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无上】
只这两个字,一经之义尽矣。首章云不动无为;次章云溟目忘耳;下章云无象无体,都是这个题目。虽然却不可作有无会,亦不可作无无会,无中不无,方是真无,学者要识这个真无。当知体象是幻垢,色声是根尘。外空色声,内空体象,内外俱空,真一常存,岂非不无中无乎?太上云: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易系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随通。川老云:有象有求皆是妄,无形无象堕偏枯。堂堂真体何曾问,一道寒光烁太虚。以此观之,三教先师皆以真无发明后学,使学者向不动中动,无为中为。内忘形体;外忘声色;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全其本真;超出虚无之外。是谓最上一乘,无上可上也,故曰无上。
【赤文】
赤者,虚无空炁也。文者,焕然普照也。释氏以赤身为空身,以赤手为空手,以赤地为空地,以赤洒洒为空象,故之赤者,空之喻也。说卦云:乾为赤,乾天也。亦是空之义,故知赤文乃是空炁,度人经云:五文开廓,又云无文不度等语,皆谓焕然之明也。学者诚能抱本归根入乎无间,则空炁焕然,塞乎天地光明普照,故曰:赤文也。
【洞古】
洞,观也。古,始也。观其古始则知其终,即是原始返终之说。太上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学者但能忘目泯耳,收视返听,则自然光溢无极,心识常渊深不可测也。作是观者名为了照,始达妙音,洞观无碍,以知古始也,故曰洞古。
【真经】
经,径也。众所通行之大路,是谓最上一乘之妙。虚无空炁之玄作,洞观无碍之法门,造原始返终之关奥,超无生之捷径,真出世之要津也。读是经者切不可寻行数墨,当于言句之外会意可也,苟或嘿而悟之,使自得之,直造虚无之真境,同游元始之先天,故曰:真经。
【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
横渠云:动无静,静无动,物也。动有静,静有动,神也。老子云:无为无不为。予谓:不动中动,真动也。无为中为,真为也。
【神归则万物芸寂,气泯则万物无生】
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释云:心灭种种法灭。予谓:潜神于绝境,万物芸然而不动息于中虚,万物寂然而无生。
【神神相受,物物相资】
《易系》云:生生不穷之谓道。予谓:以神感神,以物感物,皆无穷。
【厥本归根,嘿而悟之】
《易系》云:嘿而成之,不言而信。予谓:存真一于木之根,谓之本。存真一于木之梢,谓之末。神领意会者,则能穷根悟本。
【我自殖之,入乎无间】
《易系》: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予谓:殖者,埋藏也。委身于绝境,则能入乎无间之域。
【不死不生,与天地为一】
《易系》云: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心经云:不生不灭。予谓生死乃昼夜之常,昼夜自昼夜,死生自死生,作如是见者,与天地为一。
上操真章
不动之动,无为之为,操真之体也。神归炁泯,相受相滋,操真之用也。归根自殖,与天地为一,操真之圣功。故授之以入圣章,颂曰:神从不动动中动,道向无为为处为。见得动中为底个,先天造化总归伊。
【忘于目则光溢无极,泯于耳则心识常渊】
老子云:不窥牖,见天道。不出户,知天下。予谓:目不视则神光普照,耳不外闻则心识弘深。
【两机俱忘,纯纯全全合乎大方,溟溟滓滓合乎无伦。】
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先贤云:浑浑沦沦。度人经云:溟滓大梵,寥廓无光。予谓: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纯乎纯一,全乎全真,委身寂然,委心混然,故能超今越古,出乎无伦。
【天地虽大,我之所维。万物之众,我之所持】
《易系》云:效法莫大乎天地。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予谓:天动地静,我得总持,万物之众,统之则一。
【曷有终,穷以语,其弊哉】
先儒云:天地人物不可终穷苟言可者,岂非弊乎。予谓:一以贯之,其理自尽。
上入圣章
忘目泯耳,色声无碍,则能与天地混而为一。若于万物有所窒碍,不造理者也。深造理者一以贯之,三才总持,所以长久。故次之以住世章,颂曰:无闻无见终为妄,随色随声又属尘。二理总持方入圣,功深力到造全真。
【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
老子云:大象无形。又云:外其身而身存。予谓:无象之象乃实象,故历劫不坏,无体之体乃真体,故全其本真。
【全真相济,可以长久】
先儒云:纯一无伪。予谓:纯一,谓之全。无伪,谓之真。全真相济,长生久视之道也。
【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
老子云: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予谓:不自生,忘形也,故能全其本真,与天地齐久。
【世人所以不得长久者,为丧其无象,散其无体】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予谓:梦幻泡影,虽有象而终化,故著于体象皆是妄幻,终有败坏。
【不能使百骸九窍与真体并存,故死矣】
开禅师云:才涉有无,丧身命。予谓:世人所以不得长久者,贪著故也。贪著者,为物欲所转,故与物俱化,不能使百骸九窍与真体并存,故死矣。
上住世章
养其无象,守其无体,故长久。执著之者,丧其本真,故早巳。有形终有坏,无形故长在,万有归一无,故全其本真;一无归万有,故失其本真。去彼取此者,是谓至人。可以留形住世,可以长生久视。虽然更有出世无生道在,且道如何是出?是无生底道?咄!幻体有形终有坏,法身无相故长存,有形无相都空尽,方是如如不动尊。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尔时,元始天尊在七宝林中,五明宫内,与无极圣众俱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观无极世界众生受无极苦恼,婉转世间;轮回生死;深根爱河;流吹欲海;沉滞声色;迷惑有无;无空有空;无色有色;无无有无;有有无有;始终暗昧;本能自明;毕竟迷惑。
天尊告曰:汝等众生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音识无空法,洞观无碍。入众妙门,自然解悟。离诸疑网。不著空见,清净六根。断除邪障、我即为汝说是妙经。名曰:“护命”济渡众生。传教世间,流通读诵。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兽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随所供养。捍厄扶衰,度一切众生离诸染著。尔时天尊即说偈曰:
视不见我、听不得闻,离种种边,名曰妙道。
【尔时元始天尊】
元始谓元始祖气也,元始祖气化生诸天,即释教所谓无上,道不动尊,故曰天尊。
【在七宝林中】
人之一身三元四象具足,便谓之七宝林。
【五明宫内】
即中宫黄庭,内境虚明普照,故曰五明宫。
【与无极圣众俱】
谓种种变化也。
【放无极光明】
谓种种知见也。
【照无极世界】
谓种种境界也。
【观无极众生】
谓种种幻妄也。
【受无极苦恼】
谓种种缠缚也。
【婉转世间】
翻躯换壳,无有了期。
【轮回生死】
出生入死,不自知觉。
【漂浪爱河】
爱河浪阔,飘荡者情缘之故。
【流吹欲海】
欲海波深,沉溺者贪著之故也。
【沉滞声色】
色声所眩,谓之业识。
【迷惑有无】
有无所迁,谓之根尘。
【无空有空】
无空不是空,有空即幻空。
【无色有色】
无色不是色,有色是幻色。
【无无有无】
无无不是无,有无即幻无。
【有有无有】
有有不是有,无有即幻有。
【终始暗昧】
才著一边,便是昧了也。
【不能自明】
不著一边,到底不明。
【毕竟迷惑】
四者惑乱,终身不定。
上一章
开示说经之义,一切有情皆住有、无、色、空差别境界,是故天尊垂慈演说是经。设种种方便,盖欲使人假此幻身而修正觉,故有七宝、五明之喻。若欲玉府保神,金液炼形,必先存乎元始祖气,而后检摄种种因缘,始能破一切差别;离一切境界;断一切幻妄;解一切缠缚。是以不为爱欲苦恼而永无轮转也。作是见者,是长生久视之道得矣。
【天尊告曰】
重宣此义。
【尔等众生】
一切众生,皆由幻生。
【从不有中有】
一切有相,本不有。
【不无中无】
一切无相,本不无。
【不色中色】
一切色相,本不色。
【不空中空】
一切空相,本不空。
【非有为有】
著有为,有非有也。
【非无为无】
著无为,无非无也。
【非色为色】
见色为色,非色也。
【非空为空】
迷空为空,非可也。
【空即是空】
空即空,顽空也。
【空无定空】
空岂有定体?
【色即是色】
色即色,幻色也。
【色无定色】
色岂有定体?
【即色是空】
色不异于空
【即空是色】
空不异于色。
【若能知空不空】
不空之空,是谓真空。
【知色不色】
不色之色,是谓真色。
【名为照了】
照了色空则一,了达有无不二。
【始建妙音】
闻无所闻,谓之妙音。
【识无空法】
空无所空,谓之空法。
【洞见无碍】
有无不二,无碍之门。
【入众妙门】
色空如一,众妙之门。
【自然解悟】
不著有无,心性豁达。
【离诸疑网】
不见色空,疑团粉碎。
【不著空见】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清净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
【断除邪障】
无色、无受、想、行、识。
上二章
此章发明升玄之心法也。天尊慈悯之。故直指有无色空的的旨趣,叮咛告戒,反复再四,盖欲使人离诸差别境界,不住有无空见,升玄达微之要至是尽矣。修真高士若向这里具双眼,参学事毕矣。其或未然,谛听末后句。
【我故为汝说是妙经】
解义如前
【名曰:“护命”】
长生久视之道
【济渡众生】
信之者不遭浊辱
【随身供养】
存于内,形存寿永。
【传教世间】
施于外,利益人天。
【流通读诵】
诵之者,捍厄扶衰。
【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精猛兽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随所拥护】
是经所在之处,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即佛经所谓是经所在之处,如佛塔庙之义也。
【捍厄扶衰】
是谓延生之药石
【度一切众生】
是谓济渡之津梁
【离诸染著】
是谓洗尘之法尔
【尔时天尊即说偈曰:】
重宣妙义
【视之不见我】
戒慎乎其所不睹
【听不得闻】
恐惧乎其所不闻
【离种种边】
故君子常慎其独
【名为妙道】
升玄之道,至是尽矣。
上三章
诱喻持经之功德也,前说有、无、色、空四趣,真趣作升玄之阶级,济渡之津梁,唯恐力不及者承当不去,又于是章假立种种法相,接引中人以下,敬信奉持,俾之诵言求意,渐入佳境。又作四句偈言,直指玄要,直欲使其人与非人俱升玄境之意也。以此见太上好生之德可谓至矣!若非笃志力行者,不足以报玄恩,经问庵者更宜勉之。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才言可道,即非常道;既不可道,何以名道?咦!只这道之一字,已道了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搏之不可得,用之不可既。惟惚惟恍,不属声闻;曰希曰夷,无有定体。若作声闻,会不足以成;若作定体,求不足以应变。道虽无形,因天地生育,其形可见;道虽无情,推行日月,其情可察;道虽无名,穷万物长养,其名可立。《易*系》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非道之形乎?又曰:“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非道之情乎?又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非道之名乎?道本无名,圣人强立名道者,通天下万变,归天下之殊途,坦平蓦直,大路之谓也。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鸿濛未判,动静之理已存;清浊既分,动静之机始发。清而升者,曰天;浊而降者,曰地。天地一阖闢、一阴阳,互动互静,机缄不已,四时成焉,百物生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于物之最灵。男法天,女法地,男清女浊,即天地升降也。男动女静,即天地阖闢也。天地氤氲,万物化生,降本流末,生生化化而无有休息。太上始言,无形、无情、无名,天地之始。次言有动有静,谓有名,万物之母也。若复有人知此两者,同出异名,则知清浊本一,动静不二。流虽浊而其源常清,用虽动而其体常静。清静久久,神与道俱,与天地为一。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静。至道与神气混混沦沦,周乎三才,万物应变而无穷,至广大,尽精微矣。苟以欲制道,失道者也。失道之士,欲心一萌,无所不至,权利牵于外,念虑煎于内,心为物转,神为心役。心神既不清静,道安在哉?常能制欲,则归心不动;归心不动,则自然澄澄湛湛,绝点翳纯清,复其本然,清静之大矣,何欲之有?《易传》云: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其斯之谓欤?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太上云:清静为天下正。所谓正者,至公无私也。惟天理之至公,为能胜人欲之至私。世人所以不能造道者,非不能也,为物欲之所眩也。绝欲之要,必先忘物我。忘物我者,内忘其心,外忘其形,远忘其物。三者既忘,复全天理,是名大,即艮止之义也。《易》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其背,即内观其心,心无其心也;不获其身,即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也;行其庭,不见其人,即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也。无咎,即无欲也。太上云:咎莫大于欲得,即此义也。至于物欲见空,则清静之天复矣。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攸攸万事不是空,一以贯之,终归元物,此遣欲之要也。以空遣欲,欲既不生,和空亦无。空既无矣,无亦无也。无无既无,湛然寂然,湛寂亦无,是名真静。湛然常寂者,凝神入空寂也。寂无所寂者,融神出空寂也。所谓真静,非不动也。若以不动为静,则是有定体也。有定体则不足以应变,所以真常应物,真常得性者,动而应物,而真体不动也。作如是见者,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寂然不动为体,感而遂通为用,是名真静。至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真常之道得矣。得之一字,亦是强名。若谓实有所得,则不足以为道。圣人惟恐世人不知有无相生之理,落断常邪见,故以得道,委曲成全,使其积渐而至顿成也。至于嘿而成之,不言而信,圣道可造也。所谓传者,不传之传也。圣道者,圣而不可知之之谓也。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遵儒书不争之言,行释经无争之行。此一法出于无法,洞观冥契,是名上士也。下士则不然。下士之心好胜,常自满自见,是自矜伐,致争之由也。才有微善,执为己德,吾必谓之无也。上士返是,上士晦德以谦,自牧不自见,是不自矜伐。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太上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此义也。执著之者,德尚不明,何以明道哉?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下士好争,执德,为有妄心,所以然也。古德云常灭妄心,不灭照心。一切不止之心,皆妄心也。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妄想一萌邪正分,枢机一发荣辱判。可不勉哉!妄心不止,生种种差别因缘。至于涉秽途,触祸机,落阴趣,未有不始于妄心也。学道之士,固当谨始。始若不谨,焉得有终?妄念始萌,不自知觉,神为心役,心为物牵,纵三尸之炽盛,为六欲之拢攘,岂得不著物耶?著物之故,贪求心生;既生贪求,即是烦恼。妄想种种相缘,无由解脱。至于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良可悲哉!所以妄想之心,轮回之根本也。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妄想心不灭所以然也。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见在此身亦从妄想中来。身生而后有情缘,情缘而后有忧苦。妄增缘起,直入轮回。前无始而后无终者,举世皆然。惟悟道者,照心常存。照破种种缘相皆是妄幻,勿令染著。照心既存,妄心无能为也。久久纯熟,决定证清静身。作是见者,真常之道得矣。所谓照心者,即天心也。真常者,即无妄也。了悟此心,则有妄之心复矣,无妄之道成矣。无妄之所以次复也。《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到这里纤芥幽微,悉皆先照。至于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至觉至灵,常清常静,真常之道至是尽矣。圣人之能事毕矣!
太上大通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太上谓无上可上,大通谓无所不通,经谓登真之径路,众所通行之道也。首章云无行无体谓真空妙理,最上一乘之妙也,即太上之义。次章云如空无相,谓四通八达无所窒碍,即大通之义也。下章云无相无为广无边际,谓大道至广至大至妙无穷,日用之间头头显露,此所以为经也。
【先天而生】
显诸仁
【生而无形】
藏诸用
【后天而存】
所存者神
【存而无体】
神无方,易无体
【然而无体】
阴阳不测
【未尝存也】
运化不息
【故曰:不可思议】
妙用无穷
上真空一章
原道之始也。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即先天而生,生而无形之义也。中庸曰: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体物而不可违即后天而存,存而无体之义也。然而元体故运化生成,而无穷也,非穷理尽性者,其孰能于此!故授之以玄理章。
【静为之性】
寂然不动
【心在其中矣】
感而遂通
【动为之心】
见物便见心
【性在其中矣】
无物心不见
【心生性灭】
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性现】
心灭种种法灭
【如空无相】
大象无形
【湛然圆满】
道上欲下
上玄理章
原性之元也。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静为之性之义。又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动为之心之义。性本静非心则不见,心本静非动即不见,因物见心,潜心见性,性寂知天,是谓通也。苟或心随物转,性所以忘也,故曰心生性灭。设若潜心入寂,性所以现也,故曰心灭性现。盖性如虚空,动与不动当寂,见与不见常明,一切物来相扰如片云点虚空相似,太清还受点也无,既不受点则湛然圆满,我之性天亦复如是。
【大道无相,故内其摄于有】
养其无象,象故常存
【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
无所用心,心故常存
【如如自然,广无边际】
无为则无不通
【对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
我不逐境,境无干我
【居尘出尘,不落万缘之化】
我不立尘,尘不染我
【致静不动】
大定
【致和不迁】
大慧
【慧照十方】
火明
【虚变无为】
大通
上玄妙章
明道之理也,故次之以玄理章,洞古经云: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即大道无相之义。孟子曰:无为其无所不为,即真性无为之义。内无相则如如自然,外无为则广大悉备。祖师谓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即此义也。对境忘境何魔之有?居尘出尘何缘之有?缘息则性静魔息,则心和。致静则不动,致和则不迁,二理兼持则圆明普照,神变无方也。
【颂曰:有法悟无法】
心随法生,法随心灭
【无修解有修】
性本无修,修即非性
【包含万象体】
心空性寂,无所不容。
【不挂一丝头】
才染一尘,即成渗漏。
上颂言其体用也,体之则无,用之则有。所以自有法,顿悟无法。因无修,勘破有修。至于有无不立,心法双忘,体同太虚,包罗无外,大道之理至是而尽矣。
三天易髓
莹蟾子李清庵撰
混然子校正
火符直指
乾坤鼎器
上柱天,下柱地,只这人是鼎器,咦!既知下手工夫简易。
潜龙勿用
一阳生,宜守静,常存诚心正定。咦!龙得潜藏勿宜轻进。
见龙在田
鼓巽风,进火功,刹那间满炉红。是么?见龙在田光遍虚空。
终日乾乾
天地交,阴阳均,汞八两铅半斤。呵呵!姹女敛伏婴儿仰承。
或跃在渊
水制火,金克木。到斯时宜沐浴。!或跃在渊,存中谨焉。
飞龙在天
五气朝,三花聚,木金交铅汞住。吽!飞龙在天,云行雨致。
亢龙有悔
体纯乾,六阳备。便住火莫拟议。住!若不持盈,亢龙有悔。
履霜至水
始生阴,莫妄行,牢执捉谨守城。仔细!防微杜渐,履霜至水。
直方大
逢六二,渐渐退,阴正中阳伏位。!烟雨蒙蒙,不习自利。
含章可贞
白雪凝,黄芽生,牢爱护莫驰情,收!阳炉固济,含章可贞。
括囊无咎
汞要飞,铅要走,至斯时宜谨守,啊!把没底囊括结其口。
黄裳元吉
群阴尽,丹道毕,至精凝元炁息,咄!收拾归中黄裳元吉。
龙战于野
阴既藏,阳再生,到这里再堤防,小心!若逢野战其血玄黄。
温养灵胎
虚其心,实其腹,守安静待阳复。咦!一刹那间周天数足。
玄珠成象
掀到鼎,踏翻炉,功备也产玄珠,归根复命,抱本还虚。
上十五颂准三五之数
道曰:「金丹」金丹者如金之坚,如丹之圆,愈炼愈明。故喻性为金丹也,丹炉鼎也,药物也。
颂曰
丹
亘古此物无形无质无欠无余无休无息
其利如金其红如日释曰玄珠儒曰太极
道曰金丹名三体一只在目前世人不识
只这便是休更疑惑
金丹了然图(缺)
心图并绝句九首,发明命本为丹之用,注脚颂显性为丹之。
一下手
下手立丹基,休将子午推,静中才一动,便是癸生时。
丹
切忌错会春花秋月桃红李白九夏酷热
三冬下雪夏间如何无法可说咦!休更疑惑
腊月梅含玉,霜天菊吐金,风来听浪吼,月上看潮生。
二安炉
外象为炉鼎,中间是药材,诚能收拾得,即刻结灵胎。
丹
种麻得麻无为立鼎罔象安炉鼎炉坚固
勿用工夫咄!空不空中烹至宝无为无处炼真如,
白雪未开花,黄芽先结子,欲得婴儿生,先教姹女死。
三采药
汞向南山采,铅从北海寻,调和籍坤土,制伏仗乾金。
丹
采个甚么山头求汞海底求铅水中捞月
地下寻天呵呵,不知真种子,从尔费烹煎,
入海捉蛟龙,工夫擒日月,送入鼎中烧,炼作一团雪。
四行功
火候无多事,无非只慧刚,木金常不间,至宝愈增光。
丹
切忌眼生花杀人手段无非铁汉提起疑团
一刀两断啊!文以怀胎武以讨饭
会举烧山火,能兴刮地风,迷云全扫尽,独现一轮红。
五持盈
火大炉难稳,铅多鼎必危,得中无过极,丹作汞无亏。
丹
过犹不及能撰不如能使多入不如少出
常作贼心莫偷他物知么?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闭门屋里坐,自然少灾祸,家贼最难防,也须休托大。
六温养
性定金砂结,心空赤子成,更须常暖养,拈出便光明。
丹
牢把捉温养工夫如鸡覆子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仔细看牢着脚跟放开心地
养育提携子,须凭没口婆,分毫失照顾,鹞子过新罗。
七调神
炁足婴儿蜕,提携全在娘,养教全大体,出入了无妨。
丹
休动动着三十棒,出有入无纵横自在
放去收来廓然无碍细入微尘大周天界
赤子出天关,纵横去复还,须更游八极,倏忽过三山
八脱胎
行满功成日,神通妙无量,去来无所碍,定里谒虚皇。
丹
当脚住根在苗先子从花后花谢子成云天其寿
石破方达玉,沙无始得金,水清鱼自现,云散月华明
九了当
踢到烧天鼎,掀翻煮海炉,虚空劈拶碎,独露一真如。
丹
家破人亡了得一个万事全毕彻底莹然
虚空突兀咄!独角火龙飞上天惊起一声春霹雳
了时真了了,无后实无无,了了无无了,身多混太虚。
释曰圆觉
心经直指
清庵居士奉持般若心经,一日访余请益解义,余曰:夫此一卷经,未举先知何须解说?若强添注脚是头上安头也。济庵曰:然,如是。初机之人未能深解义趣,兼之诸家解多有异。同学者不能无疑,望师慈悯,开我迷云。余曰:当来世尊宣说此经,诱化群品直指玄要,自起初一句,至末后一句都不出个空字,其间语言三昧再四叮咛,反复自解使学者易为晓会,奈何后人着在文字上,或泥形体,或着空见,到底不通玄要,前代宗师不得已下个注脚,设立种种方便,随机应物,使世人随其所解而入,只为老婆心切反使上乘之人疑上添疑,正所谓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今公有疑求解义,即是悟底根本,余今不免饶舌,谛听,谛听。且如:
【摩诃般若】大智慧也。【波罗蜜多】到彼岸也。【心】性本也。【经】径路也,总而言之,大智慧而到彼岸也,是为见性法门,众所通行之捷径也,行斯道者向日用常行处。
【观】诀已常切照顾,念兹在兹勿令间断,久久纯熟得大【自在】四通八达造化难拘,故名:【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则是行斯道之时也,功深力到智慧圆通,合和本来入于圆顿,超凡越圣是谓到彼岸也,当此之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空万象何有?所以能【度一切厄】者也。【舍利子】者,金中之利子,子者,犹屋中之主人,是谓清净法身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经上文五蕴皆空。色,【舍】中之【利子】。【是诸法空相】与虚空同体,历劫不坏,所谓【不生不灭】者无往来也。【不垢不净】者,无染着也。【不增不减】者,无余欠也。【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此谓空相元无,五蕴亦无,六识岂有?六尘识者由眼界而所染,有眼界便有五蕴,有五蕴便有六根,有六根便有六识,有六识便有六尘也。【无眼界】尘识何有?故曰【乃至无意识界】。意识界者,前十八界也。无此意识则【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谓无无明尽者,只是无明不起也。若尽无无则落顽空矣!丹书云:息念为养火,此之谓也。无明者,生死之根本,丹书云:念头起处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岂非生死之根本乎?所以无无明则【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亦【无智】慧而无愚痴,亦【无得,一无所得】一无所得,亦无所失【故】是以心法皆空也。了得心法名曰:【菩提】,了得法空名曰:【萨捶】。初机之人【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此谓自有入无,从粗达妙,发大智慧而破愚痴,常清净而合和本来,且于圆满极则心同太虚,廓然无碍也。既【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梦想心者,昏迷之为也,既无昏乱则法身清净,所以能【究竟涅槃】也。【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正学佛者,依是而行,发六慧智,以清净合和本来,故证无上至真,正等正觉也。以此之【故】方【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四咒也,摩诃是【大神咒】谓四大坚固身,神通莫测也,般若【是大明咒】谓智慧圆通,精进明妙也,波罗【是无上咒】谓合和本来,是最上一乘也,蜜多【是无等等咒】谓圆满极则无上可上也。了此四咒者,然后【能除一切苦】是【真实不虚】妄也。【故】世尊【说】此【般若蜜多咒】【即】是解【说】前四句【咒】之义也。故【曰】:【揭谛】谓人空也;又【揭谛】谓法空也;【波罗揭谛】到彼岸,心法俱空也;【波罗僧揭谛】到岸不须船也。此四揭谛神咒即身中四大也,四大俱空真常独露,故曰:【菩提萨婆诃】菩提为始也,萨婆诃谓终也,始终如一则抱本还虚,超返佛祖。
虽然如是传,济庵者要在竖起脊梁,急着眼力莫教蹉过,诚能于日用常行中筑着磕着,认得自家底,方信此经不从外得,不惟此卷心经,至于释老一大藏教典,诸子百家只消一喝,彻头彻尾都竟,其或未然,参○,只此便是休更疑惑。
引儒释之理证道,使学者知三教本一,不生二见。
阴符经
阴符经,阴阳符合之机,众所通行之义。
【观天之道】天垂象示吉凶,圣人则之。【执天之行,尽矣】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有五贼】五炁生万物,五炁盗万物。【见之者昌】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贼在心】盗机在内。【施行于天】天理弗违。【宇宙在乎手】执天之行。【万化生乎身】天地即我。【天性人也】天付之与人者,性也。【人心机也】人发其机者,心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立天垂象,统设教化人。【天发杀机】天机发泄本无心,故杀中有生,意者存。【龙蛇起陆】龙蛇之,至静无欲,故能应机顺时而起。【人发杀机】人心发泄本由心,故能隐而显。【天地反复】神机妙用,故反复莫测。【天人合发】人机合天机。【万变定基】以心立基,万变俱定。【性有巧拙】物之不齐。【可以伏藏】巧拙不分。【九窍之邪】一窍不定,九窍俱邪。【在乎三要】身心意定,九窍俱通。【火生于木】犹五贼在心。【祸发必克】心为五贼客。【奸生于国】万化生身。【时动必溃】身为万化机。【知之修炼】善御寇者,谨火防奸。【谓之圣人】富国安民是谓圣人。
【天生天杀】鼓万物不与圣人同忧。【道之理也】生生化化,道之常理。【天地,万物之盗】天生万物亦杀万物。【万物,人之盗】万物养人亦能盗人。【人,万物之盗】人成万物亦盗万物。【三盗既宜】人能转物,三盗俱化。【三才既安】人循天理,三才俱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饮食有节,百骸俱理。【动其机,万化安】动静应机,万化俱安。【人知其神而神】认贼为子。【不知不神而所以神】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日月有数】日月盈亏因有定数。【小大有定】大小不齐自有定体。【圣功生焉】大小不分圣功全。【神明出焉】日月合德神明著。【其盗机也】不离方寸。【天下莫能见】物物全彰。【莫能知】对面不相识。【君子得之固躬】君子时中。【小人得之轻命】小人无忌惮。
【瞽者善听】声色专于耳。【聋者善视】绛色专于目。【绝利一源】绛色潜于心。【用师十倍】心专于一,克功十倍。【三反昼夜】反视反听,反身而诚。【用师万倍】旦夕不忘,克功万倍。【心生于物】心生种种法生。【死于物】心灭种种法灭。【机在目】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天之无恩】天发杀机。【而大恩生】万物遂其生。【迅雷烈风】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莫不蠢然】恐致福也。【至乐性余】常乐我净。【至静性廉】极于静,俭于动。【天之至私】有生有杀。【用之至公】无党无偏。【禽之制在炁】禽盗之制在乎御气。【生者死之根】气盛则神冥。【死者生之根】气泯则神活。【恩生于害】停曰长智。【害生于恩】擒盗获功。【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愚者不能循天理文理以为圣。【我以时物文理哲】达者以天地备于乎身,故为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其奇期圣,我不以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爱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