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史部 地理类 元和郡县图志

卷四

元和郡县图志 李吉甫 12141 2023-08-10 23:22

  ◎关内道四灵武节度使灵州会州盐州夏州节度使夏州绥州银州宥州振武节度使单于都护府东受降城麟州胜州丰州都防御使天德军中受降城西受降城灵州,灵武。大都督府开元户九千六百六。乡二十七。元和户乡今为灵武节度使理所。

  管州三:灵州,会州,盐州,县十。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属秦,秦并天下为北地郡。汉时为富平县之地。後汉安帝永初五年,西羌大扰,诏令郡人移理池阳,顺帝永建四年归旧土。

  其城赫连勃勃所置果园,今桃李千馀株,郁然犹在。後魏太武帝平赫连昌,置薄骨律镇,後改置灵州,以州在河渚之中,随水上下,未尝陷没,故号“灵州”。

  周置总管府,隋大业元年罢府为灵州,三年又改为灵武郡。武德元年又改为灵州,仍置总管,七年改为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於边境置节度使,以遏四夷,灵州常为朔方节度使理所。

  朔方节度,管兵六万四千七百八人,马二万四千三百匹。衣赐二百万匹段。

  统经略军,灵武郡城内。管兵二万七百人,马三千匹。

  丰安军,灵武郡西黄河外一百八十馀里,万岁通天初置。管兵八千人,马一千三百匹。

  定远东城,灵武郡东北二百里黄河外,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三千匹。

  西城,九原郡北黄河外八十里,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馀里。

  安北都护府,亦曰中受降城,景龙中韩公张仁愿於黄河北岸置。管兵六千人,马二千匹。西南去理所一千三百里。

  〔东城,榆林郡东北二百里,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六百馀里。〕振武军,单于都护府城内,天宝中王忠嗣置。管兵九千人,马一千六百匹。

  西南去理所一千七百里。

  天宝元年,又改为灵武郡。至德元年,肃宗幸灵武即位,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灵州。

  州境:东西五百八十里。南北八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二百七十里。东南至盐州三百里。东南至庆州六百二十里。西南至凉州九百里。北至碛南弥娥川水一千里。

  贡、赋:开元贡:甘草,青子,鹿皮,红花,野马皮,乌瓴,鹿角胶,杂筋,麝香,花苁蓉,赤柽,马鞭。

  管县六:回乐,灵武,保静,怀远,鸣沙,温池。

  定远城,废。

  回乐县,望。郭下。本汉富平县地,属北地郡,在今县理西南富平故城是也。

  後周置回乐县,枕黄河。後魏刁雍为薄鼻律镇将,上表请开富平西三十里艾山旧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万馀顷,人大获其利。孝文太(和)〔平真君〕七年,雍又上表论漕运:“奉诏,平高、安定、统万平高今属原州,安定今泾州,统万今夏州。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乘,运五十万斛,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镇去沃野镇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今载二十五斛,每至深沙,必致滞陷。又在河西,转至沃野,越渡大河,计五千乘运十万斛,百馀日乃得一返,大废生人耕垦之业,车牛难阻,难可全至。一岁不过二运,五十万斛,乃经三年。臣闻郑、白之渠,远引淮、海之粟,氵斥流数千里,周年乃得一至,犹称国有储粮,人用安乐。今求於牵屯山在今原州平高县,即今笄头山,语讹。

  亦曰沂屯山,即牵屯。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为一舫,一舫乘三千斛,一舫十人,计须千人。臣镇内之兵卒皆水,一运二十万斛,方舟顺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牵上十日还到,合六十日,得一返。从三月至九月三还,运送六十万斛,计用人工,轻於车运十倍有馀,不费牛力,又不废田。”孝文帝善之,下诏曰:“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

  温泉盐池,在县南一百八十三里。周回三十一里。

  薄鼻律渠,在县南六十里。溉田一千馀顷。

  安乐川,在灵州南稍东一百八十里。

  长乐山,旧名达乐山,亦曰铎洛山,以山下有铎洛泉水,故名。旧吐谷浑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守之。

  灵武县,上。东南至州十八里。本汉富平县之地,後魏破赫连昌,收胡户徙之,因号胡地城。天和中於此州置建安县,随开皇十八年改为大润县,仁寿元年改为灵武县,移入胡地城安置。

  黄河自回乐县界流入。

  千金陂,在县北四十二里。长五十里,阔十里。

  汉渠,在县南五十里。从汉渠北流四十馀里始为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八渠,溉田五百馀顷。

  保静县,上。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富平县地,後魏立弘静镇,徙关东汉人以充屯田,俗谓之汉城。隋改置弘静县,神龙元年改为安静,至德元年改为保静。

  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马,北人呼为贺兰。其山与河东望€山形势相接,迤逦向北经灵武县,又西北经保静西,又北经怀远县西,又北经定远城西,又东北抵河,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在黄河西,从首至尾,有像月形,南北约长五百馀里,真边城之钜防。山之东,河之西,有平田数千顷,可引水溉灌,如尽收地利,足以赡给军储也。

  怀远县,上。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在州东北,隔河一百二十里。本名饮汗城,赫连勃勃以此为丽子园。後魏给百姓,立为怀远县。其城仪凤二年为河水损,三年於故城西更筑新城。

  县有盐池三所,隋废。红桃盐池,盐色似桃花,在县西三百二十里。武平盐池,在县西北一十二里。河池盐池,在县东北一百四十五里。

  废灵武城,在县东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蒙恬所筑,古谓之浑怀障即浑怀所理道,故谓之灵武。

  新堡,在县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内安置防御军二千五百人,粮五万石。旧名千金堡,今名新堡。

  鸣沙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富平县地,属安定郡,在今县理东二百里原州。周保定二年於此置会州,建德六年废郡,立鸣沙镇。隋开皇十九年置环州,以大河环曲为名,仍立鸣沙县属焉。大业三年罢环州,以县属灵武郡。

  贞观六年复置环州,九年州废,以县属灵州。神龙二年冬为默啜所寇,因而荒废,遂移县於废丰安城,即今县理是。西枕黄河,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於馀沙,故号“鸣沙”。

  温池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神龙五年置,县侧有盐池。

  定远废城,在州东北二百里。即汉北地郡方渠县之地,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远阔,丰安势孤,中间千里无城,烽堠杳渺,故置此城,募有健兵五千五百人以镇之。其後信安王更筑羊马城,幅员十四里。

  经略军,在夏州西北三里里。天宝中王忠嗣奏於榆多勒城置军,今属灵武节度使。本属夏州,南去灵武六百五十馀里,元和九年於此城新置宥州。

  会州,会宁。下府。开元户三千五百四十。乡六。元和户《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於此,土人张信罄资飨六军,太祖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周武帝保定二年废州,改为会宁防。隋开皇元年改防为镇。武德二年讨平李轨,置西会州。贞观八年,以此州仓储殷实,改为粟州,其年,又为会州。天宝元年改为会宁郡,乾元元年复为会州。

  州境:东西五百一十里。南北三百三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一百九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五百里。东南至原州三百九十里。西南至兰州三百八十里。西北至凉州五百四十里。东北至灵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覆鞍毡。

  管县二:会宁,乌兰。

  会宁县上。本汉鹑阴县地,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州。隋大业二年改为凉川县,武德二年又改为会宁。

  黄河堰,开元七年,河流渐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团练兵起作,拔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淹没。

  会宁关,东南去州一百八十里。

  河池,西去州一百二十里。其地春夏因雨水生盐,雨多盐少,雨少盐多,远望似河,故名河池。

  乌兰县,上。东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汉祖厉县地,属安定郡,後汉属武威郡。前凉张轨收其县人,於凉州故武威县侧近别置祖厉县。周武帝西巡於此,置乌兰关,又置县,在会宁关东南四里。旧城内沙石不堪久居,天授二年,移於东北七里平川置。

  盐州,五原。中府。开元户三千二十五。乡七。元和户《禹贡》雍州之域。春秋为戎狄所居地。《史记》“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朐衍”,谓此也。及始皇并天下,属梁州。汉武帝元朔二年置五原郡,地有原五所,故号五原。至晋,地没赫连勃勃,後魏平之,改为西安州,以其北有盐池,又改为盐州。隋大业三年为盐川郡。贞观二年讨平梁师都,置盐州。天宝元年改为五原郡,乾元元年复为盐州。

  州境:东西二百四十八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八到:南至上都一千五百里。东至东都一千七百三十里。东北至经略军四百里。南至庆州四百五十里。西北至灵州三百里。西北取乌池黑浮图堡私路至灵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盐山四十颗。

  管县二:五原,白池。

  五原县,上。本汉马领县地,贞观二年与州同置。五原,谓龙游原、乞地千原、青领原、可岚贞原、横槽原也。

  盐池四所:一乌池,二白池,三细项池,四瓦窑池。乌、白二池出盐,今度支收粜,其瓦窑池、细项池并废。

  白池县,上。南至州九十里。景龙三年敕置,以地近白池,因以为名。

  夏州,朔方。中都督府。开元户六千一百三十二。乡二十。元和户三千一百。

  乡八。今为夏(州)绥银节度使理所。

  管州四:夏州,绥州,银州,宥州。新置。县十二。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魏。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属上郡。

  汉武帝分置朔方郡。後汉建武二十年罢,二十七年复置。灵帝末,羌胡为乱,塞下皆空。至晋末,赫连勃勃於今州理僭称大夏,勃勃字屈孑,一作“屈丐”。朔方匈奴人。父卫辰,苻坚时为西单于,遂有朔方之地。辰後为後魏所杀。勃勃杀高平没奕(於)〔干〕,并其众,自称天王,於朔水之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即今州理是也,名曰统万城。至子昌,为魏太武帝所灭,置统万镇。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隋大业元年以为朔方郡。隋末为贼帅梁师都所据,贞观二年讨平之,改为夏州,置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朔方郡,乾元元年复为夏州。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五里。南北七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八百五十里。东至银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延州四百里。西南至盐州三百里。西北至丰州七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角弓,毡,酥,拒霜荠。赋:麻,布。

  管县四:朔方,德静,宁朔,长泽。

  朔方县,上。郭下。本汉旧县,今县理北什贲故城是也。汉末荒废,後魏更置岩绿县,隋因之,贞观二年改为朔方县。

  契吴山,在县北七十里。《十六国春秋》曰:“赫连勃勃北游契吴,叹曰:‘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领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

  无定河,一名朔水,一名奢延水,源出县南百步。赫连勃勃於此水之北,黑水之南,改筑大城,名统万城。今按州南无奢延水,唯无定河,即奢延水也,古今异名耳。

  乌水,出县黑氵,东注奢延水。本名黑水,避周太祖讳,改名乌水。初,统万城成,勃勃下书曰:“今都城已建,宜立美名。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国,宜以统万为名。”其城土色白而牢固,有九堞楼,峻险非力可攻。郦道元云:“统万城蒸土加功,雉堞虽久,崇墉若新。”

  什贲故城,在县理北,即汉朔方县之故城也。《诗》所谓“王命南仲,城彼朔方”,是也。汉武帝元朔二年,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

  公孙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上使朱买臣难弘,发十策,弘不得一,由是卒城之,亦谓此也。自汉至今,常为关中根本。什贲之号,盖蕃语也。城西南有二盐池,大而青白。青者名曰青盐,一名戎盐,入药分也。

  故白城,一名契吴城,在县北一百二十五里契吴山。赫连中因山所筑,勃勃尝所叹美,故其子昌因立此城,以立勃勃之庙。

  勃勃墓,在县西二十五里。隋置白城镇,後废。

  德静县,中下。西南至州八十里。盖汉朔方县(池)〔地〕,周武帝於此置弥浑戍,南有弥浑水,因名。隋改为德静镇,寻废镇为县。皇朝因之。

  无定河,自朔方县界流入。

  秦长城,在县西二里。

  宁朔县,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朔方县地,周於此置宁朔县,属化政郡。隋罢郡,以县属夏州。皇朝因之。

  贺兰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秦长城,在县北十里。

  长泽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三封县地,属朔方郡,即今县北二十里三封故城是也。後魏於此置长泽县,属阐熙郡。隋罢郡,以县属夏州。皇朝因之。

  阐熙故城,在今县西南二十里。

  百井戍,在县南八十里,勃勃与秃发亻辱檀战处。

  胡洛盐池,在县北五十里。周回三十里。亦谓之独乐池,声相近也。汉有盐官。

  绥州,上郡。下。开元户八千七百十五。乡二十八。元和户八百四十。乡一十二。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其地为白翟所居。七国时属魏,《史记》曰“魏有西河上郡”。秦并天上,始皇置三十六郡,为上郡。汉高帝元年,项羽立董翳为翟王。後废,复为上郡。汉武帝徵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上郡即其一也。按秦上郡城在今州理东南五十里上郡故城是也,自後汉末已来,荒废年久,俗是稽胡。

  及赫连勃勃都於统万,上郡之地,又为赫连部落所居。後魏明帝神龟元年,东夏州刺史张邵於此置上郡,废帝元年於郡内分置绥州。隋炀帝又改为上州,後又改为雕阴郡,以雕山在西南,故名。隋乱,陷贼。武德三年,百姓归化,遂於延州丰林县置绥州总管,贞观二年讨平梁师都,废府,移州於今理。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九里,南北三百一十八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东至石州二百七十里,西至夏州三百六十里,西南至延州二百三十里,西北至银州一百六十里,东北至太原五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蜡,赋:布,麻。

  管县五:龙泉,延福,绥德,城平,大斌。

  龙泉县,中下。郭下。本秦肤施县地,二汉同。後魏於此置上县,取郡为名。

  隋开皇三年,上县属绥州。大业二年,改绥州为上州,又改为雕阴郡,上县咸属焉。皇朝因而不改。天宝元年,改为龙泉。

  疏属山,亦名雕阴山,即《山海经》云“贰昂之臣曰危,与贰昂杀{穴契}窳,帝乃梏之疏属山”即此也。

  无定河,一名奢延水,自银州抚宁县界流入。

  州城,贞观元年筑。实中,四面石崖,东面高八十尺,西面高一百四十尺,南面高四十尺,北面高一百二十尺,周回四里二百步。

  上郡故城,在县东南五十里。始皇使太子扶苏监蒙恬於上郡,即此处也。

  吴城,在县西北四十里。初,赫连勃勃破刘裕子义真於长安,遂虏其人,筑此城以居之,号吴城。

  延福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本秦肤施县地,後魏置延陵县,理延陵村。隋文帝改为延福。皇朝因之。

  绥德县,中下。北至州一百里。本秦上郡之地,二汉不改。魏省上郡。後魏文帝分上郡南界邱尼谷置绥德县,隋不改。皇朝因之,武德二年移於吐延水北,即今理是也。

  城平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里。本秦肤施县,二汉不改。後魏孝明帝於今县理西三十里库仁川置城中县,隋改为城平县,自库仁川移於今理,属上郡。皇朝因之。

  大斌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一十里。本秦肤施县之地,後魏孝明帝神龟元年,於今县东五里置大斌县,属上郡,周、隋不改。武德七年,於今城平县界魏平故城改置,因隋旧名。大斌者,取胡怀化,文武杂半之义。

  银州,银川。下。开元户六千一百二十。乡十九。元和户《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白翟地。秦并天下,始皇分三十六郡,属上郡。

  汉为西河郡┯阴县之地。晋、十六国时为戎狄所居,苻秦建元元年,自骢马城巡抚戎狄,其城即今州理城是也。周武帝保定二年,分置银州,因谷为名,旧有人牧骢马於此谷,虏语骢马为乞银。隋大业二年废银州,县属雕阴郡,隋末陷於寇贼。贞观二年平梁师都,於此重置银州。天宝元年为银(州)〔川〕郡,乾元元年复为银州。

  州境:东西二百七十一里。南北三百二十八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东至石州界黄河一百六十里。西至夏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绥州一百六十里。东北至麟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女稽布。赋:麻,布,粟。

  管县四:儒林真乡开光抚宁儒林县,中。郭下。本漠┯阴县地,以其在┯水之阴,故名。隋开皇三年於此置儒林县,属银州。大业二年废银州,以县属雕阴郡。贞观二年重置银州,县又属焉。

  无定河自夏州界流入。

  真乡县,中下。西至州一百里。汉┯阴县地,周武帝保定二年置今县,属银州。皇朝因之。茹芦水,源出县理西北。

  开光县,中下。西南至州二百里。汉┯阴县地,周武帝保定二年於今县理置开光郡,宣帝大象二年废郡,置开光县,属抚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银州。皇朝因之。

  抚宁县,中下。北至州八十里。本汉┯阴县地,後魏废帝於县东抚宁故城置抚宁县,属抚宁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移於今理,属银州。皇朝因之。

  无定河,在县北二十里。

  废宥州,在盐州东北三百里。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开元二十六年置,宝应已後废。事本末具新宥州。

  新宥州,上。本在盐州北三百里。初,调露元年於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处突厥降户,时人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复置兰池都督府,在盐州白池县北八十里,仍分六州各为一县以隶之。开元十一年,康待宾叛乱,克定後,迁其人於河南、江、淮诸州,二十六年还其馀党,遂於此置宥州,以宽宥为名也。後为宁朔郡,领县三:怀德,延恩,归仁。天宝中,宥州寄理经略军,宝应已後,因循遂废,由是昆夷屡来寇扰,党项靡依。元和八年冬,回鹘南过碛,取西城、柳谷路讨吐蕃,西城防御使周怀义表至,朝廷大恐,以为回鹘声言讨吐蕃,意是为寇。唯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以为回鹘入寇,且当断绝和事,不应便来犯边。今之多士,居平则横生异议,深沮边计,及闻边警,又承虚声以汹朝廷,冀因几危,摇动时事。但当设备,不足为虑。因请自夏州至天德军,复置废馆一十一所,以通急驿。又请夏州骑士五百人,营於经略故城,应援驿使,兼护党项部落。上悉从之。又上言曰:“国家旧置六胡州在灵州界内,开元中废六州置宥州,以领诸降户。天宝末,宥州寄理於经略军,盖谓居中可以总统蕃部,北接天德,南据夏州。今经略军远碍,灵武道路乖越,又不置军镇,非旧制也。请置宥州,理经略军。”至九年五月,诏复於经略军城置宥州,仍为上州,於州郭下置延恩县为上县,改隶夏绥银观察使,取城神策行营兵马使郑杲下兵士并家九千人,以实经略军。又置州之日,版筑之下,掘得釜二百五十四口,悉堪烹饪,识者以为暗合前贤之规模,亦足以彰玄化之所感也。其釜并散给诸营,以资军用。又顷年每有回鹘消息,常须经太原取驿路至阙下,及奏报到,已失事宜。今自新宥州北至天德,置新馆十一所,从天德取夏州乘傅奏事,四日馀便至京师。

  州境:八到:东南取夏州路至上都一千三百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一百里。东南至夏州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废宥州三百里。东至麟州六百里。西南至灵州六百五十里。

  东北至中受降城五百六十里。南至盐州六百里。

  单于大都护府,今为振武节度使理所。

  管府一,城一,州二:单于大都护府,东受降城,麟州,胜州。县六〔东受降城,在朔州北三百五十里〕。本汉定襄郡之盛乐县也,後魏都盛乐,亦谓此城。武德四年平突厥,於此置€州,贞观二十年改为€州都督府,麟德元年,改为单于大都护府,垂拱二年改为镇守使,圣历元年改置安化都护,开元七年隶属东受降城,八年复置单于大都护府。

  府境:东西南北八到:西南取太原路至上都一千九百二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七百里。东南至河界静边军一百二十里。南至朔州三百五十里。西南至东受降城一百二十里。

  北至黑砂碛口七百里。

  管县一:金河。

  金河县,中。郭下。天宝四年置。初,景龙二年,张仁愿於今东受降城置振武军,天宝四年,节度使王忠嗣移於此城内,置县曰金河,即後魏什翼犍所都盛乐之地。道武帝迁都平城,则今€州所理是也。

  麟州,新秦。下。天宝户元和户《禹贡》雍州之域。秦、汉为€中郡。隋开皇二十年置榆林县,改为胜州。

  天宝元年,王忠嗣奏割胜州连谷、银城两县置麟州。

  州境:东西南北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五百一十里。东至岚州一百八十里。东至岚州界黄河一百二十里。河上有合水关。东北至胜州四百里。

  西南至银州三百里。

  贡、赋:管县三:新秦,连谷,银城。

  新秦县,中。郭下。初,汉武帝徙贫人於关中以西及朔方以南,谓之新秦,天宝元年置以为县,取旧名也。

  连谷县,中下。南至州四十里。本汉┯阴县地,属西河郡,在今银州儒林县界。隋文帝於此置连谷县,炀帝改为连谷戍,大业十三年废戍。贞观八年於废戍置连谷县,属胜州,天宝元年割属麟州。

  连谷镇,县理城中,贞观八年置。

  银城县,中下。北至州四十里。本汉┯阴县地,属西河郡。汉末大乱,匈奴侵边,€中、西河之,其地遂空,讫於魏、晋,不立郡县。後魏时置石城县,废帝改为银城关。周武帝保定二年,移於废石龟镇城,即今县理是也。贞观因之,属胜州,天宝元年属麟州。

  胜州,榆林。下府。开元户四千九十五。乡十三。元和户《禹贡》雍州之域。春秋为戎狄地。战国时为晋、赵地。《地理志》云€中立五原,本戎狄地,赵有之。始皇时分三十六郡,为€中郡。汉因之不改。按汉€中在今州理东北四十里榆林县界€中故城是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其城遂空。晋末属赫连氏,赫连勃勃称夏,都於统万。按统万城在今州理西南八百里,夏州是也。後魏太武帝平赫连昌之後,讫於周代,往往置镇,不立郡县。隋文帝开皇三年於此置榆林关,七年又置榆林县,属€州。二十年,割€州之榆林、富昌、金河三县置胜州,立嘉名也。炀帝大业五年,以胜州为榆林郡,领榆林、富昌、金河三县。十五年,郡人郭子和以城入突厥。武德四年,郭子和归国,其地又陷梁师都。贞观二年平师都,三年,仍隋旧理置胜州。时柴绍、刘兰破灭匈奴,夺得河南之地,因置州,以决胜为名。

  州境:东西南北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五十三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九百四十里。西南至麟州四百里。西南至夏州九百里。南至银州七百里。北至丰州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女稽布,麻,粟。赋:麻,布。

  管县二:榆林,河滨。

  榆林县,中下。郭下。本汉沙南县地,属€中郡。汉末北虏侵扰,历魏、晋、周,此地皆无县邑。隋开皇七年置榆林县,地北近榆林,即汉之榆溪塞,因名,属€州,二十年改属胜州。皇朝因之。

  黄河,西南自夏州朔方界流入。

  大葭芦水,县西二百二十里。

  小葭芦水,县西二百四十里。其地甚良沃。

  平河水,首受黄河,隋文帝开之以通屯仓。

  金河泊,在县东北二十里。周回十里。

  €中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赵€中城,秦€中郡也。《史记》曰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所置。秦因之。

  隋榆林宫,在州城内,大业二年置,因榆林郡为名。其年,炀帝北巡,陈兵塞表,以威北狄,因幸此宫,突厥启人可汗献马及兵器新帐,因赋诗云云。

  榆林关,在县东三十里。东北临河,秦匈奴之处,隋开皇三年,於此置榆林关。

  河滨县,中下。本汉沙南县地,属€中郡。讫於魏、晋,此地不立县邑。至後魏及周,复为银城县也。隋时复为榆林县地。贞观三年,於此置河滨县,东临河岸,因以为名。改€州为威州,立嘉名也。八年,废威州,以县属胜州。

  黄河,在县东一十五步。阔一里,不通船楫,即河滨关,渡河处名君子津。

  河滨关,在县东北,贞观七年置。

  丰州,九原。下府。开元户一千九百。乡五。元和户今置都防御使。

  管州一,军一,城二:丰州,天德军,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二)县二。

  其都防御使及天德军使,理在西城,今移理旧天德军城。

  《禹贡》雍州之域。秦上郡之北境,秦末没胡。汉武帝元朔二年,使卫青逐去匈奴,开置朔方,领县十,理三封,在今丰州西一百里。後汉因之,灵帝末羌、胡扰乱,城邑皆空。永嘉後,匈奴卫辰父子新居其地,辰子赫连勃勃自称大单于,统万城地属勃勃。後魏太武帝擒灭赫连昌,置统万镇,孝文帝改置夏州,其地又为夏州之北境。周武帝於今永丰县置永丰镇。隋文帝开皇三年,於镇置丰州,後废。贞观四年,突厥降附,又权於此置丰州都督府,不领县,唯领蕃户,以史大奈为都督。十一年,大奈死,复废府,以地属灵州。二十二年,又分置丰州。永徽(九)〔元〕年,於州复重置永丰县。四年,於郭下又置九原县。麟德元年,又置丰安县。天宝元年,改为九原郡,乾元元年,复为丰州。

  州境:八到:南至上都一千八百里。南至东都一千二百九十里。东至胜州五百三十里。西南至灵州九百里。东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河西城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野马皮。赋:布,麻。

  管县二:九原,永丰。

  九原县,中下。郭下。本汉之广牧旧地,(中)〔东〕部都尉所理。其九原县,永徽四年重置。其城,周、隋俗谓之甘草城。

  永丰县,中下。州西一百十六里。本汉临戎旧地,後汉末废。北人又谓之贺葛真城,周武帝保定三年,於此置永丰镇。隋开皇五年废镇,置永丰县,武德六年省,永徽元年复置。

  废丰安县,在州东南四十里。隋开皇六年,於县置丰安镇,麟德元年改为丰安县,天宝末废。

  天德军旧理在西受降城,权置军马於永清栅,元和九年诏移理旧城。本安北都护,贞观二十一年,於今西受降城东北四十里置燕然都护,以瀚海等六都督、皋兰等七州并隶焉。龙朔三年,移於碛北回纥本部,仍改名瀚海都护。总章二年,又改名安北都护,寻移於甘州东北一千一十八里隋故大同城镇。垂拱元年置大同城镇,其都护权移理删丹县西南九十九里西安城。景龙二年,又移理西受降城。

  开元十年,又移理中受降城。天宝八年,张齐丘又於可敦城置横塞军,又自中受降城移理横塞军。十二年,安思顺奏废横塞军,请於大同川西筑城置军,玄宗赐名曰大安军。十四年,筑城功毕,移大安军理焉。乾元後改为天德军。缘居人稀少,遂西南移三里,权居永清栅,其理所又移在西受降城。自後频为河水所侵,至元和八年春,黄河泛滥,城南面毁坏转多,防御使周怀义上表请修筑,约当钱二十一万贯。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密陈便宜,以西城费用至广,又难施功,请修天德旧城以安军镇,其大略曰:“伏以西城是开元十年张说所筑,今河水来侵,已毁其半。臣量其事势,不堪重修,若别筑新城,所费殊广,计其人功粮食及改屋宇,比及事毕,不下三十万贯钱,此但计费,犹未知出入之处。城南面即为水所坏,其子城犹坚牢,量留一千人,足得住居。天德军士,合抽居旧城,岂可更劳版筑,虚弃钱物。若三城是国家盛制,仁愿旧规,亦须得天德添兵,然後有人修筑。按天德旧城,在西城正东微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今之永清栅,即隋氏大同旧城理,去本城约三里已下,城甚牢小,今随事制宜,仍存天德军额。

  北城周回一十二里,高四丈,下阔一丈七尺,天宝十二载安思顺所置。其城居大同川中,当北戎大路,南接牟那山钳耳觜,山中出好材木,若有营建,不日可成。

  牟那山南又是麦泊,其地良沃,远近不殊。天宝中安思顺、郭子仪等本筑此城,拟为朔方根本,其意以中城、东城连振武为左翼,又以西城、丰州连定远为右臂,南制党项,北制匈奴,左右钩带,居中处要,诚长久之规也。寻属禄山有事,子仪留老弱於此城,身率大众河北讨贼,为贼将宋星星所破,纵火焚烧,遂移天德军永清栅,别置理所於西城,只缘添兵未得,且因循并在一处,力所不足,实非远图。臣久访略已计料,约修此城,不过二万贯钱。今若於天德旧城,随事增饬,因有移换,仍取城隶於天德军,别置使名,自为雄镇,以张声势,可殊邻。”

  诏从之,於是复移天德军理所於旧城焉。先是缘边居人,常苦室韦、党项之所侵掠,投窜山谷,不知所从。及新城施功之日,遂有三万馀家移止城内。初,议者又虑城大无人以实,及是远近奔凑,边军益壮,人心遂安。

  沃野故城,在军城北六十里,即是後魏时六镇从西第一镇也。

  州境:东西南北八到:西取宁远镇故落盐池,经夏州至上都一千八百里。西南渡河至丰州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横塞军城二百里。西南至新宥州六百里。西至西受降城一百八十里。东南至中受降城二百里。

  东受降城,本汉€中郡地,在榆林县东北八里,今属振武节度。

  八到: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取单于路一千八百二十里。东北至单于都护府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朔州四百里。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北至碛口八百里。

  武川城,今名里城,後魏六镇从西第三镇,在军北三百里。自北出石门障即光禄城,右入匈奴大路。

  光禄城东北有怀朔古城,其城即後魏六镇从西第二镇,在今中城界向北化栅侧近也。

  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开元十年於此城置安北大都护府,後又移徙。事具天德军。

  八到:城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六十里。城东南至东都取单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

  东至东受降城三百里。西北至天德军二百里。南至麟州四百里。北至碛口五百里。

  敬本故城,在中城北四十里。郑虔《军录》曰:“时人以张仁愿河外筑三城,自古未有。今敬本城周一万八百七十二步,壕{渐土}深峻,亦古之坚守。”贾耽《古今述》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西受降城,旧天德军理於此城,元和九年移理天德军城。在丰州西北八十里。

  盖汉朔方郡地,临河县故理处。开元初为河水所坏,至开元十年总管张说於故城东别置新城。今城一本云“其後城”。西南隅又为河水所坏。本末具天德军。

  八到:城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八十里。东南至东都取单于路二千二百五十里。

  正东微南至天德军一百八十里。东南渡河至丰州八十里。西南至定远城七百里。

  北至碛口三百里。碛口西至回鹘衙帐一千五百里。

  右三受降城,景€三年张仁愿所置也。初,突厥入寇,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贼所败,诏仁愿代之。先是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堆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後渡河。时突厥默啜尽众西击突骑施婆葛,仁愿奏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於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绝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师唐休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黄河,今於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所有。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仁愿表留年满镇兵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二百馀人逃归,仁愿擒获尽斩之,军中股忄栗,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去各四百馀里,遥相应接。北拓三百馀里,於牛头牟那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减镇兵数万人。

  初,三城不置壅门及敌战具,或问曰:“边城御贼之所,不为守备,何也?”

  仁愿曰:“寇若至此,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其後常元楷为总管,始筑壅门,议者劣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