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子部 佛教类 御选语录

御选语录卷十四

御选语录 雍正 31775 2023-01-25 11:36

  御制序

  朕既选刻僧肇等禅师语录。长夏几暇。欲全览历代古德之所激扬。而录其真切为人者。柰华藏浩瀚。目不暇给。臣工中与禅衲辈。具能辨别淄渑目力者。不得其人。莫可使分任翻阅。呈朕总览者。无巳。乃就妙喜所辑正法眼藏。幻寄所刻指月录。二书。采取若干则公案。以示后学。夫正法眼藏。指月录。二书。行海内数百年矣。西竺四七。震旦二三。佛佛祖祖。无义味语。至今普遍阎浮提界。俾荒山古刹。渺渺禅栖。楖栗蒲团。修修释子。皆得展卷而见。提唱而闻。妙喜幻寄之功勋。固为不可磨灭。但惜皆未具透关眼。所以拈提自先失利。则粉中之雪。煤里之墨。岂能拣辨的当。掷黄金而取瓦砾。宝鱼目而弃摩尼。定所不免。是以正法眼藏。指月录之外。其尚有元枢正体。灵鉴真光。开示指归。裨益末世者。未经朕目。无可如何。在二书之中。则可以自信。选择一无所遗矣。明眼人自能辨取。帙中所采言句。非如妙喜幻寄所选。只尚语句尖新。机锋敏捷。不论与本分心地有无交涉也。皆专以提持向上。不但时人之所推尚。流俗之所盛传。而实非旨要。未契真宗者。概置不录。即古来大善知识。递相拈示之公案。少或不依本分。任其口头滑利。即不与选焉。夫此不了言句。历代明眼善知识。非不知其为非第一义谛。或以祖父所遗。只得传为家珍。或因诸方检点。恐起争端。不无回互。不但不肯明以指斥。且弃短取长。附合拈提。将方寸之木。耸令高于岑楼。亦不过无柰。聊作门前之绕。岂实谓祖印在兹也。初机后学。未能人人具生知慧眼。则不无误人。在朕今日。无挂无碍。一禀觉王正令。黜陟古今。有何忌讳。而不为直捷指明。后世真正发心参学之人。如堕网之欲出。若沐漆而求解者。岂可不令解粘去缚之净尽。俾少留余地耶。如傅大士。如大珠海。如丹霞天然。如灵云勤。如德山鉴。如兴化奖。如长庆棱。如风穴沼。如汾阳昭。如端师子。如大慧杲。如弘觉范。如高峰妙。皆宗门中历代推为提持后学之宗匠。柰其机缘示语。无一可入选者。聊举数端。以见其旨。如傅大士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及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之句。长庆上堂曰。撞著道伴交肩过。一生参学事毕。僧问兴化。四方八面来时如何。化曰打中间的。如此语句。皆是只识得个昭昭灵灵耳。即傅大士所云。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亦只到得脱凡情执著见耳。只如步行骑水牛。较古德道士倒骑牛之句。虽若仿佛。而相去天渊。如普化云。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方八面来。旋风打。虚空来。连架打。此语虽亦非究竟。较兴化打中间语。奚啻霄壤。如庞居士一口吸尽西江水。乃从来多传为极则者。却不知但只会得个光吞万象而巳。岂曾脚跟点地。所以五祖演云。一口吸尽西江水。万丈深潭穷到底。略彴不似赵州桥。明月清风安可比。此颂可谓补庞缊之欠缺也。如庞婆百草头边祖师意之句。尤为粗浅。而无知狂参。亦称为究竟之说。如汾阳昭。除十智同真之外。其他语句。无一可取。似此见地。则十智同真之设。亦从解路中得来耳。若欲如是推演敷布。岂有底止。十智同真。亦奚足重。若为启初学之疑情。何必如此多言。徒使真参实悟之人。牵连入于解路耳。如德山乃从来历代推崇之古锥。而除一棒之外。详细搜求。其垂示机缘。却无一则可采。不过会得个本无言说之理。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地位耳。未踏向上一著在。所以沩山之语。泥里有剌。道德山向后。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可谓将德山数语判尽也。如托钵公案。亦只可启发初学疑情。与本分毫无交涉。况亦有何奇特。直得数千百年提唱。殊不可解。如岩头雪峰。实乃见过于师。然亦未到圆通处。较伊法嗣元沙。犹欠百步在。如大珠顿悟入道要门论。不过提唱初机。全未具顶门正眼。其马祖赏叹之说。未必确实。如妙喜乃数百年望重海内之人。其武库全录。朕皆详细披阅。其示语机缘中。一无可取。其拈提古德处。亦间有透脱之论。而支离谬误处甚多。观此。则非具真知见者。亦乃认得个本来微光。用解识学问。勉强扩充之所致。非实透关之侣。如灵云青山原不动。白云任去来之句。如露柱怀胎。打破镜来相见之说。亦属一流。至风穴录中所载。不过默悟三元指要。是其极则。其语句。如老僧阇黎。祖意教意。皆左右两拍之说。家国与野老。老僧与阇黎。岂有两个。虽将左右两拍。解路粉饰。似同中有异异中同者。其颦蹙安贴。话成两橛。如何盖覆。如答随缘不变云。披蓑侧立千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峰。又如壁立千仞。谁敢正眼觑著之句。皆从元要中知解得来。不问可知。不但非第一义。而且贻误后学。况与世理大相矛盾。似此不经之说。徒增文士嗤谤耳。与佛法毫无裨益。此一实事。有一丝毫。便是一丝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真伪之辨。若遇明眼人。断不能逃影。如丹霞烧木佛。观其语录见地。只止无心。实为狂参妄作。据丹霞之见。木佛之外。别有佛耶。若此。则子孙焚烧祖先牌。臣工毁弃帝王位。可乎。在丹霞以为除佛见。殊不知自堕铁围而不觉也。意在立奇扫相。而通身泥水。自不知也。若谓院主眉须堕。设立疑案。究亦无可疑处。不过亦从解路中成就耳。非切实为人。开人天眼目之宗匠。况其示寂时。一足未及地而化。此亦护法神明。令伊自示脚跟不点地之一证。如一古德殿前背佛坐。又一古德入殿向佛唾。傍僧云。何得背佛坐。向佛唾。答云。将无佛处来与某甲唾。指无佛处来与某甲背。此等见解。与丹霞同。但知扫目前一像。却不觉自执千像万像矣。当日但问此二狂徒。你道除此殿中佛。尚别有何佛。试指取看。管教立地现形。此等无稽魔说。何堪提唱书录挂齿。更有拾狐唾以为狮乳者。尤堪怜愍。似此者不可枚举。以上所拈。尚皆非属邪妄。但脚跟未踏实地。非了义之说耳。如弘觉范。指月录中。采其拈提处甚多。其支离谬妄处。与幻寄同。可谓同病相怜。不过令人作发笑之戏具。更不必论者。至如三唤侍者。婆子烧庵。吃油粢。野狐。斩猫。犀牛扇。台山婆子。子湖狗。香严上树。云门扇子。禾山鼓。慈明榜等公案。皆古今丛林中。日日举似者。朕悉不录。盖虽言语道断。不过启发初机。非是究竟。但此等公案。尚不至榛芜向上一路耳。总之此事。如杲日光。如大火聚。提则全提。印则全印。否乃不达佛之正旨。尽属夺弄精魂。其言。虽皆数千百年以来。人人所提唱。其人。虽皆数千百年以来。人人之所推崇。朕皆置之不论。盖历代震于其名。无人指出。殊不知此等未了之谈。杂入真正人天眼目之宗师语句中。后学岂能尽具参方眼。其目光如豆者。必致金[金+俞]莫辨。皂白不分。到此地位。自以为巳造某古德所造之境。向上自然无路。妄为参学事毕。岂不是尽九州铁。铸成这一大错。此等语句。虽于提掇初机。发人净信。未始无功。然其功甚小。能令真正发心参学之人。中止化城。过由伊造。其过甚大。如迦陵音。亦可谓具参方眼者。乃于兴化古庙躲过。丹霞烧木佛。长庆路逢道伴。等公案。尚被牵绊。而未看破。且尤喜提唱风穴阇黎老僧一则。朕当年一一讨论。为之说破。尚不能透脱。何况初机后学耶。兹集所选历代禅师。除六祖外。一百五十六人语句。固皆本分极则。而诸人中。如志公。马祖一。南岳思。石头迁。忠国师。长沙岑。观国师。临济元。投子同。曹山寂。元沙备。韶国师。其见证与前选中诸大善知识。无二无别。但其传世语句。可采者止于此。因其难成卷帙。是以并在后集中。至于药山俨。黄檗运。洞山价。罗汉琛。法眼益。天依怀。细细评量。犹有珠与玑之分。其余诸禅师公案言句。二书所载。只此一二则。语虽可录。不能品其次第。学者能于古人语言相似。而高下悬殊之处。自具只眼。知朕采取删汰。意趣之所归。举一明三。方为于此有分。否则毋得颟顸含胡。轻言参透葛藤。转不如讲诵经典。薰此佛种。以待机缘。尚为未昧自已。朕今此举。若无灼知定见。岂肯多生枝节。为天下后世之所嗤笑。实怜禅宗颓废。慧命悬丝。皆由此辈未了宗师。开此纷杂岐径。令鱼龙莫辨。后学不知所从也。故不得不为蛇足一上。如标月指。所指必月。无论三垣二十八宿。未尝误指。即弦朓之月。亦所不指。所指者。如月之恒。既圆且明。普照三千大千。后学但毋向指边求月也。是为序。

  雍正十一年癸丑八月望日

  无名氏问。千七百则陈烂葛藤。皆是无义味语。皇上品其优劣。毋乃涉于解路乎。有名氏答。从上祖师言句。汝作么生会。无名氏云。如鸦鸣鹊噪会。有名氏曰。汝既不作言句会。汝今云何复生分别心。如可分别者。固应如是分别。如曰不可分别。则古来言句。既作鸦鸣鹊噪会。皇上今日品题。何不作凤啸龙吟会。弯兔角弓。而射空里风影。或百发百中。或十发一中。计功行赏。夫何不可。无名氏[忏-千+么][忏-千+罗]而退。

  御选历代禅师语录前集上。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

  祖于般若多罗尊者得法。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胜多。佛大先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为二甘露门。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已解。别展化源。祖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己陷牛迹。况复支离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言巳。微现神力。至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祖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耶。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祖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祖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巳变巳往。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祖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巳。心意朗然。钦礼信受。祖瞥然匿迹。至无相宗所而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彼众中有波罗提者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祖曰。汝心不现。当何明之。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祖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祖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波罗提闻祖辨析。即悟本心。礼谢于祖。忏悔往谬。祖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汝可降之。言巳。忽然不现。至定慧宗所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祖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冰释。至第四戒行宗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巳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服。至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闻之。顿除疑网。至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祖曰。空空巳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静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于是六众。咸誓归依。化被南天。声驰五印。经六十载。度无量众。

  祖念东震旦国。佛记后五百岁。般若智灯。运光于彼。遂嘱弟子般若密多罗。住天竺传法。而躬至震旦。乃辞祖塔。别学侣。泛重溟。达南海。乃梁普通七年庚子岁也。广州剌史萧昂。具礼迎供。表闻武帝。帝遣使赍诏迎请。十月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悟。

  祖渡江北。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有僧神光。诣祖参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师立雪过膝。断臂求法。祖遂因与易名曰慧可。问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越九年。欲返天竺。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师

  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尚。巳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祖深器之。即为剃发。曰是吾宝也。宜名僧璨。祖遂嘱累。付以衣法。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涧饮。北齐天保初。闻祖盛化。乃致书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求响。故知迷悟一涂。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祖回示曰。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居士捧披祖偈。乃申礼觐。密承印记。

  三祖僧璨大师

  信心铭。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不用求真。惟须息见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四祖道信大师

  祖谓牛头融禅师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巳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五祖弘忍大师

  咸亨中有居士姓卢。名慧能。自新州来参谒。祖问曰。汝自何来。卢曰岭南。祖曰。欲须何事。卢曰。唯求作佛。祖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卢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祖令随众作务。卢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曰。这獦獠根性太利。著槽厂去。卢礼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劳于杵臼。昼夜不息。一日祖潜诣碓坊问曰。米白也未。卢曰。白也。未有筛。祖以杖三击其碓。卢即以三鼓入室。祖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摩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我。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卢跪受讫。问法则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达摩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巳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

  六祖慧能大师

  祖抵黄梅参礼五祖。当呈偈后。三鼓入五祖室。五祖复征其初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语。祖于言下大彻。遂启五祖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悟本性。谓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遂传衣法。五祖送祖至九江驿边。令祖上船。祖随即把橹。五祖曰。合是吾渡汝。祖曰。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能蒙师传法。今巳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祖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寓止廊庑间。暮夜风飏刹幡。闻二僧对论。一曰幡动。一曰风动。往复不巳。祖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竦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祖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祖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祖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

  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说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虽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罗密。此是西竺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密。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惟妄惟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识自本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不思。常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相。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祖云。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无相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总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南狱怀让禅师礼祖。祖曰。何处来。曰嵩山。祖曰。甚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僧智通。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谭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通礼谢。以偈赞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无污染名。

  僧志道。览涅槃经至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巳。寂灭为乐而生疑。礼祖求发明。祖曰。汝作么生疑。对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巳。寂灭为乐者。未审是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即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祖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解。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者。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迥。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之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道闻巳。踊跃作礼而退。

  僧志常参祖。祖问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望赐开示。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大通云。汝见虚空否。对曰见。通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通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示诲。令无凝滞。祖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已灵光常显现。常闻偈巳。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有一童子名神会。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祖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祖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家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

  一日祖告众曰。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唐中宗诏。遣使薛简迎祖。祖以疾辞。简问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诏加褒美。

  僧问黄梅意旨甚么人得。祖曰。会佛法人得。曰和尚还得否。祖曰。我不会佛法。

  祖说偈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善能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是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祖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之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巳。菩提果自成。说偈巳。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秦跋陀禅师

  问生法师讲何经论。生曰。大般若经。师曰。作么生说色空义。曰众微聚曰色。众微无自性曰空。师曰。众微未聚。唤作甚么。生罔措。师又问别讲何经论。曰大涅槃经。师曰。如何说涅槃之义。曰涅而不生。槃而不灭。不生不灭。故曰涅槃。师曰这个是如来涅槃。那个是法师涅槃。曰涅槃之养。岂有二耶。某甲只如此。未审禅师如何说涅槃。师拈起如意曰。还见么。曰见。师曰。见个甚么。曰见禅师手中如意。师将如意掷于地曰。见么。曰见。师曰。见个甚么。曰见禅师手中如意堕地。师斥曰。观公见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拂衣而去。其徒怀疑不巳。乃追师扣问。我师说色空涅槃不契。未审禅师如何说色空义。师曰。不道汝师说得不是。汝师只说得果上色空。不会说得因中色空。其徒曰。如何是因中色空。师曰。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

  宝志禅师

  师问一梵僧。承闻尊者。唤我作屠儿。曾见我杀生么。曰见。师曰。有见见。无见见。不有不无见。若有见见。是凡夫见。无见见。是声闻见。不有不无见。是外道见。未审尊者如何见。梵僧曰。你有此等见耶师垂语曰。终日拈香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又曰。京都邺都浩浩。还是菩提大道。

  又曰。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

  迷悟不二颂

  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迷悟本无差别。色空究竟还同。愚人唤南作北。智者达无西东。欲觅如来妙理。常在一念之中。阳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聪聪。自身虚假不实。将空更欲觅空。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闰闰。

  大乘赞七首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若欲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生死业常随身。黑闇狱中未晓。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饱。(一)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形。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直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动静两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二)

  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安心取舍之间。被他二境迥换。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诸法本空无著。境似浮云会散。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无智人前莫说。打你色身星散。(三)

  报你众生直道。非有即是非无。非有非无不二。何须对有论虚。有无妄心立号。一破一个不居。两名由尔情作。无情即是真如。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徒费功夫无益。几许枉用功夫。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一切不憎不爱。这个烦恼须除。除之则须除身。除身无佛无因。无佛无因可得。自然无法无人。(四)

  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被此二大波旬。便见厌苦求乐。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立脚。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辆迥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著。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五)

  世间几许痴人。将道复欲求道。广寻诸义纷纷。自救已身不了。专寻他文乱说。自称至理妙好。徒劳一生虚过。永劫沉沦生老。浊爱缠心不舍。清净智心自恼。真如法界丛林。反作荆棘荒草。但执黄叶为金。不悟弃金求宝。所以失念狂走。强力装持相好。口内诵经诵论。心里寻常枯槁。一朝觉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六)

  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贼贼递相除遣。何时了本语默。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得。譬如梦里渡河。船师渡过河北。忽觉床上安眠。失却渡船轨则。船师及彼渡人。两个本不相识。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七)

  明州布袋和尚

  师有偈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吾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智慧解安排。千中无一匠。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又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师有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绉毫也大奇。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非圣非凡复若何。不强分别圣情孤。无价心珠本圆净。凡名异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南岳慧思禅师

  师示众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已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偈曰。顿悟心源开宝藏。隐显灵通现真相。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可笑物兮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寻常见说不思议。一语标名言下当。

  又偈曰。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无去无来无障碍。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

  清凉澄观国师

  师答皇太子问心要书。其词曰。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深能广。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无终无始。求之而不得。弃之而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惟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弃妄。犹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犹处阴影灭。若无心忘照。则万虑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起。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觉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未离法界。言止则双忘知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是以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著。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寂。则般若现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现。实由般若之功。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与始修。实无两体。双亡证入。则妙觉圆明。始末该融。则因果交彻。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故真妄物我。举一全收。心佛众生。浑然齐致。是知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智而融万境。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惟忘怀虚朗。消息冲融。其犹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鉴象。照而常空矣。

  青原静居行思禅师。

  师令迁持书与南岳让和尚。曰汝达书了速回。吾有个钝斧子与汝住山。迁至彼未呈书。便问不慕诸圣不重已灵时如何。岳曰。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迁曰。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岳便休。迁便回。师问子返何速。书信达否。迁曰。书亦不通。信亦不达。去日蒙和尚许个钝斧子。只今便请。师垂一足。迁便礼拜。寻辞往南岳。

  荷泽神会参。师问甚处来。曰曹溪。师曰。曹溪意旨如何。会振身而立。师曰。犹带瓦砾在。曰和尚此间莫有真金与人么。师曰。设有。汝向甚么处著。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庐陵米作么价。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

  师一日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惟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祗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一日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故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事理无差。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迥转。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森罗万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干。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妙用尽是自家。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号净法身。体无增减。能大能小。能方能圆。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滔滔运用。不立根苗。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有为是无为之用。无为是有为之依。了达无二。名平等性。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则迷自本心。悟则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境界。妄想即除。妄想既除。即是无生。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久立珍重。

  僧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师曰。我今日劳倦。不能为汝说。问取智藏去。僧去问西堂。堂云。何不问和尚。僧云。和尚教来问。堂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问取海兄去。僧又去问百丈。丈云。我到这里却不会。僧却回举似师。师曰。藏头白。海头黑。

  庞居士问。不昧本来人。请师高著眼。师直下觑。士曰。一种没弦琴。唯师弹得妙。师直上觑。士礼拜。师归方丈。士随后曰。适来弄巧成拙。

  洪州廉使问曰。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师曰。若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

  师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师曰。日面佛。月面佛。

  石头希迁禅师

  一日青原问师曰。有人道岭南有消息。师曰。有人不道岭南有消息。曰若恁么。大藏小藏从何而来。师曰。尽从这里去。原然之。

  僧问如何是解脱。师曰。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曰谁将生死与汝。

  师问新到。从甚么处来。曰江西来。师曰。见马大师否。曰见。师乃指一橛柴曰。马师何似这个。僧无对。却回举似马祖。祖曰。汝见橛柴大小。曰没量大。祖曰。汝甚有力。曰何也。祖曰。汝从南岳负一橛柴来。岂不是有力。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问取露柱。曰学人不会。师曰。我更不会。

  大颠问。道有道无俱是谤。请师除。师曰。一物亦无。除个甚么。师却问并却咽喉唇吻道将来。颠曰。无这个。师曰。若恁么。汝即得入门。

  道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不得不知。曰向上更有转处也无。师曰。长空不碍白云飞。

  问如何是禅。师曰。碌砖。问如何是道。师曰。木头。

  师因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已者。其唯圣人乎。乃拊儿曰。圣人无已。靡所不已。法身无象。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非二。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遂掩卷。不觉寝。梦与六祖同乘一龟。游泳深池之内。觉而念曰。灵龟者智也。深池者性海也。吾与祖师同乘灵智。游性海矣。遂著参同契。

  上堂。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已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惟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鸟窠道林禅师

  有侍者会通。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于衣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玄旨。

  南阳慧忠国师

  肃宗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起立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又曰。如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师曰。莫认自已清净法身。

  肃宗到。师指石狮子云。陛下。这石狮子奇特。下取一转语。帝曰。朕下语不得。请师下语。师曰。山僧罪过。后耽源问皇帝还会么。师曰。皇帝会且置。你作么生会师问紫璘供奉佛是甚么义。曰觉义。师曰。佛曾迷否。曰不曾迷。师曰。用觉作么。

  供奉注思益经。师曰。凡注经须会佛义始得。曰若不会佛意。争解注经。师令侍者盛一碗水。中著七粒米。碗面安一只箸。问奉是甚么义。奉无语。师曰。老僧意尚不会。何况佛意。

  师问禅客从何方来。禅客曰。南方来。师曰。南方知识。如何示人。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此性善能扬眉瞬目。去来运用。遍于身中。挃头头知。挃脚脚知。故名正遍知。离此之外。更无别佛。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身生灭者。如龙换骨。蛇蜕皮。人出故宅。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说。大约如此。师曰。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若以见闻觉知。是佛性者。净名不应云。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僧又问法华了义。开佛知见。此复若为。师曰。经云开佛知见。尚不言善萨二乘。岂以众生痴倒。便同佛之知见耶。僧又问阿那个是佛心。师曰。墙壁瓦砾是。僧曰。与经大相违也。涅槃云。离墙壁无情之物。故名佛性。今云是佛心。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即别。悟即不别。曰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师曰。汝但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若执无情无佛性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宛是汝自违经。吾不违也。问无情既有佛性。还解说法否。师曰。他炽然常说。无有间歇。曰某甲为甚么不闻。师曰。汝自不闻。曰谁人得闻。师曰。诸圣得闻。曰众生应无分耶。师曰。我为众生说。不为诸圣说。曰某甲聋瞽。不闻无情说法。师应合闻。师曰。我亦不闻。曰师既不闻。争知无情解说法。师曰。赖我不闻。我若得闻。则齐于诸圣。汝则不闻我说法。曰师但说无情有佛性。有情复若为。师曰。无情尚尔。况有情耶。曰若然者。南方知识云。见闻觉知是佛性。应不合判同外道。师曰。不道他无佛性。外道岂无佛性耶。但缘见错。于一法中而生二见。故言非也。曰佛身无挂碍。今以有为窒碍之物。而作佛身。岂不乖于圣旨。师曰。大品经云。不可离有为而说无为。汝信色是空否。曰佛之诚言。那敢不信。师曰。色既是空。宁有罜碍。曰佛性一种。为别。师曰。不得一种。曰何也。师曰。或有全不生灭。或半生半灭。半不生灭。曰孰为此解。师曰。我此间佛性全无生灭。汝南方佛性。半生半灭。半不生灭。曰如何区别。师曰。此则身心一如。身外无余。所以全不生灭。汝南方身是无常。神性是常。所以半生半灭。半不生灭。曰和尚色身。岂得便同法身不生灭耶。师曰。汝那得入于邪道。曰学人早晚入邪道。师曰。汝不见金刚经。色见声求。皆行邪道。今汝所见。不其然乎。曰师亦言即心是佛。南方知识亦尔。那有异同。师不应自是而非他。师曰。或名异体同。或名同体异。因兹滥矣。只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名异体同。真心妄心佛智世智。名同体异。缘南方错将妄心言是真心。认贼为子。有取世智称为佛智。犹如鱼目而乱明珠。不可雷同。事须甄别。

  常州僧灵觉问曰。发心出家。本拟求佛。未审如何用心即得。师曰。无心可用。即得成佛。曰无心可用。阿谁成佛。师曰。无心自成佛。成佛亦无心。曰无心即成佛。和尚即今成佛未。师曰。心尚自无。谁言成佛。若有佛可成。还是有心。有心即有漏。何处得无心。曰既无佛可成。和尚还得佛用否。师曰。心尚自无。用从何有。曰茫然都无。莫落断见否。师曰。本来无见。阿谁道断。曰本来无见。莫落空否。师曰。无空可落。曰有可堕否。师曰。空既是无。堕从何立。曰山中逢见虎狼。如何用心。师曰。见如不见。来如不来。彼即无心。恶兽不能加害。曰寂然无事。独脱无心。名为何物。师曰。名金刚大士。曰金刚大士有何体段。师曰。本无形段。曰既无形段。唤何物作金刚大士。师曰。唤作无形段金刚大士。曰金刚大士有何功德。师曰。一念与金刚相应。能灭殑伽沙劫生死重罪。得见殑伽沙诸佛。其金刚大士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陈。无人能破坏者。更不须问。任意游行。独脱无畏。常有河沙贤圣之所覆护。所在之处。常得河沙天龙八部之所恭敬。河沙善神来护。永无障碍。何处不得逍遥。

  僧问。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于是禅客作礼而去。

  僧问。若为得成佛去。师曰。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曰作么生得相应去。师曰。善恶不思。自见佛性。曰若为得证法身。师曰。越毗卢之境界。曰清净法身作么生得。师曰。不著佛求耳。曰阿那个是佛。师曰。即心是佛。曰心有烦恼否。师曰。烦恼性自离。曰岂不断耶。师曰。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曰坐禅看静。此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曰禅师见十方虚空是法身否。师曰。以想心取之。则是颠倒见。曰师心是佛。还用修万行否。师曰。诸圣尚皆具二严。岂可拨无因果耶。

  师将涅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曰。就师请取塔样。师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贫道去后。弟子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后诏应真问前语。真良久曰。圣上会么。帝曰。不会。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

  耽源应真禅师

  麻谷问十二面观音。岂不是圣。师曰是。麻谷与师一掴。师曰。想汝未到此境。

  圭峰宗密禅师

  山南温造尚书问。悟理息妄之人。不复结业。一期寿终之后。灵性何依。师曰。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何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迥。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役。而身本安闲。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多生妄执。习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真理虽然顿达。此情难以卒除。须常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岂可一生所修。便同诸佛力用。但可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奇托。若爱恶之念巳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为长。易粗为妙。宗密有八句偈。显示此意。于尚书处诵之。偈曰。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情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

  临终能转业情中欲作。而察理不应。即须便止。情中不欲作。而照理相应。即须便作。但由是非之理。不由爱恶之情。即临命终时。业不能系。随意自在。天上人间也。通而言之。但朝暮之间。所作被情尘所牵。即临终被业所牵而受生。若所作所为。由于觉智不由情尘。即临终由我自在而受生。不由业也。当知欲验临终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验寻常行。心于尘境。自由不自由。

  无名老宿

  师曰。祖师九年面壁。为访知音。若恁么会。吃铁棒有日在。祖师九年面壁。何不惭惶。若恁么会。更买草鞋行脚三十年。

  百丈怀海禅师

  马祖一日问师甚么处来。师曰。山后来。祖曰。逢著一人么。曰不逢著。祖曰。为甚么不逢著。曰若逢著即举似和尚。祖曰。甚么处得这消息来。曰某甲罪过。祖曰。却是老僧罪过。

  师谓众曰。有一人长不吃饭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不道饱。

  师一日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曰。是甚么。师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祖遂把师鼻扭。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于言下有省。

  师令僧去章敬处。见伊上堂说法。你便展开坐具礼拜。起将一只鞋。以袖拂却上尘。倒头覆下。其僧到章敬一依师旨。章敬云。老僧罪过。

  有僧问。抱璞投师。请师一鉴。师曰。昨夜南山虎咬大虫。曰不谬真诠。为甚么不垂方便。师曰。掩耳偷铃汉。曰不遇中郎鉴。还同野舍薪。师便打。曰苍天苍天。师曰。得与么多口。曰罕遇知音。拂袖便行。师曰。百丈今日输却一半。

  南泉普愿禅师

  师玩月次。僧问几时得似这个去。师曰。王老师二十年前。亦恁么来。曰即今作么生。师便归方丈。

  师问黄檗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此理如何。檗曰。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师曰。莫是长老见处么。檗曰。不敢。师曰。浆水钱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

  师与鲁祖。归宗。杉山四人。离马祖处。各谋住庵。于中路相别次。师插下拄杖云。道得也被这个碍。道不得也被这个碍。宗拽拄杖打师一下云。也只是这个王老师。说甚么碍不碍。鲁云。只此一句语。大播天下。

  陆大夫向师道。肇法师也甚奇怪。解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师指庭前牡丹花曰。大夫。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陆罔测。

  僧问师归丈室。将何指南。师曰。昨夜三更失却牛。天明起来失却火。

  师示众云。唤作如如。早是变了也。如今师僧。须向异类中行。归宗云。虽行畜生行。不得畜生报。师云。孟入郎汉。又与么去也。

  师问僧云。夜来好风。僧云。夜来好风。师云。吹折门前一株松。僧云。吹折门前一株松。次问一僧云。夜来好风。僧云。是甚么风。师云。吹折门前一株松。僧云。是甚么松。师云。一得一失。

  师云。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大沩智云。三世诸佛既不知有。狸奴白牯又何曾梦见。灼然须知向上。有知有底人始得。

  师问维那今日普请作甚么。对曰拽磨。师曰。磨从你拽。不得动著磨中心树子。那无语。

  师在方丈。与杉山向火次。师曰。不用指东指西。直下本分事道来。杉山插火箸叉手。师曰。虽然如是。犹较王老师一线道。

  盐官海昌齐安国师

  僧问如何是本身卢舍那。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僧将净瓶至。师曰。却安旧处著。僧送至本处。复来诘问。师曰。古佛过去久矣。

  归宗智常禅师

  师尝与南泉同行后。忽一日相别。煎茶次。南泉问曰。从来与师兄商量语句。彼此巳知。此后或有人问。毕竟事作么生。师曰。这一片地大好卓庵。南泉曰。卓庵且置。毕竟事作么生。师乃打翻茶铫。便起。南泉曰。师兄吃茶了。普愿未吃茶。师曰。作这个语话。滴水也难销。

  幽州宝积禅师

  上堂。夫心月孤悬。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

  上堂。禅德。可中学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若如此者。是名出家。故导师云。法本不相碍。三际亦复然。无为无事人。犹是金锁难。所以灵源独耀。道绝无生。大智非明。真空无迹。真如凡圣。皆是梦言。佛及涅槃。并为增语。禅德。直须自看。无人替代。

  上堂。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璇玑不动。寂尔无言。觌面相呈。更无余事。珍重。

  石巩慧藏禅师

  师问西堂。汝还解捉得虚空么。西堂曰。捉得。师曰。作么生捉。西堂以手撮虚空。师曰。汝不解捉。西堂却问。师兄作么生捉。师把西堂鼻孔拽。西堂作忍痛声曰。太煞拽人鼻孔。直欲脱去。师曰。直须恁么捉虚空始得。

  鹅湖大义禅师

  唐宪宗诏入麟德殿论义。有法师问。欲界无禅。禅居色界。此土凭何而立禅。师曰。法师只知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曰如何是禅。师以手点空。法师无对。帝曰。法师讲无穷经论。只这一点尚不奈何。师却问诸硕德曰。行住坐卧。毕竟以何为道。有对知者是道。师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安得知者是乎。有对无分别者是。师曰。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安得无分别是乎。有对四禅八定是。师曰。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安在四禅八定耶。众皆杜口。

  伊阙伏牛自在禅师

  上堂曰。即心即佛。是无病求药句。非心非佛。是药病对治句。僧问。如何是脱洒底句。师曰。伏牛山下古今传。

  兴善惟宽禅师

  僧问。狗子还有佛性否。师曰有。曰和尚还有否。师曰我无。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独无。师曰。我非一切众生。曰既非众生。莫是佛否。师曰。不是佛。曰究竟是何物。师曰。亦不是物。曰可见可思否。师曰。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议。问道在何处。师曰。只在目前。曰我何不见。师曰。汝有我故。所以不见。曰我有我故即不见。和尚还见否。师曰。有汝有我。展转不见。曰无我无汝还见否。师曰。无汝无我。阿谁求见。

  杨岐甄叔禅师

  示众曰。群灵一源假名为佛。体竭形消而不灭。金流朴散而常存。性海无风。金波自涌。心灵绝兆。万像齐照。体斯理者。不言而遍历河沙。不用而功益玄化。如何背觉反合尘劳。于阴界中妄自囚执。

  潭州华林善觉禅师

  师常持锡杖夜出林麓间。七步一振锡。一称观音名号。夹山问。远闻和尚念观音是否。师曰然。山曰。骑却头时如何。师曰。出头即从汝骑。不出头骑甚么。山无对。

  僧参。方展坐具。师曰缓缓。曰和尚见甚么。师曰。可惜许磕破钟楼。其僧从此悟入。

  观察使裴休访之。问曰。还有侍者否。师曰。有一两个。只是不可见客。裴曰。在甚么处。师乃唤大空小空。时二虎自庵后而出。裴睹之惊悸。师语虎曰。有客且去。二虎哮吼而去。裴问曰。师作何行业。感得如斯。师乃良久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山僧常念观世音。

  襄州庞蕴居士

  至药山。山命十禅客相送。至门首。士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全禅客曰。落在甚处。士遂与一掌。全曰。也不得草草。士日。恁么称禅客。阎罗老子未放你在。全曰。居士作么生。士又掌曰。眼见如盲。口说如哑。

  偈曰。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不拘。不是圣贤。了事凡夫。易复易。即此五蕴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药山惟俨禅师

  师参礼马祖。于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师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

  侍奉三年。一日祖问。子近日见处作么生。师曰。皮肤脱落尽。惟有一真实。祖曰。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师曰。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祖曰。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师乃辞祖返石头。

  一日在石上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这里作么。师曰。一物不为。头曰。恁么即闲坐也。曰若闲坐即为也。头曰。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曰千圣亦不识。头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石头垂语曰。言语动用没交涉。师曰。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头曰。我这里针札不入。师曰。我这里如石上栽花。头然之。

  坐次。道吾云岩侍立。师指按山上枯荣二树。问道吾曰。枯者是。荣者是。吾曰。荣者是。师曰。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又问云岩。枯者是。荣者是。岩曰。枯者是。师曰。灼然一切处。放教枯澹去。高沙弥忽至。师曰。枯者是。荣者是。弥曰。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师顾道吾云岩曰。不是不是。

  僧问平田浅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主。师曰。看箭。僧放身便倒。师曰。侍者拖出这死汉。僧便走。师曰。弄泥团汉。有甚么限。

  看经次。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甚么却自看。师曰。我只图遮眼。曰某甲学和尚。还得也无。师曰。你若看。牛皮也须穿。

  师坐次。僧问兀兀地思量甚么。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师曰。非思量。

  朗州刺史李翱。问师何姓。师曰。正是时。李不委。却问院主。某甲适来问和尚姓。和尚曰正是时。未审姓甚么。主曰。恁么则姓韩也。师闻乃曰。得恁么不识好恶。若是夏时对他。便是姓热李初向师玄化。屡请不赴。乃躬谒师。师执经卷不顾。侍者曰。太守在此。李性褊急。乃曰。见面不如闻名。拂袖便去。师曰。太守何得贵耳贱目。李回拱谢。问曰。如何是道。师以手指上下曰。会么。曰不会。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欣然作礼。述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李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罔测玄旨。师曰。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潭州长髭旷禅师

  师曹溪礼祖塔回参石头。头问甚么处来。曰岭南来。头曰。大庾岭头一铺功德。成就也未。师曰。成就久矣。只欠点眼在。头曰。莫要点眼么。师曰。便请。头乃垂下一足。师礼拜。头曰。汝见个甚么道理便礼拜。师曰。据某甲所见。如红炉上一点雪。

  天王道悟禅师

  师谒马祖。祖曰。识取自心本来是佛。不属渐次。不假修持。体自如如。万德圆满。师于言下大悟。祖嘱曰。汝若住持。莫离旧处。师蒙旨巳。便返荆门。去郭不远。结草为庐。节使来访。师不为加礼。使怒。擒师掷江中。及归。见遍衙火发。且闻空中天王神嗔责声。遂哀悔设拜。烟焰顿息。宛然如初。乃躬往江边迎师。见师在水。都不湿衣。益自敬重。于府西造天王寺供师。

  龙潭信问。从上相承底事如何。师曰。不是明汝来处不得。潭曰。这个眼目。几人具得。师曰。浅草易为长芦师常云。快活快活。及临终时。叫苦苦。又云。阎罗王来取我也。院主问曰。和尚当时被节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地。师举枕子云。汝道当时是。如今是。院主无对。

  黄檗希运禅师

  百丈一日因普请开田回。问师曰。运阇黎。开田不易。师曰。随众作务。丈曰。有烦道用。师曰。争敢辞劳。丈曰。开得多少田。师将钁筑地三下。丈便喝。师掩耳而去一日捧钵向南泉位上坐。泉入堂见。乃问长老甚年行道。师曰。威音王巳前。泉曰。犹是王老师儿孙。下去。师便过第一位坐。泉休去。

  泉一日曰。老僧有牧牛歌。请长老和。师曰。某甲自有师在。师辞南泉。泉门送。提起师笠曰。长老身材没量大。笠子太小生。师曰。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泉曰。王老师呢。师戴笠便行。

  裴相国一日托一尊佛于师前跪曰。请师安名。师召曰裴休。公应诺。师曰。与汝安名竟。公礼拜。

  师一日捏拳曰。天下老和尚总在这里。我若放一线道。从汝七纵八横。若不放过。不消一捏。僧问放一线道时如何。师曰。七纵八横。曰不放过不消一捏时如何。师曰。普。

  示裴公美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巳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惟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维摩者净名也。净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异。故号净名。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著相取境。皆与道背。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迥。著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巳。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

  师云。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亡。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夫学道者。若以一切时中。心有常见。即是常见外道。若观一切法空。作空见者。即是断见外道。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若但不说本。只说末。不说迷。只说悟。不说体。只说用。总无你话论处。他一切法。且本不有。今亦不无。缘起不有。缘灭不无。本亦不有。本非本故。心亦不心。心非心故。相亦非相。相非相故。所以道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故是心心法。既若如此。故知一切法性自尔。即不用愁他卢他。如言前念是凡。后念是圣。如手翻覆一般。此是三乘教之极也。据我禅宗中。前念且不是凡。后念且不是圣。前念不是佛。后念不是众生。所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举著一理。一切理皆然。见一事。见一切事。见一心。见一切心。见一道。见一切道。一切处无不是道。见一尘。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见一滴水。即见十方世界一切性水。又见一切法。即见一切心。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既若如是。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微尘国土。不出我之一念。若然。说甚么内之与外。如蜜性甜。一切蜜皆然。世间出世间。乃至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有性无性。元同一体。言同者。名相亦空。有亦空。无亦空。尽恒沙世界。元是一空。故达摩大师。从西天来至此土。经多少国土。只觅得可大师一人。密传心印。印你本心。以心印法。以法印心。心既如此。法亦如此。同真际。等法性。法性空中。谁是授记人。谁是成佛人。谁是得法人。他分明向你道。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无相故。不可以心得。心无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无相更得无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本无所得。无得亦不可得。所以道无一法可得。只教你了取本心。当下了时。不得了相。无了无不了相。亦不可得。如此之法。得者即得。得者不自觉知。不得者亦不自觉知。如此之法。从上巳来。有几人得知。所以道。天下忘已者有几人。

  师云。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却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示众。自如来付法迦叶巳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俱难契会。故得者少。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

  一日云。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惟一真实。不可云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入。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巳。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恒。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师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巳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辞。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

  僧问。妄能障自心。未审而今以何遣妄。师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根。只因分别而有。你但于凡圣两处情尽。自然无妄。不得有纤毫依执。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师云。以心传心。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师云。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耶。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此事若教汝会。何堪也。

  问。和尚现今说法。何得言无僧亦无法。师云。汝若见有法可说。即是以音声求我。若见有我。即是处所。法亦无法。法即是心。所以祖师云。付此心法时。法法何曾法。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实无一法可得。名坐道场。道场者。只是不起诸见。悟法本空。唤作空如来藏。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若得此中意。逍遥何所论。

  问。圣人无心即是佛。凡夫无心。莫沈空寂否。师云。法无凡圣。亦无沉寂。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如幻翳。所以云。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祖师门中。只论息机忘见。所以忘机则佛道隆。分别则魔军炽。

  问。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种种形貌不同。师云。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只是一块。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何得有异。

  长庆大安禅师

  雪峰因入山。采得一枝木。其形似蛇。于背上题曰。本自天然。不假雕琢。寄与师。师曰。本色住山人。且无刀斧痕。

  清田和尚

  师与[王+舀]上座煎茶次。师敲绳床三下。[王+舀]亦敲三下。师曰。老僧敲有个善巧。上座敲有何道理。[王+舀]曰。某甲敲有个方便。和尚敲作么生。师举起盏子。[王+舀]曰。善知识眼。应须恁么。茶罢。[王+舀]却问和尚适来举起盏子意作么生。师曰。不可更别有也。

  大慈寰中禅师

  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蒲阪卢氏子。参百丈受心印。辞往南岳常乐寺结茅山顶。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师曰。苍天苍天。南泉曰。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师曰。会即便会莫忉忉。南泉拂袖而出。

  僧辞师。问甚么处去。曰江西去。师曰。我劳汝一段事得否。曰和尚有甚么事。师曰。将取老僧去得么。曰更有过于和尚者。亦不能将去。师便休。僧后举似洞山。洞山曰。阇黎争合恁么道。曰和尚作么生。洞山曰得洞山又问其僧。大慈别有甚么言句。曰有时示众曰。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洞山曰。我不恁么道。曰和尚作么生。洞山曰。说取行不得底。行取说不得底。

  石霜性空禅师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如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绳出得此人。即答汝西来意。僧曰。近日湖南畅和尚出世。亦为人东语西话。师唤沙弥。拽出这死尸著沙弥即仰山。山后问耽源。如何出得井中人。源曰咄。痴汉。谁在井中。山复问沩山。沩召慧寂。山应诺。沩曰。出也。仰山住后。常举前语谓众曰。我在耽源处得名。沩山处得地。

  长沙景岑招贤禅师

  上堂。我若一向举扬宗教。法堂前须草深一丈。事不获巳。向汝诸人道。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已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已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已。我常向汝诸人道。三世诸佛。法界众生。是摩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向甚么处委悉。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息。何处得山河国土来。时有僧问如何是沙门眼。师曰。长长出不得。又曰。成佛成祖出不得。六道轮迥出不得。僧曰。未审出个甚么不得。师曰。昼见日夜见星。曰学人不会。师曰。妙高山色青又青。

  师游山归。首座问和尚甚处去来。师曰。游山来。座曰。到甚么处。师曰。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曰。大似春意。师曰。也胜秋露滴芙蕖。

  有秀才看千佛名经。问曰。百千诸佛。但见其名。未审居何国土。还化物也无。曰黄鹤楼崔颢题后。秀才还曾题也未。曰未曾。曰得闲题取一篇好。

  僧问。本来人还成佛也无。师曰。汝见大唐天子。还自种田割稻么。曰。未审是何人成佛。师曰。是汝成佛。僧无语。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如人因地而倒。依地而起。地道甚么。

  问。向上一路请师道。师曰。一口针。三尺线。曰。如何领会。师曰。益州布。扬州绢。

  师示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僧便问只如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师曰。朗州山。澧州水。曰不会。师曰。四海五湖皇化里。

  竺尚书问。蚯蚓斩为两段。两头俱动。未审佛性在阿那头。师曰。莫妄想。曰争奈动何。师曰。会即风火未散。书无对。师唤尚书。书应诺。师曰。不是尚书本命。曰不可离却即今祗对。别有第二主人。师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曰恁么总不祗对时。莫是弟子主人否。师曰。非但祗对与不祗对时。无始劫来。是个生死根本。示偈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僧问。如何转得山河国土归自已去。师曰。如何转得自已成山河国土去。曰不会。师曰。湖南城下好养民。米贱柴多足四邻。僧无语。师示偈曰。谁问山河转。山河转向谁。圆通无两畔。法性本无归。

  示众。若心是生。则梦幻空华亦应是生。若身是生。则山河大地万象森罗亦应是生。

  问。教中说幻意是有耶。师曰。大德是何言欤。曰恁么则幻意是无耶。师曰。大德是何言欤。曰恁么则幻意是不有不无耶。师曰。大德是何言欤。曰如某三明。尽不契于幻意。未审和尚如何明教中幻意。师曰。大德信一切法不思议否。曰佛之诚言。那敢不信。师曰。大德言信。二信之中。是何信。曰如某所明。二信之中。是名缘信。师曰。依何教门。得生缘信。曰华严云。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信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又华严云。诸佛世尊。悉知世法及诸佛法。性无差别。决定无二。又华严云。佛法世间法。若见其真实。一切无差别。师曰。大德所举缘信教门。甚有来处。听老僧与大德明教中幻意。若人见幻本来真。是则名为见佛人。圆通法法无生灭。无灭无生是佛身。

  华严座主问。虚空为是定有。为是定无。师曰。言有亦得。言无亦得。虚空有时但有假有。虚空无时但无假无。曰如和尚所说。有何教文。师曰。大德岂不闻首楞严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岂不是虚空生时。但生假名。又云。汝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岂不是虚空灭时。但灭假名。老僧所以道。有是假有。无是假无。

  问。如何是文殊。师曰。墙壁瓦砾是。曰如何是观音。师曰。音声语言是。曰如何是普贤。师曰。众生心是。曰如何是佛。师曰。众生色身是。曰河沙诸佛体皆同。何故有种种名字。师曰。从眼根返源名文殊。耳根返源名观音。从心返源名普贤。文殊是佛妙观察智。观音是佛无缘大慈。普贤是佛无为妙行。三圣是佛之妙用。佛是三圣之真体。用则有河沙假名。体则总名一薄伽梵。

  皓月供奉问。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槃也未。师曰。大德问果上涅槃。因中涅槃。曰问果上涅槃。师曰。天下善知识未证。曰为甚么未证。师曰。功未齐于诸圣。曰功未齐于诸圣。何为善知识。师曰。明见佛性。亦得名为善知识。曰未审功齐何道。名证大涅槃。师示偈曰。摩诃般若照。解脱甚深法。法身寂灭体。三一理圆常。欲识功齐处。此名常寂光。曰果上三德涅槃。巳蒙开示。如何是因中涅槃。师曰。大德是。

  初师久依南泉。有投机偈曰。今日还乡入大门。南泉亲道遍乾坤。法法分明皆祖父。回头惭愧好儿孙。泉答曰。今日投机事莫论。南泉不道遍乾坤。还乡尽是儿孙事。祖父从来不出门。

  鄂州茱萸和尚

  上堂。擎起一橛竹曰。还有人虚空里钉得橛么。时有灵虚上座出众曰。虚空是橛。师便打。虚曰。莫错打。师便下座。

  子湖岩利踪禅师

  示众。诸法荡荡。何绊何拘。汝等于中。自生难易。心源一统。绵亘十方。上上根人。自然明白。自古及今。未曾有一个凡夫圣人。出现汝前。亦无有一善语恶语。到汝分上。为甚么故。为善善无形。为恶恶无相。既巳无我。把甚么为善恶。立那个是凡圣。汝信否。还保任否。有甚么迥避处。恰似日中逃影相似。还逃得么。今之既尔。古之亦然。今古齐时。汝还讳得么。佛法玄妙。了得者自相策发。无为小缘妨于大事。汝不见道。宁可终身立法。谁能一旦忘缘。仁者。要得会禅么。各归衣钵下看。

  僧问。如何是大圆镜。师云。一切物著不得。进云。为甚么一切物著不得。师云。汝是一切物。还著得汝否。

  师曰。仁者。本自具足。本自周备。直教无纤尘法。碍你眼光始得。若有微尘底不尽。不是一生半劫。赚汝皮囊。汝性命根境法中。造诸妖怪。山精鬼魅。附汝行持。得少为足。鼓弄片皮。于佛法却为毒害。讥礼塔庙。毁彼持经。则成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

  师曰。仁者。岂不见目前太虚。还有纤毫欠少处么。若也于中体得这个消息。不妨出得凡圣境界。了得世间出世间之智。一法既尔。万法亦然。仁者还乐也无。

  示众。天上人间。轮迥六道。乃至蠢动含灵。未曾于此一分真如中。有些子相违处。还信么。还领受得么。大凡行脚。也须具大信根。作个丈夫始得。何处得与么难信。他古人只见道个即心是佛。即心是法。便承信去。随处茅茨石室。长养圣胎。只待道果成熟。汝今何不效他行取。仁者。可煞分明。并无参杂。治生产业。与诸实相。不相违背。

  灵鹫闲禅师

  明水和尚问。如何是顿获法身。师曰。一透龙门云外望。莫作黄河点额鱼。

  仰山问寂寂无言。如何视听。师曰。无缝塔前多雨水。

  新罗大茅和尚

  上堂。欲识诸佛师。向无明心内识取。欲识常住不凋性。向万物迁变处识取。

  湖南祗林和尚

  师每叱文殊普贤皆为精魅。手持木剑。自谓降魔。才见僧来参。便曰。魔来也魔来也。以剑乱挥归方丈。如是十二年。后置剑无言。僧问十二年前。为甚么降魔。师曰。贼不打贫儿家。曰十二年后。为甚么不降魔。师曰。贼不打贫儿家。

  道吾宗智禅师

  师预药山法会。密契心印。一日山问子去何处来。师曰。游山来。山曰。不离此室。速道将来。师曰。山上乌儿头似雪。涧底游鱼忙不彻。

  师一日提笠出。云岩指笠曰。用这个作甚么。师曰。有用处。岩曰。忽遇黑风猛雨来时如何。师曰。盖覆著。岩曰。他还受盖覆么。师曰。然虽如是。且无渗漏。

  有施主施裈。药山提起示众曰。法身还具四大也无。有人道得与他一腰裈。师曰。性地非空。空非性地。此是地大。三大亦然。药山曰。与汝一腰裈。

  云岩昙晟禅师

  师问僧甚处来。曰添香来。师曰。还见佛否。曰见。师曰。甚么处见。曰下界见。师曰。古佛古佛。

  道吾问。大悲千手眼。那个是正眼。师曰。如入夜间背手摸枕子。吾曰。我会也。师曰。作么生会。吾曰。遍身是手眼。师曰。道也太煞道。只道得八成。吾曰。师兄作么生。师曰。通身是手眼。

  师扫地次。道吾曰。太区区生。师曰。须知有不区区者。吾曰。恁么则有第二月也。师竖起扫帚曰。是第几月。吾便行。

  院主游石室回。师问云。汝去入到石室里许。为只恁么便回。院主无对。洞山代曰。彼中巳有人占了也。师曰。汝更去作甚么。洞山曰。不可人情断绝去也。

  华亭船子德诚禅师

  师至秀州华亭。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之众。时人莫知其高蹈。因号船子和尚。一日泊船岸边闲坐。有官人问。如何是和尚日用事。师竖桡子曰。会么。官人曰。不会。师曰。桌拨清波。金鳞罕遇。后夹山散众束装。直造华亭。师才见。便问大德住甚么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师曰。不似似个甚么。山曰。不是目前法。师曰。甚么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师曰。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山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师曰。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山乃掩耳。师曰。如是如是。遂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巳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