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一年,八路军的地方工作队到了潘永福同志的老家嘉峰村,他也赶回了家。这一带原来驻的军队是蒋介石的第三十三军团,后来这部队被敌人打散了,遍地都成了溃兵:嘉峰南边相隔十里的王村又已变成维持敌人的区域,所以这一带的群众,只要是看见军队,用不着看臂章就知道不是来干好事的,马上跑个光。八路军的地方工作队初到嘉峰村的时候,情况也是如此。潘永福同志回到村后,无形中做了工作队的义务宣传员。他宣传的内容只有一句话:“这队伍不打人。”这句简单的话效力很大,他的穷朋友们听了,马上跟他先回了村,其他人也慢慢试探着都回去了。
八路军的主力部队把周围的土匪溃兵肃清以后,环境变得单纯了,嘉峰村变成了和日军相持的边缘,群众组织起来在村南边布下岗哨,监视着通往维持区的要道。潘永福同志是夜里在野外活动惯了的人,不论该不该自己的班,夜里都好到那里去看路上的动静,一发生变故马上就报告工作队。工作队见他和他的几个穷朋友们大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就吸收他们入了党。
嘉峰村建立了地方政权,第一任村长是王思让同志,潘永福同志是村供销社干部。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村干部,从外表上看,和群众无大区别,潘永福同志在这方面更突出——完全和他打短工时期的打扮一样。有个外村的老相识在路上遇上了他问他说:“听说你当了干部了,你怎么还是这样子?”潘永福同志反问他说:“干部该是个什么样子?”问他的人马上也拟定不出个干部样子来,只得一笑而罢。
潘永福同志当了干部以后,不但外观上没有变化,工作和生活也都按着自己特有的风度发展着。为了说明这一点,也举两三个例子:
一、搭桥
嘉峰村东北方向五十里外的玉沟村,开了个为沁水民兵制造手榴弹的工厂。这工厂烧的是阳城煤,运煤时候需要在嘉峰村过沁河。沁河上过渡的习惯,夏秋两季用船,冬天冰冻以后至春天发洪之前用桥。每年搭桥的时间是寒露以后——早了水大,迟了水凉,所以选择在这个季节。这年冬天,因为南边离八里的王村成了维持区,群众宁愿自己不过河去,也不愿给敌人制造方便,在非过不可的时候可以多绕四五十里到上游去过别村的桥。嘉峰村的人事先没有想到五十里外玉沟工厂的需要,等到工厂缺了煤找到嘉峰来的时候,搭桥的地方已经被冰封了。上级要求嘉峰村想法子,村长王思让便和会搭桥的党员干部潘永福、何启文等同志接受了这个任务。
这地方,桥的构造是用两根树杈顶一根平梁算一个桥脚,一个个桥脚中间都用五六根长的木料连接起来,上边铺上厚厚的灌木枝条,然后再垫上尺把厚的土把它压平。这些木料都很笨重,在水里边推来拉去倒不太费气力,只是想把顶着横梁的桥脚竖起来就不太容易。竖的办法是用好多人在两岸拖着一股大绳,再用几个人把桥脚从水里拉到应竖的地方,拴在大绳上,自己扶着让岸上的人拉。用对了劲,一拉就竖起来了。活儿倒也有传统办法,只是时间不对,河被冰封着,冰又只有寸把厚。人到冰上,怕把冰压破了;破冰下水,人又受不了。党员们研究了半天,更巧的法子想不出来,也只好破冰下水。王思让同志勇敢得很,把冰打开口,他就先跳下去。可是他的身体没有经过更多的风霜锻炼,一下去就抖得倒在水里。在打开的冰窟里倒下去,马上便会被水推到下游的大冰层下,潘永福同志见势不好,跳下去一把把他抓出来。这时候,王思让同志的皮肤已经变成黑青的了。
潘永福同志是在河里井里泡惯了的,何启文同志也是年年搭桥离不了的人物。岸上的同志们搬运着木料,这两位英雄下了水,打开冰道,送过大绳,来来往往拉木料、扶桥脚……终于在这冰层包围中完成了上级党给予的任务。两个人的腰上、肚上、胳膊上,被顺流而下的冰块割成了无数道的大小创口,只有腿部藏在水底,没有受到冰块的袭击。
二、借渡口
在潘永福同志当区长时候,有一次,敌人集中了大于我们当地驻军十多倍的兵力来“扫荡”这个地区,沁河以西有我们一部分部队一定得渡过沁河转到外线。领导方面知道潘永福同志是撑船能手,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潘永福同志接受任务后,马上跑到离区公所十五里路的张山去找部队。他向部队的首长说附近几个渡口船太小,恐怕一夜渡不完;王村的船大,可是维持区,要是把维持会的人挟持住,夜里可以在那里摆渡。部队同意了他的建议,就派了几个便衣,由他领着路,到王村去找维持会。他们走到王村村边,碰上了一个人。潘永福同志要这个人带他们到维持会去。这个人便带他们去了。走到维持会门口,潘永福同志同那个人走进去,便衣在外边守着门。一进了屋子,静悄悄连一个人也没有。领路的那个人向潘永福同志说:“你坐一下,我给你找他们去!”说着就走出院里来。潘永福同志见那个人神色不正,怕他搞鬼,略一思忖便跟了出来,却不见他往哪里去了,问了问门外的便衣,说是没有出去;又返回院里来,见有个通房后厕所的小门,情知是从这小门里跑了。潘永福同志马上向门外的便衣说明了情况,并且又向他们说:“你们监视住河边和村西头的路,不要让有人过去,就出不了事,让我亲自去找撑船的人去!”潘永福同志和这里的撑船的人都很熟识,一会就把他们都找到了。这时候,太阳已经落了,清除了一下船里渗漏进来的积水,吃了些晚饭,部队就开到了。
潘永福同志和王村的船工们共同撑着船,先送过一部分机枪手们到对岸山头上布了防掩护住渡口,然后才渡大队人马。船开得也不慢,只是人太多了,急切渡不完。潘永福同志见深处没有几步,绝大部分淹不住人,就跳下水去拉住缆绳在前边拉;王村有几个船工也跳下去帮着他拉。这样拉的拉、撑的撑,船比以前快得多,一趟又一趟,还不到鸡叫就把全部人马渡完了。部队的负责同志临别的时候向潘永福同志说:“潘区长!谢谢你的帮忙!敌人很快就会侦察到我们在这里过渡!你也要马上离开这里!”
潘永福同志向来觉着工作和休息差别不大,可是这一次碰上了例外:他跑了几十里路,找了半晌人,又拉了多半夜船,算起来已经连续劳动了二十个钟头了。打发部队走后,他本想马上离开王村,只是走到村边,身子便摇晃起来,再勉强走是会摔倒的。王村靠河的那一边,支着一排喂牲口的石槽。这时候,潘永福同志已经走得寸步难挪,就穿着一身湿透了的衣服睡进一个石槽里,一闭上眼就睡着了,等到他一觉醒来,天已大明。他一见天明了就觉着有点不妙,慢慢抬了抬头,一只眼睛沿着石槽边向河边一看,不知几时开来的日军已经把这一段河边的空地坐满了。他不敢坐起,急忙扳住石槽的另一边一骨碌滚出背着敌人这一边的地上来,然后爬起来就往山上跑。不巧的是敌人已经在这山头上放下岗哨,一见有人跑上来就开了枪。潘永福同志往旁边一绕,仍然跑他的。身旁边的飞弹吱吱地越来越密,好在抢了几步跳到一条土胡同里,顺住土胡同可以跑到另一段沁河边,他也不管后边的子弹来得怎样密,反正有土胡同隐蔽着打不到身上,就这样跑到河边游过了水,不到晌午又回到他的区公所。
正因为潘永福同志是这样一个苦干实干的干部,在他影响下的群众都十分喜爱他,到处传颂着他一些出格的故事,甚而还有人加枝添叶地把一些故事神话化。在潘永福同志自己,却不曾有过丝毫居功的表现,平常时候在办公之余,仍然和区公所的同志们扛着锄头或挑着粪桶,去种他们机关开垦的小块荒地,和打短工时代的潘永福的神情没有什么区别。
正因为他喜欢实干,所以坚决反对虚伪的俗套子礼节。一九四九年他被调回县里去作农林科长,区公所的同志们要举行个送别的仪式。这种仪式已经形成了俗套,办法是被送的人走在前边,同事们和一组八音会的音乐跟在后边,慢慢摆开八字步走出区公所所在的村镇,和旧时代的送龙王回宫差不多。潘永福同志根本不赞成这一套,不过在送旁人的时候,怕被送的同志多心,也不便反对;现在轮到了送他自己,他想免一免这套过场。可是有些同志诚心诚意要那样送他,说死说活不让免,他也马马虎虎同意了,等到送他的那天早晨,大家都已经准备好,却不见他出来和大家打招呼,有人进到他屋里去看,床上只剩了一条席子,潘永福同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挑着行李走了。这也不奇怪,他原来就是个认为白天和夜里差别不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