力。有一魔王谓菩萨言。汝当退位。汝若不退。我当飞热紩轮旋汝顶上。碎汝形体。犹如微尘。尔时菩萨以定慧圆明不思议力故不失其位。时诸魔众返自退失。菩萨定慧而愈增明故。曰定慧圆明终不失也。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

  日性本热宁可说冷。月性本冷宁可说热。固知众魔不可坏其真说也。如来说法。魔宫振动。邪党皈依。岂能毁坏圣言耶。所言日可令冷月可令热者。大涅柈经云。时阿[少/兔]娄驮白世尊言。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今永嘉用此以明众魔不能毁坏般若真说。

  蒙驾峥嵘谩进途。谁见螗螂能拒辙。

  菩萨所弘通大乘法门。众魔不能为其障碍。譬若象驾峥嵘而进。岂螗螂小虫而可拒其车辙耶。昔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者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是螳螂虫也。庄公曰。而以至微之力而拒大车。不量其力也。今永嘉略涉世缘以证出世圣法。使易晓。而今法流沙界教满龙宫。时诸小圣魔众岂能为障为碍。故曰谁见螗螂能拒辙也。

  大象不游於兔径。大悟不拘於小节。

  大乘菩萨所历境界功德殊胜。非人天所知。二乘所涉。法门优劣不同。欲其易明。即以世间象兔为喻。大象所游唯大路可容。非小兔微径可往。故云大象不游於兔径也。大悟不拘於小节者。见性之人不可以事相检举。不可以持犯戒律所拘。其作用难以测度。如高沙弥不受戒。药山不看经等。故云大悟不拘於小节也。

  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决。

  无上般若唯接上根上器。中下之机卒难铭模。是以三界浩浩六道茫茫。尽是空生浪死。经云。譬如百千蚊虻在一器中。啾啾乱鸣鼓腹狂闹。不知太虚之旷达。以明诸小根器不能发菩提之心。入大乘境界。今永嘉窃恐世人信之不及谩生诽谤。犹如愚人握管窥天。以己见之细微。谤苍苍之无际。是谁之过欤。未了吾今为君决者。此之一句一大藏教诠提不起。六代祖师赞叹有分。是知从上诸圣开方便门。提携后进。放一线道。略露风规。末后一言。莫教错举。

  时嘉定(己卯)建安虞八宣散位刊行

  舒州梵天珙和尚(注)永嘉证道歌(终)

   后序

  余元丰间与大学二三友至相国东林。会翰苑邓公龙图子发浩然明甫诸公。始识师於座中。从容道论。知师之所蕴也。次又闻师内殿赐衣服。因而致贺。再见之。吐珠玑。示眼目。萧洒有古人风操。尤恨相得之晚。世之学者尝患所守异趣。偏执一隅。不知大道之不二。遂相诋轧者皆是也。师性谦和。於传法禅悦之外。晓教源。喜文章。不以殊途二其志。良可尚矣。元佑改元仲春过泗上。见圆明上人自匡庐至。得师所惠歌颂。玩之洒然。则知师之所守高简。不混利名。逍遥趋竞之外也。绍圣丙子解官单马赴吏部磨勘。至寿春遇友人吴纯甫。出师所注永嘉证道歌。发辉如来大智慧海。利益四众。岂小缘哉。师浙人也。嗣法圆照禅师。喜其故识。谨书於卷后。是岁孟夏望日天倪叙。

   永嘉石碑

  禅师每日升座提纲正令。撮其法要。以示证道。默然挥一下云。还会么。乃说伽陀。

  一击天地空惊开死盲聋灵光亘今古徧含法界中

  音释

  拆。音析。先击反。分也。调。去声。选也。悴。音悴。憔亦作憔。吝。音吝。力刃反也。讪。所晏反。毁语谓之。兰若。下尔者反。崟。音吟。高也。阒。音乞。苦壁古觅二反。静也。蹴。音足。七六子。六二反。蹈也。蹴同。犴。音寒。午旦午谏二切。胡狗。骇。语骇切。马行也。又无知也。靻。音怛。多达之别二切。柔革也。

  注中

  煨。呼罗切。南人呼火也。炙。之亦切。热也。又之夜反。啼。呼交反。虎声。又古伯反。嚯。音霍。懈。居隘反。倦怠也。骊。音梨。千里马。膱。之力反。油败也。又膱脡。[虺-虫+骨]。胡骨反。膝[病-丙+告]也。喂。音畏。饲也。奴罗反。饥也。愦。古对反。心也。绊。音半。羁也。挹。於入反。斟也帜。睫。即涉切。目傍毛。瞤。如伦反。获。禾声。幖。俾消反。帜。帜释志巾也。铓。无方切。刀刃端也。挃。音皈。又竹栗反。获。禾声。辊。古混反。车毂齐等貌。汾。扶云切。水出太源。胝。竹尼反。手胼足胝也。胼。步田反。胼胝。抉。一决反。排也。盰。公旦反。目白貌。竛。音零。行不正也。竮。音平。蝼。音楼。蝼蛄。搏。徒官切。搏击也。拏。尼矛切。平拏也。

  证道歌卷下(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