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立志于道 犹入圣域
训曰:子曰:“志于道。”①夫志者,心之用也。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纵之圣②,犹必十五而志于学。盖志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③。志之所趋,无远弗届④;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⑤,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⑥,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⑦,本末兼该⑧,内外交养⑨,涵泳从容紒紛矠,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注解】
①“子曰”句:见《论语。述而》。志:志向,立志。②夫子:孔子。天纵:意为上天所赐禀赋。③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轫,刹车木。行车必先去轫,故称“发轫”。④届:至,到。⑤义理:道理。又作经义名理讲。宋以后称理学为义理之学,简称为义理。⑥游于艺:即游艺。《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游于艺,言置身于六艺的活动,后来泛指学术修养。⑦伦:道理,次序。⑧本末:指主次、先后。又指农业与工商业、礼义与法制。兼该:包括两方面或两方面以上。⑨交:结交,往来;此与彼受。养:陶冶,修养。紒紛矠涵泳:深入体会。
【译文】
孔子说:“立志于学道。”所谓的“志”即志向,用心的意思。人性没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没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则有正和不正之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观察清楚。孔夫子凭着上天所赋予的圣明,尚且在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所以说,“志”是发展道德修养的基础,昔日的圣贤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志向的发展,无论多远,没有达不到的;志之所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一个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将以义理作为根本,使任何物质欲望都改变不了他的志向。从这点来看,一个人的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依托,又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自然不会失却其先后、轻重的次序,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应到,内的、外的都能得到陶冶,还可以从容不迫地深入领会一切。达到这种境界,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圣人的行列。
【评语】
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功夫如果能达到至诚地步,就可以感动上天,变不可能为可能。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反之一个人如果心存虚伪邪恶的念头,那他只不过是空有人的形体架势而已,肉体虽存但灵魂早已死亡,与人相处会使人觉得面目可憎而惹人讨厌;一人独处,面对自己的影子也会觉得万分羞愧。做人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又有什么事做不成呢﹖篇中从志与道、志与心的关系,比较深入地阐述了立志的意义和如何立志的问题,强调一个人只要立志,再经过后天的努力,也可成为圣贤。从这位有作为的君主所处的时代来看,这无疑是振聋发聩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