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部 地理类 水经注(附译文)

卷三十九

水经注(附译文) 郦道元 19254 2020-04-19 15:13

  洭水出桂阳县卢聚,水出桂阳县西北上驿山卢溪,为卢溪水,东南流径桂阳县故城,谓之洭水。《地理志》曰:洭水出桂阳,南至四会是也。洭水又东南流,峤水注之,水出都峤之溪,溪水下流,历峡南出,是峡谓之贞女峡。峡西岸高岩,名贞女山。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故名贞女峡。古来相传,有数女取螺于此,遇风雨昼晦,忽化为石。斯诚巨异,难以闻信。但启生石中,挚呱空桑,抑斯类矣。物之变化,宁以理求乎?溪水又合洭水。洭水又东南入阳山县,右合涟口,水源出县西北百一十里石塘村,东南流,水侧有豫章木,本径可二丈,其株根犹存,伐之积载,而斧迹若新。羽族飞翔不息,其旁众枝,飞散远集,乡亦不测所如,惟见一枝,独在含洭水矣。涟水东南流注于洭。洭水又东南流,而右与斟水合。水导源近出东岩下,穴口若井,一日之中,十溢十竭,信若潮流,而注洭水。洭水又南径阳山县故城西,耆旧传曰:往昔县长临县,辄迁擢超级,太史径观言势使然。掘断连冈,流血成川,城因倾阤,遂即倾败。阁下大鼓,飞上临武,乃之桂阳,追号圣鼓,自阳山达乎桂阳之武步驿,所至循圣鼓道也。其道如堑,迄于鼓城矣。洭水又径阳山县南,县故含洭县之桃乡,孙皓分立为县也。洭水又东南流也。东南过含洭县,应劭曰:洭水东北入沅。瓒注《汉书》,沅在武陵,去洭远,又隔湘水,不得入沅。洭水东南,左合翁水。水出东北利山湖,湖水广圆五里,洁逾凡水,西南流注于洭,谓之翁水口。口已下,东岸有圣鼓杖,即阳山之鼓杖也。横在川侧,虽冲波所激,未尝移动。百鸟翔鸣,莫有萃者。船人上下,以篙撞者,辄有疟疾。洭水又东南,左合陶水,水东出尧山。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岩迭起,冠以青林,与云霞乱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陶水西径县北,右注洭水。洭水又径含洭县西。王歆《始兴记》曰:县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冈。咸康中,郡民张鲂为县,有善政,白鹿来游,故城及冈并即名焉。

  南出洭浦关,为桂水。

  关在中宿县。洭水出关,右合溱水,谓之洭口。《山海经》谓之湟水。

  徐广曰: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阳,通四会,亦曰洭水也。汉武帝元鼎元年,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征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即此水矣。桂水其别名也。深水出桂阳卢聚,吕忱曰:深水,一名邃水,导源卢溪,西入营水,乱流营波,同注湘津。许慎云:深水出桂阳南平县也。《经》书桂阳者,县本隶桂阳郡,后割瞩始兴。县有卢溪、卢聚山,在南平县之南,九疑山东也。

  西北过零陵营道县南,又西北过营浦县南,又西北过泉陵县,西北七里至燕室,邪入于湘。

  水上有燕室丘,亦因为聚名也。其下水深不测,号曰龙渊。钟水出桂阳南平县都山,北过其县东,又东北过宋渚亭,又北过钟亭,与漼水合。

  都山即都庞之峤,五岭之第三岭也。钟水即峤水也。庾仲初曰: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于海。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也。漼水,即桂水也。漼、桂声相近,故字随读变,《经》仍其非矣。桂水出桂阳县北界山,山壁高耸,三面特峻,石泉悬注,瀑布而下。北径南平县,而东北流届钟亭,右会钟水,通为桂水也。故应劭曰:桂水出桂阳,东北入湘。

  又北过魏宁县之东,魏宁,故阳安也。晋太康元年改曰晋宁。县在桂阳郡东,百二十里。县南、西二面,阻带清溪,桂水无出县东理,盖县邑流移,今古不同故也。又北入于湘。

  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

  耒水发源出汝城县东乌龙白骑山,西北流径其县北,西流三十里,中有十四濑,各数百步,濬流奔急,竹节相次,亦为行旅溯涉之艰难也。又西北径晋宁县北,又西,左合清溪水口,水出县东黄皮山,西南流历县南,又西北注于耒水。汝城县在郡东三百余里,山又在县东,耒水无出南山理也。又北过其县之西,县有渌水,出县东侠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谓之程乡溪。郡置酒官,酝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酃也。耒水又西,黄水注之。水出县西黄岑山,山则骑田之峤,五岭之第二岭也。黄水东北流。按盛弘之云:众山水出注于大溪,号曰横流溪。溪水甚小,冬夏不干,俗亦谓之为贪泉,饮者辄冒于财贿,同于广州石门贪流矣。廉介为二千石,则不饮之。昔吴隐之挹而不乱,贪岂谓能渝其贞乎?盖亦恶其名也。刘澄之谓为一涯溪,通四会,殊为孟浪而不悉也。庾仲初云: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海。即黄岑水入武溪者也。北水入桂阳湘水,注于大江,即是水也。右则千秋水注之。水出西南万岁山,山有石室,室中有钟乳。山上悉生灵寿木,溪下即千秋水也。水侧民居,号万岁村。其水下合黄水,黄水又东北径其县东,右合除泉水。水出县南湘陂村,村有圆水,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见底。暖处水白且浊,玄素既殊,凉暖亦异,厥名除泉,其犹江乘之半汤泉也。水盛则泻黄溪,水耗则津径辍流。郴,旧县也,桂阳郡治也,汉高帝二年分长沙置。《地理志》曰:桂水所出,因以名也。王莽更名南平,县曰宣风。项羽迁义帝所筑也。县南有义帝冢,内有石虎,因呼为白虎郡。《东观汉记》曰:茨充,字子河,为桂阳太守,民惰懒,少粗履,足多剖裂,茨教作履。今江南知织履,皆充之教也。黄溪东有马岭山,高六百余丈,广圆四十许里。汉末,有郡民苏眈,栖游此山。《桂阳列仙传》云:眈,郴县人。少孤,养母至孝。言语虚无,时人谓之痴。常与众儿共牧牛,更直为帅,录牛无散。每至眈为帅,牛辄徘徊左右,不逐自还。众儿曰:汝直,牛何道不走耶?眈曰:非汝曹所知。即面辞母云:受性应仙,当违供养。涕泗。又说:年将大疫,死者略半。穿一井饮水,可得无恙。如是有哭声甚哀。后见眈乘白马,还此山中,百姓为立坛祠,民安岁登,民因名为马岭山。黄水又北流注于耒水,谓之郴口。耒水又西径华山之阴,亦曰华石山,孤峰特耸,枕带双流。东则黄溪、耒水之交会也。耒水东流沿注,不得北过其县西也。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辄徘徊留念,情不极已也。

  又北过便县之西,县故惠帝封长沙王子吴浅为侯国,王莽之便屏也。县界有温泉水,在郴县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千亩,资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谷熟,度此水冷,不能生苗。温水所溉,年可三登。其余彼散流,入于耒水也。又西北过耒阳县之东,耒阳,旧县也,盖因水以制名。王莽更名南平亭。东傍耒水,水东肥南,有郡故城。县有溪水,东出侯计山,其水清辙,冬温夏冷。西流谓之肥川。川之北有卢塘。塘他八顷,其深不测,有大鱼常至,五月辄一奋跃,水涌数丈,波襄四陆,细鱼奔迸,随水登岸,不可胜计。又云:大鱼将欲鼓作,诸鱼皆浮聚。水侧注。西北径蔡洲,洲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伦,汉黄门,顺帝之世,捣故鱼网为纸,用代简素,自其始也。

  又北过酃县东,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酃酒,岁常贡之。湖边尚有酃县故治,西北去临承县十五里。从省隶。《十二州志》曰:大别水南出耒阳县太山,北至酃县入湖也。

  北入于湘。

  耒水西北至临承县,而右注湘水,谓之耒口也。

  洣水出荼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水出江州安成郡广兴县太平山,西北流,径荼陵县之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訢之邑也。王莽更名声乡矣。洣水又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地理志》谓之泥水者也。

  又西北过攸县南,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西北流径其县北,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则为攸舆侯,即《地理志》所谓攸县者也。攸水又西南流入荼陵县,入于洣水也。

  又西北过阴山县南,县本阳山县也,县东北犹有阳山故城,即长沙孝王子宗之邑也。言其势王,故堑山堙谷,改曰阴山县。县上有容水,自侯昙山下注洣水,谓之容口。水有大穴,容一百石,水出于此,因以名焉。洣水又西北径其县东,又西径历口。县有历水,下注洣,谓之历口。洣水又西北,与洋湖水会。水出县西北乐薮冈下洋湖,湖去冈七里,湖水下注洣,谓之洋湖口。洣水东北有峨山,县东北又有武阳龙尾山,并仙者羽化之处。上有仙人及龙马迹,于其处得遗咏,虽神栖白云,属想芳流,藉念泉乡,遗咏在兹。览其余诵,依然息远,匪直邈想霞踪,爱其文咏可念,故端犊抽札,以诠其咏。其略曰:登武阳,观乐薮,峨岭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蹰,千载后,不知如。盖胜赏神乡,秀情超拔矣。又西北入于湘。

  流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过其县南,醴陵县,高后四年,封长沙相侯越为国。县南临渌水,水东出安城乡翁陵山。余谓漉、渌声相近,后人藉便,以渌为称,虽翁陵名异,而即麓是同。屈从县西,西北流至流浦,注入于湘。浏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县,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水合。浏水出县东江州豫章县首裨山,导源西北流,径其县南,县凭溪以即名也。又西北注于临湘县也。

  西入于湘。

  水出豫章艾县,《春秋左氏传》曰:吴公子庆忌谏夫差,不纳,居于艾是也。王莽更名治翰。

  西过长沙罗县西,罗子自枝江徙此,世犹谓之为罗侯城也。水又西流,积而为陂,谓之町湖也。又西至累石山,入于湘水。累石山在北,亦谓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状,故俗人藉以名之。山在罗口北。水又在罗水南,流注于湘,谓之东町口者也。

  赣水出豫章南野县西,北过赣县东,《山海经》曰: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流注于江,入彭泽西也。班固称南野县,彭水所发,东入湖汉水。庾仲初谓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者也。《地理志》曰:豫章水出赣县西南,而北入江。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虽称谓有殊,言归一水矣。故《后汉郡国志》曰:赣有豫章水。雷次宗云:似因此水为其地名。虽十川均流,而此源最远,故独受名焉。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二水之间。二水合赣字,因以名县焉。是为谬也,刘氏专以字说水,而不知远失其实矣。豫章水导源东北流,径南野县北。赣川石阻,水急行难。倾波委注,六十余里,又北径赣县东,县即南康郡治,晋太康五年分庐江立。豫章水右会湖汉水,水出雩都县,导源西北流,径金鸡石,其石孤竦临川,耆老云:时见金鸡出于石上,故石取名焉。湖汉水又西北径赣县东,西入豫章水也。

  又西北过庐陵县西,庐陵县,即王莽之桓亭也。《十三州志》称:庐水西出长沙安成县。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苍为侯国,即王莽之用成也。吴宝鼎中立,以为安成郡,东至庐陵入湖汉水也。

  又东北过石阳县西,汉和帝水平九年,分庐陵立。汉献帝初平二年,吴长沙桓王立庐陵郡,治此。豫章水又径其郡南,城中有井,其水色半清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饮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

  又东北过汉平县南,又东北过新淦县西,牵水西出宜春县,汉武帝元光六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成为侯国,王莽之修晓也。牵水又东径吴平县,旧汉平也,晋太康元年改为吴平矣。牵水又东径新淦县,即王莽之偶亭,而注于豫章水。湖汉及赣,并通称也。又淦水出其县下,注于赣水。

  又北过南昌县西,旺水出南城县,西北流径南昌县南,西注赣水。又有浊水注之,水出康乐县,故阳乐也。浊水又东径望蔡县,县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晋太康元年,改为望蔡县。浊水又东径建成县,汉武帝元光四年,封长沙定王子刘拾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多聚也。县出然石,《异物志》曰: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无穷。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曰:此谓然石。于是乃知其名。浊水又东至南昌县,东流入于赣水。赣水又历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吴嘉禾中,太守长沙徐熙于墓隧种松,太守南阳谢景于墓侧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于碑傍立恩贤亭。松大合抱,亭世修治,至今谓之聘君亭也。赣水又北历南塘,塘之东有孺子宅,际湖南小洲上。孺子名稚,南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黄琼辟,不就。桓帝问尚书令陈蕃:徐稚,袁闳谁为先后?蕃答称:袁生公族,不镂自雕。至于徐稚,杰出薄域,故宜为先。桓帝备礼征之,不至。太原郭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于庐前而去。众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诗》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年七十二,卒。赣水又径谷鹿洲,即蓼子洲也,旧作大艑处。赣水又北径南昌县故城西,于春秋属楚,即令尹子荡师于豫章者也,秦以为庐江南部。汉高祖六年,始命陈婴定豫章置南昌县,以为豫章郡治,此即陈婴所筑也。王莽更名县曰宜善,郡曰九江焉:刘歆云:湖汉等九水入彭蠡,故言九江矣,陈蕃为太守,署徐稚为功曹。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此即悬榻处也。建安中,更名西安,晋又名为豫章。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内有樟树,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应劭《汉官仪》曰:豫章樟树生庭中,故以名郡矣。此树尝中枯,逮晋永嘉中,一旦更茂,丰蔚如初,咸以为中宗之祥也。《礼斗威仪》曰:君政讼平,豫樟常为生。太兴中,元皇果兴大业于南。故郭景纯《南部赋》云:弊樟擢秀于祖邑是也。以宣王祖为豫章故也。赣水北出,际西北历度支步,是晋度支校尉立府处,步即水渚也。赣水又径郡北,为津步,步有故守贾萌庙,萌与安侯张普争地,为普所害,即日灵见津渚,故民为立庙焉。水之西岸有盘石,谓之石头,津步之处也。西行二十里曰散原山,叠嶂四周,杳邃有趣。晋隆安末,沙门竺昙显建精舍于山南,僧徒自远而至者相继焉。西北五六里,有洪井,飞流悬注,其深无底,旧说洪崖先生之井也。北五六里有风雨池,言山高濑激,激著树木,罪散远洒若雨。西有鸾冈,洪崖先生乘鸾所憩泊也。冈西有鹄岭,云王子乔控鹄所径过也。有二崖,号曰大萧、小萧,言萧史所游萃处也,雷次宗云:此乃系风捕影之论。据实本所未辨,聊记奇闻,以广井鱼之听矣。又按谢庄诗,庄常游豫章,观井赋诗。言鸾冈四周有水,谓之鸾陂。似非虚论矣。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南缘回折至甫塘,本通章江,增减与江水同。汉永元中,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冬夏不增减,水至清深,鱼甚肥美。每于夏月,江水溢塘而过,民居多被水害。至宋景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开塘为水门,水盛旱则闭之,内多则泄之。自是居民少患矣。赣水又东北径王步,步侧有城,云是孙奋为齐王镇此,城之。今谓之王步,盖齐王之渚步也。郡东南二十余里,又有一城,号曰齐王城。筑道相通,盖其离宫也。赣水又北径南昌左尉廨西,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为南昌尉,居此。后福一旦舍妻子,去九江,传云得仙。赣水又北径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峻而阤,有龙形,连亘五里中,旧俗九月九日升高处也。昔有人于此沙得故冢刻砖,题云:西去江七里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冢垂没于水,所谓筮短龟长也。赣水又径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孙策所筑也。赣水又历钓圻邸阁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旧夏月,邸阁前洲没,去浦远,景平元年,校尉豫章因运出之力,于渚次聚石为洲,长六十余丈。洲里可容数十舫。赣水又北径阳县,王莽之豫章县也。余水注之。永东出余汗县,王莽名之曰治干也。余水北至阳县注赣水。赣水又与鄱水合,水出鄱阳县东,西径其县南武阳乡也。地有黄金采,王莽改曰乡亭。孙权以建安十五年,分为鄱阳郡。鄱水又西流,注于赣。又有缭水入焉。其水导源建昌县,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昏立。缭水东径新吴县,汉中平中立。缭水又径海昏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昏江,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径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昏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循水也。

  又北过彭泽县西,循水出艾县西,东北径豫宁县,故西安也,晋太康元年更从今名。循水又东北径永循县,汉灵帝中平二年立。循水又东北注赣水,其水总纳十川,同臻一渎,俱注于彭蠡也。北入于江。

  大江南,赣水总纳洪流,东西四十里,清潭远涨,绿波凝净,而会注于江川。

  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山海经》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庐山赋叙》曰:庐山,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孙放《庐山赋》曰: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开山图》曰:山四方,周四百余里,叠鄣之岩万仞,怀灵抱异,苞诸仙迹。《豫章旧志》曰: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远法师。《庐山记》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周武王时,生而神灵,屡逃征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乌号。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故《豫章记》以庐为姓,因庐以氏,周氏远师,或托庐慕为辞,假凭庐以托称。二证既违,二情互爽。按《山海经》创之大禹,记录远矣。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句耳。又按张华《博物志。曹著传》,其神自云姓徐,受封庐山。后吴猛经过,山神迎猛,猛语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尽,不宜久居,非据。猛又赠诗云:仰瞩列仙馆;俯察王神宅,旷载畅幽怀,倾盖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换转,理难详矣。吴猛,隐山得道者也。《寻阳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吴猛将弟子登山,过此梁,见一翁坐桂树下,以玉杯承甘露浆与猛。又至一处,见数人,为猛设玉膏。猛弟子窈一宝,欲以来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送宝还,手牵弟子,令闭眼相引而过。其山川明净,风泽清旷,气爽节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继响窟岩。龙潜风采之贤,往者忘归矣。秦始皇、汉武帝及太史公司马迁咸升其岩,望九江而眺钟、彭焉。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瀑,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十许步,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下有磐石,可坐数十人。冠军将军刘敬宣,每登陟焉。其水历涧,径龙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门释慧远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岭,即彭蠡泽西天子鄣也。峰隥险峻,人迹罕及。岭南有大道,顺山而下,有若画焉。传云匡先生所通至江道。岩上有宫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极于山峰。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余按《尔雅》云:大山曰宫。宫之为名,盖起于此,不必一由三宫也。山庙甚神,能分风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故曹毗咏云:分风为贰,擘流为两。昔吴郡太守张公直自守征还,道由庐山。子女观祠,婢指女戏妃像人。其妻夜梦致聘,怖而遽发,明引中流,而船不行。合船惊惧,曰:爱一女而合门受祸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席水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进。公直方知兄女,怒妻曰:吾何面目于当世也。复下己女于水中。将渡,遥见二女于岸侧,傍有一吏立,曰:吾庐君主簿,敬君之义,悉还二女。故于宝书之于感应焉,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净,照见人形。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石镜焉。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云带山。《庐山记》曰:白水在黄龙南,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林表,望若悬素。注处悉成巨并,其深不测。其永下入江渊。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缅然,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叹斯岳远,遂记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里数,今犹得刻石之号焉。湖中有落垦石,周回百分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为瑰异。上生林木,而飞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详也。春旧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能合辨之也。

  ————————————————

  【译文】

  洭水发源于桂阳县的卢聚,

  洭水发源于桂阳县西北上骤山的卢溪,叫卢溪水,往东南流经桂阳县老城,称为洭水。《 地理志》 说:洭水发源于桂阳,往南流到四会。洭水又往东南流,有娇水注入。娇水发源于都娇之溪,溪水下流,穿过山峡,从南边出峡,这条山峡叫贞女峡,峡西岸有高岩,名为贞女山,山下有一块岩石,形状像一个女人,高七尺,所以叫贞女峡。据古来相传,有几个姑娘在这里捡螺蜘,遇上了暴风雨,白昼天昏地暗,姑娘们忽然都变成了石头。这实在是天大的奇闻,听来难以置信。但启在岩石中降生,挚在空心桑树中呱呱出世,或许也是类似的事。事物的变化很多,难道都是可按常理来解释的吗?溪水又与洭水汇合,洭水又往东南流入阳山县,右边在涟口汇合涟水。涟水的源头出自阳山县西北一百一十里的石塘村,往东南流,水边有豫章木,树根直经约二丈,至今株根还在,砍伐已经多年,但斧痕仍像新砍的一样。据说伐木时群鸟不停地绕树飞翔,树倒之后,众枝忽然远飞而去,也不知道落到哪里,以后只见到一枝,还孤零零地在含框水上。涟水往东南流,注入洭水。洭水又往东南流,右边汇合了斟水。斟水的源头就在近处的东岩下,洞口如井,一日之中,泉水十次溢出,十次涸竭,就像潮汐一样准时,水流注入洭水。洭水又往南流经阳山县老城西边,老人们传说:从前县官一到县里来,就会越级升官,太史经过这里察看后,说是地势风水所造成的,就把相连的山冈掘断,于是流血成河,城也就倾斜崩毁,立即倒塌了,同时阁下的大鼓也飞上了临武,直到桂阳,以后称为圣鼓。从阳山通到桂阳武步骤的路,就是循着圣鼓的路径开成的。这条路好像壕沟一样,直到鼓城为止。洭水又流经阳山县南。阳山县就是原来含洭县的桃乡,孙皓把它分出另立为县。洭水又往东南流去。往东南流过含洭县,

  应劭说:穿匡水往东北流,注入沉水。薛攒注《 汉书》 ,说玩水在武陵,离洭水很远,又隔着湘水,是不可能注入玩水的。洭水往东南流,左边与翁水汇合。翁水发源于东北方的利山湖,湖水方圆五里,比一般的水要洁净得多,往西南流,注入洭水,汇流处称为翁水口。翁水口下流,东岸有圣鼓杖,就是阳山之鼓的鼓杖,横搁在川流旁边,虽然受到水浪的冲击,但却丝毫没有移动。百鸟在这里飞鸣,却并不聚集于杖上。船夫撑船往来经过这里,如用篙去戳杖,就会得疟疾。洭水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陶水。陶水发源于东面的尧山。尧山盘曲绵延数百里,山上有储红色的岩石层叠而起,岩顶林木青葱,相映艳如朝霞。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缓的丘陵,还有大堂遗址。据老人相传,这是尧行宫的所在地。陶水往西流经县北,向右边注入框水。框水又流经含洭县西边。王散《 始兴记》 说:县里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冈。咸康年间( 335 -342 ) ,郡人张纺当县令,有利民的政绩,于是白鹿来游,城和山冈都因而得名了。

  往南流出洭浦关,叫桂水。

  洭浦关在中宿县,洭水流出洭浦关,在右边与漆水汇合,汇流处叫洭口。《 山海经》 称为涅水。徐广说:徨水又名框水,发源于桂阳,通四会,也叫催水。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 ) ,路博德为伏波将军,远征越南,出桂阳,下浪水,就是这条水。桂水是别名。

  深水发源于桂阳卢聚。

  吕忱说:深水又名邃水,发源于卢溪,西流注入营水,与营水乱流一同注入湘水。许慎说,深水发源于桂阳南平县。《 水经》 之所以说桂阳,是因为南平县本来隶属于桂阳郡,后来才划给始兴郡的缘故。县里有卢溪、卢聚山,在南平县以南、九疑山以东。

  往西北流过零陵郡营道县南边,又往西北流过营浦县南边,又往西北流过泉陵县,往西北流了七里到燕室,斜流人湘水。深水上有燕室丘,也就用以作为聚落名了。燕室丘下水深不可测,号称龙渊。

  钟水发源于桂阳郡南平县都山,往北流过县东,又往东北流过宋渚亭,又往北流过钟亭,与淮水汇合。

  都山就是都庞之娇,是五岭中的第三岭。钟水就是峤水。庾仲初说:娇水往南流入始兴漼水,注入大海。另一条往北流入桂阳湘水,注入大江。漼水就是桂水,漼、桂读音相近,所以字也跟读音而变,《 水经》 也就跟着错了。桂水发源于桂阳县北界山,山上崖壁高耸,三面异常峻峭,山石间的泉水奔泻而下,成为瀑布。往北流经南平县,然后往东北流到钟亭,在右边与钟水汇合,通称桂水。所以应劭说:桂水发源于桂阳,往东北注入湘水。

  又往北流经魏宁县东边,魏宁就是旧时的阳安,晋太康元年(280 )改名晋宁。魏宁在桂阳郡东一百二十里,清溪绕过县城南面和西面,因此桂水决无从县东流出去的道理。这大概是因为县城迁移,古今地点不同的缘故。

  又往北注人湘水。

  耒水发源于桂阳郡郴县的南山。

  末水发源于汝城县东边的乌龙白骑山,往西北流经该县北边,又往西流三十里,其间有十四处礁滩,各长数百步,又深又急的水流,与礁滩如竹节相间,旅人逆水行舟或涉水渡河,都有很大的困难。耒水又往西北流经晋宁县北边,又往西流,左边汇合清溪水于清溪水口。清溪水发源于县东黄皮山,往西南流经县南,又往西北注入耒水。汝城县在桂阳郡城东三百余里,山又在县东,耒水决无发源于南山的道理。

  又往北流过县西。

  郴县有绿水,发源于县东侠公山,往西北流,然后向南转弯注入耒水,称为程乡溪。桂阳郡设置酒官,在山下酿酒,称为程酒,也同鄙酒一样,是用来进贡的。末水又往西流,有黄水注入,黄水发源于县西的黄岑山;山有骑田之娇,是五岭中的第二岭。黄水往东北流,盛弘之说:从诸山流出的水,注入大溪,名为横流溪。溪水很小,但冬夏不涸,民间也称之为贪泉,喝了这水,就会变得贪财,同广州石门的贪流一样。清廉的太守是不喝这水的。从前吴隐之饮了贪泉,却并未受到诱惑,贪泉难道能改变他的清节吗?不饮这水,大概也是因为讨厌它的名字之故吧。刘澄之说是同一条溪,通四会,实在太轻率无知了。庚仲初说:娇水往南流入始兴漆水,注入大海,这就是注入武溪的黄岑水;北水汇合桂阳湘水,注入大江,就是这条水。右边有千秋水注入,千秋水发源于西南的万岁山。山上有岩洞,洞中有钟乳,山上长遍灵寿木,溪的下流就是千秋水。水边的居民点叫万岁村,此水下派与黄水汇合。黄水又往东北流经县东,右边汇合了除泉水。除泉水发源于县南的湘破村,村中有圆水,方圆约二百步,一边水暖,一边水冷。冷处极其澄清,水色翠绿,浅的地方看得到石子,深的地方看得到底;暖处水色乳白而浑浊。水色既不相同,冷暖也是互异,名为除泉,正如江乘的半汤泉一般。水大时流泻入黄溪,水小时就会断流。郴县是旧县,桂阳郡治所就在这里。桂阳郡是汉高帝二年(前205 ) ,从长沙郡分出来的。《 地理志》 说:桂水发源在这里,因此称为桂阳。王莽改郡名为南平,县名为宣风,城是项羽迁义帝时所筑。县南有义帝墓,内有石虎,‘因此叫白虎郡。《 东观汉记》 说t :茨充字子河,他当桂阳太守时,看到老百姓很懒惰,连粗劣的鞋子也很少穿,脚上常有破伤,于是就教他们做鞋子。现在江南知道做鞋都是茨充教会的。黄溪东有马岭山,高六百余丈,方圆约四十里。汉末郡里有个叫苏耽的人,曾在这座山上居住和遨游。《 桂阳列仙传》 说:苏耽,郴县人,小时父亲就死了,他奉养母亲极其孝顺,但说的都是些虚无缥缈的事一,人们都说他是个傻子。他常常和孩子们一起放牛,大家轮流看管,把牛群赶到一起,以免散失。每次轮到苏耽值班时,牛就只在近傍走动,不必去赶,都会自行返回的。孩子们问:你值班时,牛为什么不走开呢?苏耽说:这一点你们是不知道的。他就辞别母亲,说:我生性应当成仙,不能再供养你了。又流着泪说:今年将有一场大疫病,人要死掉一半。凿一口井饮水,可以不得病。苏耽母亲去世安葬后,人们听到山上有哭声很是悲哀。后耒看到苏耽骑着一匹白马回到山中,百姓为他立祠,于是人民安宁,年成丰熟,因此把山叫做马岭山。黄水又往北流,注入耒水,汇流处称为郴口。耒水又往西流经华山北面。华山也叫华石山,孤峰屹然高耸,山旁有两条溪水流过,东边是黄溪与耒水的汇合处。耒水一路向东奔流,是不可能往北流经县西的。两岸山峦连绵起伏,山岩间悬挂着下泻的流泉,行人到这里就会盘桓不去,流连忘返。

  又往北流过便县西边,

  便县,从前惠帝曾封给长沙王的儿子吴浅,立为侯国。也就是王莽的便屏。便县边界上有温泉水,在郴县西北,两岸有田数千亩,全都靠此水灌溉,常常在十二月下种,次年三月, 稻子成熟;过了这里,水都是冷的,就不能长稻苗。温水灌溉得到的地方,每年三熟。灌溉剩余下来的水,就散流注入耒水。

  又往西北流过耒阳县东边,

  耒阳是旧县,是按水命名的。王莽改名为南平亭。县城东濒耒水。在耒水以东、肥川以南,有一座老郡城。耒阳县有一条溪水,发源于东方的侯计山,水很清澈,冬温夏冷;往西流叫肥川。肥川北面有卢塘,面积八顷,深不可测,塘里有大鱼,到了五月间,鱼就在水面腾跃,激起水浪上涌数丈,向四面岸上横溢,小鱼纷纷逃散,随水被冲到岸上的多得数不清。又说:大鱼将要鼓动水浪时,鱼群就浮上水面,聚集在一起。肥川从旁流过注入耒水,耒水往西北流过蔡洲,蔡洲西边就是蔡伦的故居,旁有蔡子池。蔡伦是汉时的太监,顺帝时,蔡伦用破鱼网捣烂造纸,以代替竹简和帛。造纸就是蔡伦创始的。

  又往北流过都县东边,

  鄙县有鄙湖,湖中有个沙洲,洲上居民就用湖水来酿酒,这种酒味极醇美,称为鄙酒,每年常用来进贡。湖边还有鄙县老县城,西北距临承县十五里。太元二十年(395 ) ,撤废鄙县,并入临承。《 十三州志》 说:大别水发源于南方耒阳县的太山,北流到鄙县注入鄙湖。往北注人湘水。

  耒水往西北流,到了临承县,在右边注入湘水,汇流处叫耒口。

  洣水发源于茶陵县的上乡,往西北流过县西,

  洣水发源于江州安成郡广兴县的太平山,往西北流经茶陵县南边。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把茶陵封给长沙定王的儿子节侯诉作为食邑;王莽改名为声乡。洣水又转弯流过县城,然后往西北流去。这就是《 地理志》 所说的泥水。

  又往西北流过故县南边,

  牧水发源于东南方安成郡安复县的封侯山,往西北流经县北。枚县北面有修溪流过,彼县就是按溪来命名的。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封长沙定王的儿子则为枚舆侯,就是《 地理志》 里所说的枚县。枚水又往西南流入茶陵县,注入洣水。

  又往西北流过阴山县南边,

  阴山县本来是阳山县。该县东北还有阳山老城,就是长沙孝王的儿子宗的食邑。据说这里的地势有王气,所以掘山填谷,并改名为阴山县。县里有容水,从侯昙山注入洣水,汇流处叫容口。源头有个大湖,容得下一百石,因为水发源在这里,所以名为容水。洣水又往西北流经县东;又往西流经历口。县里有历水,注入洣水,汇流处叫历口。洣水又往西北流,与洋湖水汇合。洋湖水出自阴山县西北乐蔽冈底下的洋湖,洋湖离冈七里,湖水往下注入洣水,汇流处叫洋湖口。洣水往东北流,有峨山;县城东北有武阳山和龙尾山,都是修仙学道的人飞升的地方。山上有仙人和龙马的足迹,在那里还发现他们留下的诗歌。他们的神灵虽然栖息于白云之上,心情向往着灵山秀水,但仍然怀念着故乡,在这里留下吟咏。读他们的诗歌,可以感到他们依然心在远处。我不止是遥想他们驾着祥云来往的踪迹,还喜爱他们的歌辞朗朗上口,所以拿了纸笔抄录下来。歌辞大略是:登上武阳山,眺望着乐蔽,获岭千花竞发在洋湖口。驱着蜚璃,驾着白驹,飞临蓝天碧水,不禁心里踌躇。千年万代后,世事茫茫,不知何如。仙人游赏这迷人的神乡,他们高雅的感情真是超凡绝俗的了。

  又往西北注人湘水。

  漉水发源于澄陵县东边的漉山,往西流过县南。

  醴陵县,于高后四年(前184 )封给长沙相侯越为封国。县城南濒渌水,水源出自东方安城乡的翁陵山。我想漉、渌二字读音相近,后人为图方便,就以渌字为名了。虽然翁陵一名相异,但靠近山麓却是相同的。转弯从县西往西北流,到了漉浦,注人湘水。

  浏水发源于临湘县东南的浏阳县,往西北流过该县,往东北与劳水汇合。

  浏水发源于浏阳县东边江州豫章县的首裨山,发源后往西北流,经过浏阳县南,该县就是因溪而得名的。又往西北流向临湘县。往西流注人湘水。

  氵买水发源于豫章艾县,

  《 春秋左氏传》 说:吴公子庆忌向夫差进谏,夫差不听,于是庆忌就住到艾去。王莽改名为治翰。

  往西流过长沙罗县西边,

  罗子从枝江迁移到这里,世人至今还把它称为罗侯城。氵买水又往西流,积水成为陂塘,叫町湖。

  又往西流到累石山,注人湘水。

  累石山在北,也叫五木山,山形方而尖,像是五颗骸子,所以俗人就用以作山名。山在罗口北边。氵买水又在罗水南边,流注于湖水,汇流处叫东町口。

  赣水发源于豫章郡南野县西边,往北流过赣县东边,

  《 山海经》 说:赣水发源于聂都山,往东北流,注入江水,流入彭泽县西部。班固说:南野县,彭水发源在这里,东流注入湖汉水。庚仲初说;大庚娇水往北流入豫章,注入江水。《 地理志》 说:豫章水发源于赣县西南,北流入江,它接纳了许多支流,合成一条大川。以上诸说中虽然名称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条水。所以《 后汉书• 郡国志》 说:赣县有豫章水。雷次宗说:豫章似乎就是以这条水为地名的。虽然水有十条,流量差不多一样大,但以赣水源流最远,所以唯独此水得名。刘澄之说:赣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在两水之间,两字相合,成为赣字,因此就作为县名了。这说法很荒唐。刘氏专门以字来释水,不知道这一来便远远失实了。豫章水发源后往东北流,经过南野县北边,赣水因乱石梗阻,水流湍急,行船困难,滚滚的波涛一泻六十里。又往北流经赣县东边,南康郡的治所就设在县城中。南康郡是晋太康五年( 284 )从庐江郡分出来的。豫章水在右边汇合了湖汉水。湖汉水发源于零都县,往西北流经金鸡石。这块巨石独自临江耸峙着,据老人们说:时常见有金鸡出现于石上,所以取名金鸡石。湖汉水又往西北流经赣县东边,往西注入豫章水。

  又往西北流经庐陵县西边,

  庐陵县就是王莽的桓亭。《 十三州志》 说:庐水发源于西方的长沙郡安成县。武帝元光六年(前129 ) ,把安成封给长沙定王的儿子刘苍,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用成。吴宝鼎年间(266 一269 )设立为安成郡,庐水东流,到庐陵注入湖汉水。

  又往东北流过石阳县西边,

  石阳县,是汉和帝永平九年,从庐陵分出来的。汉献帝初平二年(191 ) ,吴长沙桓王设立庐陵郡,治所就在这里。豫章水又流经郡南,城中有井,井水颜色半清半黄,黄的像灰汁,汲水煮粥,就成金色,非常芳香。

  又往东北流过汉平县南边,又往东北流过新淦县西边,

  牵水发源于西方的宜春县。汉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 ) ,把宜春封给长沙定王的儿子刘成,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修晓。牵水又往东流经吴平县,就是旧时的汉平;晋太康元年(280 )改为吴平。牵水又往东流经新淦县― 就是王莽鹉亭一一注入豫章水。湖汉水和赣水都是通称。此外,还有淦水发源于县中,注入赣水。

  又往北流过南昌县西边,

  吁水发源于南城县,往西北流经南昌县南边,西流注入赣水。又有浊水注入。浊水发源于康乐县,就是旧时的阳乐。浊水又往东流经望蔡县。因为汝南上蔡的人民流寓在这里,所以在晋太康元年(280 )改为望蔡县。浊水又往东流经建成县,汉武帝元光四年(前131 ) ,将这地方封给长沙定王的儿子刘拾,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多聚。该县出产燃石,《 异物志》 说:燃石呈黄白色,质地疏松,浇水就会发热,把锅子搁在上面,就可以把东西烧熟。放着不动它就冷,浇水就热,可以无穷无尽地用下去。元康年间(291- 299 ) ,雷孔章去洛阳,带了这仲石头给张公看。张公说:这叫燃石,这才知道这种石头的名称。浊水又往东流到南昌县,往东流入赣水。赣水又流经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吴嘉禾年间(232 一238 ) ,太守长沙人徐熙在墓道旁植松,太守南阳谢景在墓旁立碑。永安年间(304 ) ,太守梁郡人夏侯篙在碑旁造思贤亭。松树大可合抱,亭子世代修缮,现在称为聘君亭。赣水又往北流经南塘,塘东有孺子故居,在湖南小洲边。孺子名稚,南昌人,品格高尚,不肯做官;太尉黄琼征召他,他不去。桓帝问尚书令陈蕃:徐稚、袁阂二人,论排行谁该居先?谁该在后?陈蕃答道:袁生是公子,不必别人抬举,自己早已出人头地了;至于徐稚,是在穷乡僻壤脱颖而出的,所以排行应当居先。桓帝准备了礼品征召他,他不肯去。太原郭林宗母亲去世,徐稚去悼吊,在墓前放了一束新割的青草后离去,人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郭林宗说:那一定是孺子了。《 诗》 说:青草一束,其人如玉。我没有这么高的德望可以当得起呀!徐稚到七十二岁去世。赣水又流经谷鹿洲,就是萝子洲。过去是建造大船的地方。赣水又往北流经南昌县老城西边,南昌县在《 春秋》 中属楚国,令尹子荡出兵就是这地方。秦时作为庐江郡的南部都尉治,汉高祖六年(前201 )才派陈婴去平定豫章,设置南昌县,郡治也在这里,城就是陈婴筑的。王莽改名,县称宜善,郡名九江。刘欲说:湖汉等九水注入彭蠢,所以叫九江。陈蕃做太守,任徐稚为功曹,陈蕃在郡里从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地为他摆了一张坐榻,他去后就挂起来,这里就是悬榻的地方。建安年间(196- 220 ) ,改名西安,晋时又名豫章。豫章城的南门叫松阳门,门内有樟树,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树荫掩蔽的地面广达数亩。应动《 汉官仪》 说:豫章有樟树生在庭院中,所以作为郡名。此树一度曾经枯凋,到晋永嘉年间(307- 313 )忽又茂盛起来,枝叶繁茂犹如当年,人们都以为是中宗的吉祥征兆。《 礼• 斗威仪》 说:君王政治修明,诉讼平息,豫樟就常常盛长。太兴年间(318 ? 321 ) ,元帝果然在南方振兴起大业。所以郭景纯《 南郊赋》 说:在祖先的城邑里,凋萎了的樟树又长出一片绿荫。这是因为宣帝的祖先来自豫章之故。赣水往北流,在郡城西北流过度支步,这是晋度支校尉设立官署的地方,步,就是水边。赣水又流经郡北的渡头,渡头上有从前的郡守贾萌的祠庙。贾萌与安侯张普争地盘,被张普谋害,当日鬼魂在渡头水边显灵。所以百姓为他立庙,赣水西岸有巨石,叫石头,是渡头的所在地。西行二十里,有散原山,四周峰峦层沓,山深谷远,别有幽趣。晋隆安(397 一401 )末年,僧人竺昙显在山南修建寺院,僧徒从远方来这里的络绎不绝。西北六七里处有洪井,上有瀑布,飞泻直下,注入井中,深不可测。旧时传说这是仙人洪崖先生的井。往北五六里有风雨池,说是因山高滩急,飞流冲激到树木,水花就飘散远洒,像下雨一样。西边有莺冈,是洪崖先生骑莺停下休息的地方。山冈西有鹊岭,传说是仙人王子乔驾鹊经过的地方。有两座石崖,称为大萧、小萧,传说是萧史游憩的地方。雷次宗说:这都是捕风捉影的话。我本来就没有对那些事迹作过鉴别,只是聊以记下奇闻异事,以增广见闻罢了。谢庄常游豫章,见过此井,又写过诗。按他的诗,说莺冈四周有水,叫莺破,好像这些说法又不是毫无根据的。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面与城相平,南面弯弯曲曲,通到南塘,此湖本来与章江相通,湖水的涨落与江水相同。汉永元年间(89 -105 ) ,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同时又拦截章江的水,使江水无论冬夏都不增不减。水极清深,鱼极肥美,但每到夏天,江水从塘上泛滥四溢,村庄居民常遭水灾。到了宋景平元年(423 ) ,太守蔡君在西边筑堤,在塘上开了水闸,天旱时关闭闸门,水大就开闸排泄,从此以后,居民很少再遭受水灾了。赣水又往东北流过王步,旁边有城,据说孙奋做齐王镇守这里时,筑了这座城。现在称为王步(埠头),因为这是齐王水边的埠头。郡城东南二十余里还有一座城,称为齐王城,筑路相通,这是齐王的行宫。赣水又往北流经南昌左尉官署西边。汉成帝时,九江梅福当南昌尉,曾住在这里。后来一天梅福抛下妻子儿女去到九江,传说他成仙了。赣水又往北流经龙沙西边,沙很洁白,堆成沙丘,高峻倾斜,连绵长达五里,形状像龙,照老风俗,这是九月九日登高的地方。从前有人在这里沙地中找到一座古墓,砖上刻的字说:西面离江七里半,用著草占,说吉利;用龟甲卜,说不祥。现在墓就将没入水中了,真所谓签短龟长了。赣水又流经椒丘城下,这座城是建安四年(199 )孙策所筑。赣水又流经钓沂粮仓下,这里原是度支校尉的治所,太尉陶侃曾迁到这里来。从前夏天时粮仓前的洲诸被水淹没,离水边较远。景平元年(423 ) ,豫章校尉借助运米的人力,在诸旁用石头结集成洲,长六十余丈,洲里可以容纳数十只船。赣水又往北流经邹阳县― 就是王莽的豫章县一一有余水注入。余水发源于东方的余汗县,王莽称为治干。余水往北流到郊阳县,注入赣水。赣水又与都水汇合。都水发源于都阳县东边,往西流经县南,就是武阳乡。那地方有个黄金采,王莽改名为乡亭。建安十五年(210 ) ,孙权把豫章分开另立都阳郡。都水又往西流注入赣水。又有缭水注入。缭水源出建昌县,该县是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2 )把海昏分开而设立的。缭水往东流经新吴县,该县是汉中平年间(184 一189 )所立。缭水又流经海昏县― 王莽改名为宜生― 叫上赣水,又叫海昏江,分为两条。县东渡头上有个亭子,是过渡的要道。水向东北流经昌邑城,往东从豫章流入大江,汇流处叫慨口。从前汉昌邑王封于海昏,每次在江上泛舟东望,就满怀愤慨而回,因此世人称为慨口。一条水分支流到别处,注入循水。

  又往北流过彭泽县西边,

  循水发源于艾县西边,往东北流经豫宁县,豫宁就是旧时的西安。晋太康元年(280 )改为今名。循水又往东北流经永循县,该县是汉灵帝中平二年(185 )所立。循水又往东北流,注入赣水,赣水把十条水全都接纳了过来,合成一条大河,注入彭蠢泽。往北注人大江。

  大江以南,赣水接纳了各大川,东西四十里间,澄碧的潭水向远处伸展,成为一片汪洋,绿波明净如玉,汇注于江水。

  庐江水发源于三天子都,往北流过彭泽县西,往北注人江水。按《 山海经》 ,三天子都又称天子郭。王彪之《 庐山赋• 叙》 说:庐山,就是彭泽之山,虽然不在五岳之内,但峰峦磋峨,上接苍弯,实在也是极其高峻的名山。孙放《 庐山赋》 说:寻阳郡南有庐山,是九江的主峰,此山俯临彭鑫的大泽,邻接平旷的原野。《 开山图》 说:庐山伸展向四方,周围四百余里,层峦叠嶂,山岩高达万协,其间藏着许多灵异的事物,留着许多仙人的遗迹。《 豫章旧志》 说:庐俗,字君孝,本姓匡,他的父亲东野王与都阳县令吴丙为辅佐汉室平定天下而死。汉封庐俗于那阳,名为越庐君。庐俗兄弟七人,都喜好道术,就在宫亭山上修炼,所以世人称为庐山。汉武帝南巡时看到此山,觉得有点神灵,就封庐俗为大明公。远法师的《 庐山记》 说:殷、周之交,匡俗先生从仙人接受了道术,同游此山,当时人们以为他所栖止的地方是神仙的庐舍,因而就作为山名。又按周景式说:庐山匡俗,字子孝,本来是东里子,出自周武主时,因他生来就有神灵之性,屡次逃避朝廷的征聘,在这山上建庐而居,当时人们都很敬仰他,奉他为师。匡俗后来升仙了,只留一间空屋,弟子看到他的居室都很悲哀,早晚号哭,就像黄帝登仙时小臣们抱着他的乌号弓哀哭一般。世人称他为庐君,山就因而取名为庐山了。这些都是民间的口头传说,并非确实可信的记载。所以《 豫章记》 以庐为姓,照庐字来命名,周氏和远师或者是仰慕庐山,就编造了这些话,借庐俗作为假托。这两条记载既相矛盾,两件事情又互不一致,按《 山海经》 ,还是始于大禹时,记录就更遥远了。《 海内东经》 说:庐江发源于三天子都,在彭泽以西入江。这就是说庐江的名称是山水相依的,两者互举,分明不是由匡俗开始的。这都是好事的人硬把这类传闻拿来编造故事罢了。又据张华《 博物志• 曹著传》 ,山神自称姓徐,受封于庐山,后来吴猛经过这里,山神去迎接他。吴猛说:你在这山里为王已近六百年,现在你受命为王的期限已到头了,不宜再在非你所应占有的地方久居了。吴猛又赠诗说:仰望众仙的楼台馆舍,俯视大王的仙宫灵府,长年里只图心怀快畅,逢挚友当把真情倾吐。这是神道之类事情,却也有换任调动,按事理就很难说得清楚了。吴猛是隐居深山得道的人。《 寻阳记》 说:庐山上有叫三石梁的,长数十丈,但宽不到一尺,下面深杳无底。吴猛带子弟登山,走过这道石梁,看见一个老人坐在桂树底下,用玉杯承接了甘露浆递给吴猛。又到一处,看到有几个人给吴猛摆了玉膏。吴猛弟子偷了一件宝物,想拿来给世上的人看,石梁立即变得和手指一般细了。吴猛叫他把宝物送回去,手牵着弟子,叫他闭上眼睛,领着他回来。庐山山明水秀,风清气爽,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而人民安乐,山林隐逸的人士,到岩穴中来隐居的从不中断;像龙凤一般蛰伏待时的贤才,一到这里也会乐而忘归了。秦始皇、汉武帝和太史公司马迁,都曾登临这里的岩峰,遥望九江,凭眺石钟山和彭蠢泽。庐山北有石门水,发源于岭端,那里有两块高耸的巨石,样子像门,因此有石门之名。水从这两块巨石之间流出,从悬崖上飞泻而下,高近三百步,到了底下,飘散开来约十多步。从下面仰望,瀑布似乎高与天连,仿佛是从云端垂下的一幅飘曳的白绢。下面有巨石,可坐数十人,冠军将军刘敬宣常常来此攀登。石门水流过山间,流经龙泉寺南,此寺是太元年间( 376 - 396 )僧人慧远所建。石门水往下流入大江。南面的山岭,就是彭蠢泽西面的天子郭。这里峰峦峻峭,山径艰险,人迹罕至;岭南有大路,沿山下行,风景如画。据传说,这是匡先生所开通到江边的道路。岩上有三处宫殿遗址,依次上山,最上面的遗址在峰顶;山下有神庙,称为宫亭庙,所以彭湖也有宫亭之称。按《 尔雅》 说:大山叫宫。宫这名称大概就起源于此,未必就是由三宫而来的。这座神庙十分显灵,能分开风,隔开江流;能把船只钉在水上不移动,也能让它继续航行。往来行人经过这里,定要恭敬地祭祀,方才可以离开。所以曹毗歌咏道:把风分成两股,把水裂为两道。从前吴郡太守张公直,从任上被召返回,途经庐山。儿女们去参观祠庙,一个丫矍同他女儿开玩笑,指着妃子们的神像说是像她;那夭晚上妻子梦见神来聘娶,很是害怕,立即就开船。天明时船到中流,就不能前进了,一船人都惊惶翘来,说道:你舍不得一个女儿,全家都要遭殃了!张公直心里不忍,就让妻子把女儿放到江中去。妻子先把席子摊开,放在水上,然后把已故哥哥的女儿去顶替,于是船又能前进了。这时候张公直才发觉放下去的是哥哥的女儿,他对妻子发怒道:你这么做叫我还有什么脸见人?于是把自己的女儿放到水中。将抵对岸时,远远看到两个姑娘在岸边,旁边站着一个官吏说道:我是庐君的主簿,他敬佩你的义气,特此把两位姑娘送还。所以干宝把这件事写入他书中的《 感应》 篇内。山东边有石镜,是照水的发源地。有一块圆石悬于崖上,光洁明净,能照见人的身形;当晨光中雾霭初散的时候,阳光照射在石上,周围事物照映得纤毫毕露,所以叫石镜。又有两条泉水常在流泻,犹如白云在山间缭绕。《 庐山记》 说;黄龙南有白水,是一条瀑布。水从山腰流出,飞挂三四百丈,急流从林际奔泻而下,浪花飞溅,望去宛如高悬的白绢。瀑布下注的地方,都成为巨井,深不可测。水流向山下注入江水的深潭。庐山南边有上霄石,陡峻的崖壁高远如与云霄相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 ) ,惊叹这座山岳的高远,于是就以上霄为名记载下来。上霄峰南,大禹刻石标明它的丈尺里数,所以现在还有刻石的名’称。湖中有落星石,周围百余步,高五丈,上面长着竹木。据传说,有星陨落在这里,所以叫落星石。又有一块孤石,独立在大湖中,周围一里,高耸百丈,瑰奇卓绝;顶上虽有林木丛生,但飞禽却极少聚集到这里来。传说上面有玉膏可采,但实际如何不得而知。老人们说:从前大禹治水到过这里,刻石纪功;又说碑是秦始皇所立。但年代久远,无从考辨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