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善恶邪正 瞭焉眊焉
训曰:孟子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①。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②。”此诚然也。看来,人之善恶系于目者甚显,非止眸子之明暗有人焉,其视人也常有一种彷徨不定之态,则其人必不正。我朝满洲耆旧③,亦甚贱此等人。
「注解」
①眸子:眼珠。②眊:目不明,引申为昏聩、糊涂。③耆旧:故老,年老的旧好。
「译文」
孟子说过:“没有比人的眼睛更能表现一个人的为人的了。眼睛不能掩盖、隐藏一个人内心的邪恶。胸中一团正气则眼睛明亮,胸中不正,那他的眼睛就昏暗不明。”确实是这样的。
看来,人的善恶与眼睛的关系是太明显的了,不仅是从眼睛的明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善恶正邪来,从他看人时的犹豫彷徨的神态,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术一定不正。我大清朝中的满洲故老,也都非常看不起这种人。
「评语」
人的喜怒哀乐、忧惧嫉恨等等,各种感情总要流露出来,即使想隐瞒也不能完全隐瞒住,所以观察一个人的面部表情、颜色,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及情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光明正大、心地无亏的人,眼睛必然明亮,目光必然有神;一个人如果做亏心事,一般都不敢正眼看人,眼神也不自在。在听人讲话时,注意观察他的神色,就可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
康熙在庭训中告诫儿孙“眼不正,心必邪”,是为了儿孙后辈在识人用人上有所鉴别,走正路,看正眼,也可说这是康熙用人的经验之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