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子部 佛教类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上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 道液 49479 2023-01-24 14:26

  中京资圣寺沙门道液集

  昔汉明中法教始流于葱左肇建塔像翻译尚阻。爰及魏晋创峪宣传而所出诸经犹词疏理蹇。盖习学者未融于大观。传译者阙通于方言。既为大法浸微未可量其得失。自秦弘始三年冬罗什入关。先译大品智论爰及中观门百使陶染至理。然后重译兹经及法华等。所以文切理诣无间然矣。曰者传习多疏道尚学以胆异端致使大宗芜蔓真极。而关中先制言约旨深将传。后进或惮略而难通。盖时移识昧。岂先贤之阙欤。道液不揆庸浅。辄加裨广净名以肇注作本。法华以生疏为凭。然后傍求诸解共通妙旨。虽述而不作终。愧亡羊者哉。于时上元元年岁次困顿永泰初祀。又于长安菩提道场夏再治定庶法镜转明惠灯益矣。

  维摩诘经序

  释僧肇作

  维摩诘不思议经者。盖是穷微尽化妙绝之称也。其旨渊玄非言像所测。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议。超群数之表绝有心之境。眇莽无为而无不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何则夫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藉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故。能统济群方开物成务利现天下于我无为而惑者睹感照因谓之智观。应形则谓之身觌。玄藉便谓之言。见变动而谓之权。夫道之极者岂可以形言权智而悟其神域哉。然群生长寝非言莫晓。道不孤运弘之由人。是以如来命文殊于异方召维摩诘于地土爰集毗耶共弘斯道。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言。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至若借座灯王请饭香土手接大千室包干像不思议之迹也。然幽关难启圣应不同。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故命侍者标以为名焉。大秦天王[倠/乃]神超世玄心独悟。弘至治于万机之上扬道化于千载之下。每寻玩兹典以为栖神之宅。而恨支竺所出理滞于文。常恐玄宗坠于译人北天之运运通有所在也。以弘始八年岁次鹑火命大将军常山公。右将军安城侯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于长安大寺请罗什法师重译正本。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又善方言。于时手执胡文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余以闇短时预听。次虽思之参玄然粗得文意。辄顺所闻为之注解略记诚言述而不作庶。将来君子异世同闻焉。

  维摩诘所说睿曰。夫经或以人为名。或以法名者。自非佛所说。多随人为名。佛之所说非唯一经。故随所说法以为名。此经总人法二名者。以人为名则明法之所由。以法为名则略经之大体。所以两存耳什曰。维摩诘秦言净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人也。从妙乐国来游此境。所应既周将还本土。欲显其淳德以泽群生。显述悟时要必有由。故令同志诣佛而独不行。独不行则知其疾也。何以知之。同志五百共遵大道。至于进德修善动静必俱。今净国之会业之大者。而不同举明其有疾。有疾故有问疾之会。问疾之会由净国之集。净国之集由净名方便。然则此经始终所由良有在也。若自说而观则与圣齐。功推本而寻功由净名。原其所由故曰维摩诘所说也肇曰。维摩诘秦言净名法身大士也。其权道无方隐显殊迹。释彼妙喜现此忍土。所以和光尘俗因通道教。常与宝积俱游为法城之侣。其教缘既毕将返妙喜。故欲显其神德以弘如来不思议解脱之道。至令宝积独诣释迦。因留现疾以生问疾之端。建微言之始。妙唱自彼故称其说也生曰。维摩诘者梵音无垢称也。其晦迹五欲超然无染清名遐布。故致斯号。贵名求实者必重其说。说本表实重之则终得所求。因斯近接有过圣言矣经梵云。修多罗此译云契。谓契理之言当根之教。返迷证实。万圣同规。亦曰。为常故。肇师云经常也。古今虽殊觉道不改。群邪不能沮。众圣不能异也。

  一名不可思议解脱此约法受名也。下文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若无增慢者淫怒性。即是解脱此谈体也。或就悲愿处染不染非道通道。此约用名之。以昔教权引三乘言同解脱。今将返权归实。故特号不思议也。即大经百句解脱华严诸善知识解脱皆同此也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细相容变化随意。于法自在解脱于阂故名解脱。能者能然物不知所以故曰不思议。亦云。法身大士念则随应不入禅定。然后能也。心得自在不为不能所缚故曰解脱也。若直明法空则乖于常习无以取信故。现物随心变明物无定性。物无定性则其性虚矣。菩萨得其无定故令物随心转则不思议。乃空之明证将显理宗故以为经之标也肇曰。微远幽深二乘不能测不思议也。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此经自始于净土。终于法养。其中所明虽殊然其不思议解脱一也。故总以名焉。上以人名经。此以法名经。以法名经所以标榜指归。以人名经所以因人弘道者也生曰。无垢之称或止形迹心不安然。故复言其解脱。更为一名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图。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若体夫空理则脱思议之惑。惑既脱矣则所为难测。维摩诘今动静背神奇必脱诸惑。脱惑在乎体空。说空是其所体。是以无垢之名信而有征名。苟有征其求愈到。到于求者何患不悟乎睿曰。菩萨无心应物有说。众生但睹其教莫测所由。故名所说为不思议。虽说而无心故不阂于有。虽无心而能说故不阂于无。空有所不能累故名之为解脱。

  佛国品第一

  什曰。经始终由于净国。故以佛国冠于众篇也。真应二土会以平等。广如下文。然十四品经大分三别。初此品半为未信令信故名序分。次十一品半信已令悟故名正宗分。三后二品尽经悟已应传名流通分。初序分中复有三别。初列时方处等。是集经者引事证信。次合盖现土。是说经者骇物令信。后称叹赞扬。是问经者使仰德生信也。初文又六。一信经辞。二传经旨。三闻经时。四说经者。五听经处。六闻经众。

  如是此初信经辞也。肇曰。如是信顺辞也。夫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

  如是我闻此二传经旨也。肇曰。出经者明己亲承圣旨无传闻之谬也。

  一时此三闻经时也。众生信重为感如来悲愿为应道交故曰一时。肇曰。法王启运喜集之时也。

  佛此四说经者。梵音云。具言佛驮。此翻为知者。大品云。知诸法实义故。大论云。菩提名智。佛名智者。是即解圆德备言诚物信也。

  在毗耶离此下五列听经处。有通有别。通为远者知别为近不谬。此初通处。肇曰。毗耶离国名也。秦言广严。其土平广严事因以为名。又云。好稻土之宜也。

  庵罗树圆别处。肇曰。庵罗树名也。其果似桃而非。先言奈氏失也。事在他经。园者住处之通称。梵云僧伽蓝摩。此云众园。言伽蓝者略也。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此下六列同闻经众证非己谬传众有三别。初列声闻。形心俱胜证信最亲故先列也。次列菩萨。心同形异证信小疏故次列也。后列天龙。形心俱乖证信最疏故后列也。初列比丘与者共也。大即极果比丘人名众言和合。肇曰。比丘秦言或名净乞食。或名破烦恼。或名能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该此四义。秦无一名以译之故存其义名焉。

  菩萨此下二列菩萨众。文五。一举名。二辩数。三叹德。四列名。五总结。此初也。肇曰。菩萨正音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也。谓以大悲智无边行愿为物求道故以名之。什曰。大士凡有三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三者他方来。复次一者结业身。二者法身也。此中菩萨多是法身。然应感之形与物同迹。物或齐其所见。而生劣想故举大数。然后序德也。

  三万二千二辩数也。

  众所知识此下三叹德也。文三。初总叹。次别叹。后结叹。总叹又三。此初叹外化也。闻名钦风为知睹。形饮化为识。肇曰。大士处世犹日月升天。有目之士谁不知识。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二自行也。大智叹解本行叹行。肇曰。大智一切种智也。此智以六度六通众行为本。诸大士已备此本行。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三结释也。肇曰。天泽无私。不润枯木。佛威虽普不立无根。所建立者道根必深乎。睿曰。凡有二种。或以神化所加令其暂悟名为建立。或以妙法启心化之同已亦名建立。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此下二明别叹文三。初约护法叹。次约修行叹。后就近果叹。初文又三。谓护法。护人。结释。护法复二。此初叹修因也。肇曰。外为护法之城。内有受持之固也。什曰。法城即实相法也。使物无异见故言护也。复次一切经法皆名法城。护持宣布令不坏也。有能持正法亦兼护之也。睿曰。真理为法文字为城。城堑固则内不害。文字存则理不亏也。

  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二叹功成也。肇曰。师子吼无畏音也。凡所言说不畏群邪异学。喻师子吼。众兽下之行满天下故称无不普。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此二叹护人。亦二。此先叹心也。肇曰。真友不待请。譬慈母之赴婴儿也。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二叹功圆也。肇曰继佛种则三宝隆。非直显明三宝。宣通经法之谓也。谓能积善累功自致成佛。成佛则有法。有法则有僧。不绝之功事在来劫。今言不绝则必能也。又于其中间自行化人。人亦化物。物我俱成三宝弥兴。众生无尽故宝亦不绝也。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此三释叹。肇曰。魔四魔也。外道九十六种外道也。天台云。禅定伏爱得通。以降众魔智惠破见。发辩以制外道。如问疾品明。

  悉以清净此下二叹修行文。即二别自行化他也。前自行复二。初叹断德。后叹智德。断德文三。此初总叹也。

  永离盖缠二别叹也。肇曰。盖五盖。缠十缠。亦有无量缠。身口意净三业悉净则盖缠不能累也。五盖者。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睡眠盖。四掉悔盖。五疑盖。初二障戒。睡眠障惠。掉悔障定。疑障解脱及知见。十缠者无惭无愧悭疾悔眠掉举惛沈及忿覆也。睿曰。凡夫止结暂灭还生。二乘难灭证处由存。大士了虚情尘俱寂灭处尽根生无所寄。法身居然不论故云也。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三结叹也。什曰。不思议解脱即其类也。于物无碍故名也肇曰。七住所得得此解脱则于诸法通达无阂故心常安住。

  念定总时辩才不断此下二叹智德亦三。此初总叹也。肇曰。念正念。定正定。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念谓之总持辩才七辩也。大论云。一捷疾辩。二利辩。三无尽辩。四不断。五随应辩。六义辩。七世间最上辩。此四。是大士之要用故常不断。睿曰。念不忘则惠逾增。定不舍则心常一。持善不失则强忆识而恶不生。辩不绝则化无阂备。此四门可以官府万行故曰也。什曰。菩萨得此四法也。深入坚固经身不失。历劫逾明故言不断也。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惠及方便力无不具足二别叹智德。肇曰。具足谓无相行也七住已上心智寂灭以心无为故无德不为。是以施极于施而未尝施。戒极于戒而未尝戒。七德而殊功其相不异。乃名具足。方便者智之别用耳。智以通幽穷微决定。法相无知而无不知谓之智也。虽达法相而能不证。处有不失无。在无不舍有。冥空存德。彼我两济故曰方便也。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三约位结也。肇曰。忍即无生惠也。以能堪受实相故以忍为名。得此忍则于法无取无得。心相永灭。故曰无所得不起法忍也。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此下二明化他行文二。初明内具化行。后明行化利物内行。复三。初明说法德。次明无畏德。后明名闻德。初说法文二。此初举堪能转不退。转不退轮。肇曰。无生之道无有得而失者不退也。流演圆通无系于一人名轮也。诸佛既转此轮诸大士亦能随转也。

  善解法相知众生根二释堪能随转。肇曰。诸法殊相无不解。群生异根无不知也。谓由知病识药故能随转也。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此下二明盖众无畏德文二。此初标也。肇曰。菩萨别有四无所畏。一得闻总持。二知众生根。三不见能难已使不能答者。四随问能答善决众疑。有此四德故能映盖大众。

  功德智惠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此二释也。什曰。明备此德所以无畏。肇曰。心以智德为严。形以相好为饰。严心所以进道。饰形所以靡俗。亦为尊形者示严相耳。岂俗饰之在心也。

  名称高远逾于须弥此下三明具名称德。是即凡以名坏行。圣以名化物。文二。此初标也。肇曰。名自有高而不远。远而不高。前闻十方取其远。今逾须弥取高。高谓高胜也。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二释名高所以由信固也。肇曰。七住已上无生信不坏也。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此下二明正化益物文三。一明生善益。二明破恶益。三明获果益生善又三。此初标二喻。况说法应根普生物善也。肇曰。法宝光无不照。照痴暝也。泽无不润。润生死也。喻海有神宝。能放光除暝。亦因光能雨甘露润枯槁也。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二法合也。谓出世善言故称第一。肇曰。殊类异音既善其言而复超胜。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三释也。凡夫不了缘生故执无因邪因。二乘不了缘灭故滞涅槃。皆非深也。菩萨悟生非生。证灭非灭。使习俱亡故名深入。故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肇曰。深入为智深解也。解法从缘起则邪见无由生。有无二见群迷多惑。大士久尽故无余习。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此下二明破恶益文二。初举二喻。二总结。又前喻破见。后喻破爱见。以迷理爱以滞事固其见则众惑无由丧。絷其爱则善牙莫能发。故什曰。上明一切时无畏。此明说法无畏。上师子吼德音远振。此明能说实法众咸敬顺犹师子吼威慑群兽也。又肇曰。法音远震开导萌牙。犹春雷之动百草。

  无有量已过量此二结叹。然智依理发。德与智冥理。智无边德何可量。肇曰。既得法身入无为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无量六住已下名有量也。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此下三明获果益文二。初标导师得宝喻也。六师邪导不获真果。八正利物必至涅槃故借喻焉。肇曰。导众生入大乘海。采众法宝使必获无难。犹海师善导商人必获夜光。

  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此下二释能导所以以具权智故也。智达深义能住菩提。权悟众生往来如幻。所以悲利有情而物不能累大士之德。其在兹焉。故楞伽经云。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方无畏十八不共此三明近果叹德也。文三。此初明自证也。肇曰。佛道超绝无与等者。唯佛自等故言无等等。所以辩其等者明一大道理无不极。平若虚空。岂升降之有也。自在慧者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即其事也。大士虽未全具佛惠且以近矣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此二明化益文二。初明不生而生。后明应生利物。此初证无相故诸趣自闭不舍大悲而现生五道五道者三趣人天也。肇曰。法身无生而无不生。无生故恶趣门闭无不生。故现生五道。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二明所以应生非己业系。但为利他作医王耳。肇曰。法药善疗喻医王也。

  无量功德皆成就此三总结叹也。文四。此初句正报满也。肇曰。无德不备。

  无量佛土皆严净二依报满也。肇曰。群生无量所好不同。故修无量净土以应彼殊好也。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三利物德满。肇曰。法身无形声应物故形声耳。岂有见闻而无益哉。睿曰。法身无身。无身故感而后应。感而后应则无应而不会。故使其见闻者无不蒙益。

  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四自行德满。肇曰。功不虚设。睿曰。法身无为。为不由己为不由己则动无非时。动无非时故能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此三总结也。

  其名曰等观菩萨此下四列名。睿曰。此诸菩萨或以功行为名。亦有因相得称非唯一途。亦如今人字耳。宜为可望文。消息无定义也。什曰。等观四等观众生也。

  不等观菩萨智惠分别诸法也。

  等不等观菩萨兼此二也。

  定自在王菩萨什曰。于诸定中自在。

  法自在王菩萨什曰。说法中在。

  法相菩萨什曰。功德法相现于身也。

  光相菩萨什曰。光明之相现于身也。

  光严菩萨什曰。光明庄严身也。

  大严菩萨什曰。明其身相大庄严也。

  宝积菩萨什曰。积聚智惠宝也。

  辩积菩萨什曰。积聚四辩也。

  宝手菩萨什曰。手中出无量宝也。

  宝印手菩萨什曰。印者相也。手有出宝之相。亦云有宝印也。

  常举手菩萨什曰。现已大慈之手抚慰众生令不恐畏。是以常举手向人唱言勿怖。

  常下手菩萨什曰。现常垂下其手现慈心。屈下无伤物之像。

  常惨菩萨什曰。悲念众生也。

  喜根菩萨什曰。喜根喜等也。亦于实相法中生喜及随喜也。

  喜王菩萨什曰。喜有二种。一不净喜受也。二清净法喜故言王也。

  辩音菩萨什曰。辞辩也。

  虚空藏菩萨什曰。实相惠藏如虚空也。

  执宝炬菩萨什曰。执惠宝炬除众冥也。

  宝勇菩萨什曰。勇于德宝亦得宝故能勇。

  宝见菩萨什曰。以惠宝见诸法。

  帝网菩萨什曰。幻术经名帝网也。此大士神变自在犹如幻化。故借帝网以名之。又曰。大士施化如帝王法网也。

  明网菩萨什曰。明网自说手有网缦放光明也。

  无缘观菩萨什曰。观时不取相故无缘亦深入观莫见其所缘。

  慧积菩萨什曰。积聚惠也。

  宝胜菩萨什曰。功德宝超于世也。

  天王菩萨什曰。一假名天人王名天也。二生天诸天也。三贤圣天大士皆现生也。

  坏魔菩萨什曰。行坏魔道。

  电得菩萨什曰。因事为名。

  自在王菩萨什曰。于诸法自在如王之于人。

  功德相严菩萨什曰。功德之相庄严身也。

  师子吼菩萨什曰。以大法音令众生伏也。

  雷音菩萨什曰。所说法能令天人欢喜。群邪振悚犹若雷音闻者喜惧也。

  山相击音菩萨什曰。以大法音消伏刚强音声振击若两山相搏。

  香象菩萨什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风。菩萨身香亦如此也。

  白香象菩萨什曰。其香最胜。大士身香亦如是。

  常精进菩萨什曰。始终不退。

  不休息菩萨什曰。求善不止。

  妙生菩萨什曰。生时有妙瑞也。又曰从法化生为妙。

  华严菩萨什曰。以三昧力现众花。遍满虚空大庄严也。

  观世音菩萨什曰。世有危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解脱也。亦名观世念。亦名观世自在。

  得大势菩萨什曰。有大势力也。以大神力飞到十方。所至之国六返振动恶趣休息。

  梵网菩萨什曰。梵四梵行慈悲喜拾。网言其多。

  宝杖菩萨什曰。或物宝。或法宝以为杖。

  无胜菩萨功德超胜也。

  严土菩萨什曰。净国土。

  金髻菩萨什曰。金在髻。

  珠髻菩萨什曰。如意宝珠在其髻中。悉见十方世界及众生行业果报因缘。

  弥勒菩萨什曰。姓也。此曰慈氏。阿逸多字也。此云无胜。南天竺婆罗门子也。

  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什曰。秦言妙德。以法身游方莫知其所生。又来补佛处故言法王子也。

  如是等三万二千人此五结众数。肇曰。叹德列名。所存名以证经也。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听法此下三列杂众。此梵王众。肇曰。尸弃梵王名。秦言顶髻。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此帝释众忉利天主也。肇曰。一佛土百亿四天下。一四天下各有梵释。故言余亦或从他佛土来。

  并余大威力诸天此诸天众。肇曰。除上梵释余大天也。

  龙此下八部众也。肇曰。龙有二种。地龙虚空龙。种有四生也。

  神肇曰。神受善恶杂报其形胜。人劣天身轻微难见也。

  夜叉肇曰。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门合。

  乾闼婆此云香荫。肇曰。天乐神也。居地上宝山中天须乐时。此神体上有异相现。然后上也。

  阿修罗肇曰。秦言不饮酒。此神类男丑女端正。有大威力能与天共斗也。

  迦楼罗肇曰。金翅鸟神也。

  紧那罗肇曰。秦言人非人。其形似人而头上有一角。遂称为人非人。亦天乐神小不如乾闼婆。

  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肇曰。蟒神也。此八神皆有大神力。能自变形在坐听法。

  诸比丘比丘尼此下四众也。肇曰。比丘义同上尼女名也。上八千比丘别称得道者。

  优婆塞肇曰。义名信士。又曰。五戒为近事男。八戒为近住男。

  优婆夷俱来会坐夷者女也。准上可知。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此二明佛现神变骇物令信投人夜光勘不按剑。况乎深妙。未信而传。凡物易以相从。难以理悟。故神化无方使受行也。文有二别。初明佛现胜身后明宝积献盖前文三法喻合也。此即初现胜身也。昔说小乘法微而相劣。今将说大乘法胜而相胜。法华云。著弊垢衣执除粪器。此表昔说小乘现劣相也。又云。于其门内踞师子床罗列宝物。此表说大乘现胜相也。故下偈文目净修广等叹胜相说法。不有不无等叹胜法。始在佛树等叹劣相。三转法轮等叹权法也。

  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须弥山等喻也。安处众宝等合也。肇曰。须弥秦言妙高山。处大海之中水上方三百三十六万里。如来处四部之中威相超绝。光蔽大众犹金山之显溟海也。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此二明献盖现瑞表说净土之相也。文三。初献盖。次合盖。后归信。此初献盖。表大慈荫物。净土化生即大慈之事也。肇曰。宝积亦法身大士也。常与净名俱诣如来共弘道教。而今独与里人诣佛者。将生问疾之由启兹典之门也。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此二合盖文二。初合盖。表内慈无缘绝于彼我二。外现净土表应物差别净秽不同。此初也。彼我未亡宝积等盖殊而慈局执。亡性一诸佛所以盖合而慈覆三千。什曰。现此神变其旨有二。一者现神变无量显智慧必深。二者宝积献其所珍必获可珍之果。来世所成必若此之妙明因小而果大。

  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原及日月星晨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二外现差别。前合盖既表法身平等慈覆不殊。此差别者亦表应身随缘国土不一文二。初现此界。二现十方。此中文三。初十山表陆居众生住处。二大海表水族居处。三日月等表空居住处。然此三类等以慈覆故俱现盖中。肇曰。盖亦不广而弥。八极土亦不狭而现盖中。

  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二现十方。吴本云。十方诸佛佛国严净及十方佛所在说法皆现宝盖中。此即现相明宗旨可见矣。肇曰。将显佛土殊好不同。故通现十方也。诸长者子皆久发道心而未修净土。欲悦其来供之情启净土之志。故因其盖而现焉。

  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此三睹瑞三业归信也。什曰。信乐发中现相于外也。

  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此下三明问经者。称扬佛德使物归信为启问之由。肇曰。形敬不足。以写心故复赞之咏之。三十六行偈。述叹文四。初叹大乘胜应。二叹小乘劣应。三叹现瑞表发。四叹佛三密功德。前文又三。初两行总叹内德。二两行明神通。三五行叹说法。此初也。

  目净修广如青莲此初四句此句叹形。肇曰。五情百体目最为长瞻颜而作故先叹目也。天竺有青莲花。其叶修而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也。

  心净已度诸禅定此句叹心。肇曰。形长者。目主德者。心叹目则摄众相。叹心则摄万德。故作者标二为颂首。禅定之海深广无际。自非如来清净真心无能度者。

  久积净业称无量此句叹因。肇曰。于无数劫积三净业故名称无量。

  导众以寂故稽首此句叹果。言与众同游八正至寂灭涅槃。故敬礼也。肇曰。寂谓无为寂灭之道也。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此二叹神通也。以见盖中国土净秽不同。为下致问之由也。肇曰。既见合盖之神变已不可测。方于中现十方国土及诸佛演法。于是忍界一切众会悉遥见闻为希有也。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此三叹说法文三。此初标法施也。肇曰。俗王以俗力胜民故能泽。及一国法王以法力超众故能导济无疆也。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此二两行叹法王义。肇曰。第一义为诸法一相义。虽分别殊相而不乖一相。此美法王莫易之道动为乖矣。

  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肇曰。世王自在于民。法王自在于法。法无定相。随应而辩为好。异者辩异而不乖同为好。同者辩同而不乖异。同异殊辩而俱适法相故得自在。

  说法不有亦不无此三释叹所说大乘二空法也。此初明因缘有故即有非有为法空也。不同小乘舍有证空。此即不亡于空故名法执也。肇曰。欲言其有有不自生。欲言其无缘会则形。会形非谓无。非自非谓有。具有有故有无。无有何有无。有无故有有。无无何有有。然则自有则不有。自无则不无。此法王之正说也。

  以因缘故诸法生此句释也。肇曰。有亦不由缘。无亦不由缘。以法非有无故由因缘生。论曰。法从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也。

  无我无造无受者此下偈明我本不有。即无无我入不二门。不同二乘舍我住无我也。又我造受三计我之别名。此明由业迁形。岂有常我主其异形哉。肇曰。诸法皆从缘生耳。无别有真宰主之者故无我也。夫以有我故能造善恶受祸福法。既无我故无造无受者。

  善恶之业亦不亡此句释也。肇曰。若无造无受者则不应有为。善获福而为恶致殃。然众生心识相传美恶。由起报应之道连锁相袭其犹声和响顺形直影端。此自然之理。无差毫分。复何假常我而主之哉。

  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此二八偈叹昔说小乘权现劣身益物也。文四。初两行明得道。二两行明转法轮。三两行明得益。四两行怨亲平等。此初光明降魔证灭。谓如来应迹王宫割爱逾城历试邪道。舍邪坐树。誓取菩提。魔宫振动先权色贪。次伏怨敌。外魔既散方证涅槃。甘露择灭。结习内魔于兹永尽。佛树者菩提也。始言初也。

  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此释伏外也。一解云。昔六行修禅及苦行等。菩萨无心受彼邪法。但为示同调伏耳。又肇曰。心者何也。染有以生。受者何也。苦乐是行至人冥真体寂虚空。其怀虽万法普照而心未尝有苦乐。是经而不为受物。我永寂。岂心受之可得。此无心伏于物而物无不伏。受者受著也。

  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此二明诣鹿野苑转法轮也。道成即化物故。次说法文二。此先明转法也。三转者示相转劝修转引证转也。谓初示四谛法相也。次劝修行此四谛也。复言我已获证令信受也。大千者佛一化境也。肇曰。法轮常净犹虚空也。虽复古今不同时移俗易圣。圣相传其道不改。

  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此二明功成。肇曰。初转法轮时俱轮等五人。八万诸天得道。此常清净之明证觉道。既成佛宝法轮。既转法宝五人出家得道。僧宝于是言其始也。五人者憍陈如摩诃男阿湿卑婆提婆敷也。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此三明得益。明断见修惑得涅槃益也。肇曰。九十六种道上者。亦能断结生无色界天。但其道不真要还坠三途。佛以四谛妙法济三乘。众生无有。既受还坠生死者。故曰。一受不退。永毕无为故常寂然也。又生老病死患之重者。济以法药故为医王之长也。此则法轮渊旷难测。法海流润无涯德无边也。

  毁誉不动如须弥此四叹平等文三。此初八风不动也。肇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法之风不动如来犹四风之吹须弥也。

  于善不善等以慈此二违顺不动。肇曰。截手不戚捧足不忻。善恶自彼慈覆不二。又顺法违法及不违顺心平等也。

  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三结释也。肇曰。在天为天宝。在人为人宝。宝于人天者岂天人之所能故物莫不敬承也。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睹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此下四行颂上献盖等三奉微盖等献盖也。于中现等合盖也。众睹等众叹也肇曰。微微小也。所奉至微所见至广。此是如来哀愍之所现。十力者是如来别称耳。

  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此下第四叹佛三密利物功德。此初身密也。法王慈惠众庶怀归净信有殊佛亦随应。肇曰。法身圆应犹一月升天影现百水。不与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此下六行叹口密四辩。此初二行法词二辩也。随类各解诸法名字不同。此法辩也。皆谓世尊同其言音此词辩也。佛得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无言之言不与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此两行叹义辩也。凡夫示以因果善恶之义。二乘示以无常寂灭等义。大乘示以不生不灭实相之义。肇曰。好施者闻施。好戒者闻戒。各异受异行。获其异利。或人天乐异。或二乘涅槃。或究竟菩提一雨所润三草不同。岂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此二行乐说辩也。肇曰。众生闻苦报则恐畏。闻妙果则欢喜。闻不净则厌离。闻法法相则断疑。不知一音何演而令欢畏异生。此岂二乘所能共也。

  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道师此下七行叹心密文三。初两行叹智德。此两行明断德。后三行明恩德也。智与理冥相如心寂不可以虑知。辩不可以名数定言。十力无畏等者。盖示物方便耳。智不可屈力也。不惧外难无畏也。二乘所无不共也。名数如别。

  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此下断叹德也。二乘自断。大圣兼度。此初自断结缚。结谓九结。爱恚慢无明疑此五钝使。见结身边邪三见也。取结戒取见也。此二结五利使也。悭结嫉结十缠中二缠也。缚者四缚贪欲缚嗔恚缚戒取缚见取缚。亦云。贪嗔痴三缚。又一念取相顿迷真理万惑从起皆名结缚。即一切烦恼皆名为结。皆名为缚也。

  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此明自度结。即能度诸世间离生死也。

  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此下三明无缘悲化即恩德也。此行知生去来于法无著。肇曰。众生行往来于六趣心驰骋。于是非悉知之也。又我染诸法故诸法缚我。我心无染则万缚斯解。

  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空寂行此行知世如幻而大悲不舍。肇曰。出入自在而不乖寂故常善入也。

  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此行明解诸法而不取著。肇曰。万法幽深谁识其族。唯佛无阂故独称达而圣心无寄犹空无依。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下明正宗。前序分既合盖骇心赞扬信发故。此当根启悟证果获益文三。初佛国半品法王命宗。二方便下九品大士助佛扬化。三菩萨行见阿閦二品宣扬事讫还归印定。如王宣正令大臣行事事讫朝尊之类也。初文二。初宝积请说。二如来酬答。初请文二。初明发心即堪闻法之根也。肇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

  愿闻得佛国土清净此请问文二。先问果。后问因。此初也。佛昔说小乘以丈六一身为真身。亦丘陵一国为真土。今将返小归大故。于诸方等经明佛身应物无量。悟丈六之非真。于此经合盖见诸佛国殊。亦了丘陵之非实。故因现盖有此问焉。又众生业异身殊处别。诸佛道一身土合同现盖。既国土有殊故愿闻其所以。肇曰。诸长者子久发无上心而未修净土。所以宝积俱诣如来现盖。皆启其萠也。既于盖中见诸佛净土殊好不同志在崇习。故愿闻佛所得殊好之事也。

  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此二问因。肇曰。土之所以净。岂校饰之所能净之。必由行故请说行。凡行必在学地故。菩萨此问乃是如来现盖之微旨宝积得诣之本意也。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此下二如来酬答文四。此初佛赞也。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此二明诫许也。谛听者闻惠也。善思者思惠也。念之者修惠也。

  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三受教也。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此四明如来答文四。初答二问。二身子疑问。三指按现净。四时众得益。答二问中佛先答果。有法喻合法中又三标释结也。此初标章总答不。经云。虽知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又云。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现佛土不同。明镜无像即以所照面为像。亦法身无处即以化众生处为国土。是以所化众生之类。是如来应物之国土。肇曰。夫至人空洞无像。应物故形。形无常体。况国土之有恒。以群生万端业行不同。殊化异被。至令报应不一。是以净者应之以宝王。秽者应之以石沙。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曰真土。然则土之净秽系于众生。故曰。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惑谓土之净秽系于众生者则是众生报应之土非如来土。此盖未喻报应之殊方耳。尝试言之。夫如来所修净土以无方为体。故令杂行众生同视异见。异见故净秽所以生。无方故真土所以形。若夫取其净秽众生之报也。本其无方佛土之真也。岂曰殊域异处凡圣两土然后辩其净秽哉。

  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此二明列释四句文四。此初明佛国宽狭不同所以。肇曰。此下释所以众生即佛土也。佛土者即众生之影响耳。夫形修影长形短影促。日月使之然乎。形自然耳。故随所化众生之多少而取佛土之宽狭也。是以佛土或以四天下。或以三千。或以恒沙为一国也。

  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此二明佛土净秽不同。肇曰。随所调伏众生之深浅而取佛土之好丑。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此三明闻法入惠之差别。如香积根熟而淳说大乘。娑婆根钝乃先三后一之类也。肇曰。众生自有见净好慕。而进修者亦有见秽恶厌。而进修者所好殊方而言之耳。所因虽异然其入佛惠一也。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此下四明起根不同。如香为佛事即于鼻起菩萨根。声为佛事即于耳起根之类也。起根谓信等诸善根即是发菩提心也。又云。或有忻净起根厌秽起根如前。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此三结释所以也。肇曰。法身无定何国之有美恶。斯外何净可取。取净国者皆为彼耳。故随其所应而取焉。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阂此二喻文二。此初喻菩萨因化众生故有净土。肇曰。净土必因众生。譬立室必因地。无地无众生室土无以成。

  若于虚空终不能成此喻二乘不化众生故无净土也。肇曰。二乘澄神虚无不因众生故无净土也。

  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此三合文可见。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此二答行因也。文二。前横约一十七行明行净不同致果各异。后竖约一十三位明行。既从粗阶妙国土亦渐微转净。此初也。理实万行遍是净因。文列十七行者略标宗旨耳。又此诸行皆上半明行因。菩萨成佛等皆举果释因。复次自行直心自招法身正报之果。化人行直心感善眷属得净土之果。又云。自行直心教人行直心。赞叹直心法随喜行直心者。备此名净土行也。准此直心余行亦尔。肇曰。土之净也必在众生。众生之净必因众行。上直举众生以释土净。今备举众行明其所以净也。夫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土净。此必然之数不可差也。直心等者此约三心明净土。肇曰。土无洼曲乃出于心直故曰直心。是菩萨净土。此即因说果。犹指金为食也。直心者谓心质直无谄。此心乃万行之本故建章有之。

  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此下举果释因。肇曰。化彼同已自土既成故令同行斯集。此明化缘相及故果报相连佛土之义显也。自下因果相对。或前后异名。或前略后广。或前因后果类同行耳。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肇曰。树心众德深固难拔深心也。又自心既深则所化亦深。道因既深则所感国土自然功德具足也。

  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法华云。若有众生从佛闻法殷勤精进求一切智。如来知见力无畏等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以此化物成佛之时国土无二乘之名。香积佛土即其事也。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此下约六度明净土行也。一切能舍者。肇曰。外舍国财身命贪恚悭嫉名一切能舍也。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肇曰。十善菩萨戒也。亦有无量戒略举十耳。戒其则无愿不故言满愿也。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肇曰。忍辱颜和故系以容相耳。岂直形报而已哉。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得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肇曰。得正定惠决定法相。三聚众生中名正定聚也。依仁王经。未发菩提心为邪定聚。十信为不定聚。十住已去为正定聚。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此慈悲喜舍也。肇曰。此四心周被无际故名无量也。此下杂就万行明也。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肇曰。以四事摄众生为四。摄也。一者惠施。财法随彼所须。二者爱心。和言随彼所适。三者利行。随彼所利方便利之。四者同事。遇恶同恶而济恶。遇善同善而进善。菩萨以此为解脱生死而摄众生不同。凡夫为恩爱名利王法等相摄缚也。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阂众生来生其国肇曰。方便巧惠也。积小德而获大功。功虽就而不为证。无为而无所不为。此方便无阂也。复此菩萨自行善巧不退善根。化他善巧能进物善。故云无碍方便也。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肇曰。念处四念处正勤四正勤也。神足四神足根五根也。力五力也。觉七觉意也。道八正道。菩萨以此正道化物故成佛时正修众生同生其国。外道邪修土所无也。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同向菩提不住余果。此大士回向也。复次施等善行招人天报。若能回向俱到菩提。此回向为大利也。复次事即世善理即菩提。若能即事悟理。此真回向也。故下文云。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此之谓欤。又回向菩提何德不具也。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八难者三涂北洲无想天世智邪辩佛前佛后生聋生盲也。有说愿生善处轮除初五难。发正愿轮除世智辩。聪值善人轮除佛前佛后。深种善根轮除生聋盲也。又诸经明。或闻佛名菩萨名相好名经名陀罗尼名常住二字等。皆除三恶八难见佛闻法也。且八难患之极能除利之。最行不至艰功济甚大。凡诸学去可不勉欤。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肇曰。犯禁恶名出于讥彼而不自守也。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知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肇曰。不中夭不杀报也。大富不盗报也。梵行不淫报也。诚谛不妄语也。软语不恶口。不离和诤不两舌也。饶益不绮语也。不嫉不恚正见。嫉恚邪见心患之尤者故别立三善也。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此下二明竖约诸行相资至极净土也。睿曰。上但广明众行因果相对。此明诸行自为始终阶粗至极。始于菩萨自行直心终国土众生一切都净也肇曰。夫心直则信固。然后能发迹造行。然始于万行者其唯直心乎。此章明行之。次渐微著相因。是以始于直心终于净土。譬犹殖栽丝发其茂百围。直心树其萠众行因而成故言随。复次有以位名配此经。句经文虽不明说理亦无违则直心配十住乃至功德净配法云可知。

  随其发行则得深心肇曰。既能发行则道情弥深。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肇曰。道情既深则无粗横也。

  随意调伏则如说行肇曰。心既调柔则闻斯能行也。

  随如说行则能回向肇曰。闻既能行则能回。其所行标心胜境。

  随其回向则有方便肇曰。既回向大乘则大方便之所生也。

  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肇曰。方便之所立期在成众生也。

  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肇曰。众生既净则无秽土也。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肇曰。既处净土则有净说。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肇曰。既有净说则有净智慧生。

  随智慧净则其心净肇曰。净智既生则净心转明也。

  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肇曰。积德不已者欲以净心。心既净则无德不净。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肇曰。结成净土义也。净土盖是心之影响耳。夫欲响顺必和其声。欲影端正正其形。此报应之大数也。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上佛答二问。既不悟解故。次第二记缘生论文二。初身子生疑。后梵王见异。初中又四。一生疑。二质问。三奉对。四解释。此初明声闻不知真土秽净。斯云应土秽净。随物谓佛实报丈六。六依报丘陵故示执果疑因。因若必净土不应秽。如其秽也。不应成佛故疑问焉。肇曰。土之净秽固非二乘之所能及也。如来将明佛土常净美恶生彼故。以威神发其疑念。以生言端故言承也。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此二举喻质问。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过非日月咎此三对以盲过也。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国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此下四明解释。肇曰。日月岂不明。不见自由瞽。佛土岂不净。罪秽故不睹。岂唯凡夫不睹。身子二乘智眼亦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此下二明螺髻见净文三。此初梵王同天见净。什曰。佛国清净阶差不同。或如四天乃至如六天。或如梵天乃至净居。或有过净居。唯补处菩萨生此国也。称适众心故现国不同。肇曰。佛土真净超绝三界。岂直如天宫世净而已哉。此盖齐其所见而为言耳。舍利弗在人而见土石。梵王居天而见若天宫。自余所见亦各不同。佛土殊应义存于此也。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此二身子执秽。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惠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此三释二见所以。先明身子。次辨梵王也。下文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身子不了净秽。随缘不依佛惠。忻净厌秽心有高下。非真见也。大士了此净秽应现名。依佛惠知生如幻故皆平等。既净秽常一名真见也。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花。此三明如来现净文四。此初指按现净文有现净况净众见也。前佛答二问身子生疑梵王启论众既不悟故。假现变使知净秽无定。返权悟实矣生曰。现此变者示无定相以遣封秽之情。使取为净之旨。肇曰。宝庄土净土之最故以为喻也。自见坐花可解。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此二劝观净也。生曰。且观且寄严净以明无秽。于实乃无事净土矣。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此三对佛昔在小乘法会不见净土。亦不闻说。今届兹会方见严净。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此下四释。今昔净秽所以也。文三。此初法说也。肇曰。自佛而言故常净。若此外应下劣故不净同彼也。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此二喻也。肇曰。饭在器色一在乎。不同饭。岂有异。异自天耳。佛土不同。方此可知。故下文云。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三合文可见。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此大段第四时众得益□。大小二乘各有深浅二益也。此深悟无生也。大品即色明空。悟空色不二亦证无生法忍。法花寿量即伽耶短寿明长寿。悟法身非长非短亦悟无生忍。此经即识明净□□等。悟净秽不二亦得无生忍。以此而观众经殊唱会归同致。肇曰。佛国之兴其正为□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也。

  八万四千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浅者发心也。

  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此二小乘益既不悟净秽。应缘故执实有为见无常也。肇曰。国土秽而可净。净而复秽。因悟无常故得法眼。法眼名须陀洹道也。始见道迹故得法眼。名尘垢八十八结也。

  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肇曰。无著之道于法无受无染漏尽九十八结漏既尽故意得解脱成罗汉也。

  方便品第二

  此下第二净名助佛阐扬净土之化。九品经文大。分为二。初三品室外诃弹。后六品室内摄受。又先析仕庶。次诃声闻。后诃菩萨。三品浅深之次也。此以叹净□益物。方便□□品也。

  尔时毗那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肇曰。此经之□起于净名。其微言幽唱亦备之。后文出经者欲远存其人以弘其道教。故此一品全序其德也。品文二。先叹德。次益物。初中叹本迹二身。法身十德本也。应身三业迹也。天台云。西方贵人称为长者皆具十德。今净名法身长者。十德亦然。十德如科文。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殖善本第一姓贵者。殖佛闻法从法化生也。肇曰。树德先圣故善本深殖也。

  得无生忍二证位高也。三贤业生。七地愿生。八地已去法身无生名无生忍。此法身大士名龙象也。辩才无阂。游戏神通逮诸总持此三业德藏名大富也。辩才口业。神通身业。总持心业。旷劫积修三轮德满功济。庶物莫大于兹。

  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四威势。肇曰。菩萨四无畏也。四魔劳我为怨也。

  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五二智深也。实智深入智度圆满。权智方便弘誓成就。此自行二智也。了众生心同归本觉见真也。分别利钝随根教化照俗也。此二化他二智也。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六年耆百千僧祇积修妙智。八地法身决定真伪。此年耆也。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七行无失。肇曰。身口意有所作智慧恒在前。故所作无失也。

  住佛威仪心大如海八礼仪备也。肇曰。举动进止不失。圣仪海有五德。一澄净不受死尸。二多出妙宝。三大龙降雨渧如车轴受而不溢四风日不能竭。五渊深难测。大士心净不受毁。戒之尸出惠。明之宝佛大法雨受而不溢。邪魔风日不能亏损。其智渊深莫能测者。故曰心大如海。

  诸佛咨嗟九上人嗟叹。一念净信为佛称扬。况法身哉。

  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此十下人归敬弟子声闻也。释帝释也。梵梵王也。世护世四王也。主诸国主也。伏其首则群下从之。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此下第二叹迹化之德文三。初标益物处。次列三业益物。后结叹。初标可见。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惠摄诸无智此第二列三业方便。初六度摄物心密方便。次白衣下十八事身密方便。后长者中尊下十一事口密方便。品目之作其在兹焉。初资财等六度者。肇曰。至人不现行六度。现行六度者为摄六蔽耳。此中非悭非施等法身本。布施奉戒等化物迹。非本不可以证真。非迹不可以化物。此初六度方便也。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此下身密方便。虽现白衣之仪而不乖法身之本。法身寂灭即佛所持大沙门律行也肇曰。秦言义训勤行。勤行趣涅槃也。亦曰。休息。息生死往来也。

  虽处居家不著三界三界生死之家知如幻故不著。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肇曰。梵行清净无欲行也。又曰。患欲淤泥故。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肇曰。在众若野。又曰。觉爱别离故。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肇曰。外服俗饰而内修相好也。

  虽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肇曰。外食世膳而内甘禅悦。

  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传云。博弈围棋也。空弃光阴无裨来业。肇曰。因戏止戏。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肇曰。同于异者欲令异同于我耳。岂正信之可毁。受谓受学道法也。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肇曰。世典虽尽明所乐在真法。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肇曰。含齿无不敬。净养无不供。故曰。为致养之最也。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肇曰。外国诸部曲皆立三老。有德者为执法人。以决卿讼摄长幼也。净名现执俗法因通道法也。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贪生图业有身皆患。世利称心弥增流浪。大士诫之不以喜悦。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肇曰。四衢要路人所交集。随彼所须而为益焉。

  入治政法救护一切肇曰。治政法律官也。导以正法。使民无偏枉。救护一切也。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外道二乘执见异论。大士摄伏导以大乘令其解脱。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肇曰。学堂童蒙书学堂也。诱开如太子入学现梵书比也。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肇曰。外国淫人别立聚落。凡预士流目不暂顾。大士同其欲然后示其过。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肇曰。酒致失志开放逸门也。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此下三明口密益物。肇曰。凡人易以威顺。难以理从。大士每处其尊以弘风靡之化。长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居不求出。世胜法永处轮回。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肇曰。积财一亿入居士里宝货弥殖。贪著自缠岂思出离。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肇曰。刹利王者种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转食自然粳米。后人情渐伪各有封殖。遂立有德处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其尊贵自在多强暴怒恣意伤害自取沦回故教以和忍。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肇曰。秦言外意。以道学为业。或在家或出家。苦行多恃已道术。我慢自蔽没生死流。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肇曰。正法治正法也。教以正法。治国以道。□佐时亦令知身如泡。不保荣禄。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为臣须忠为子应孝。肇曰。所承处重。宜以忠孝为先也。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什曰。外国法取历世忠良耆长。有德为内官化正宫女。嗜色之业报以女身。若不正修岂能出离。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肇曰。福力微浅故生庶民衣食尚乏。安能进道。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惠肇曰。梵天多有禅福不求出世胜惠。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无常者涤欲爱之神汤。凡未离欲界者岂不铭心哉。什曰。梵垢薄而著浅故为说胜惠释。爱重而著深故现无常也。

  若在护世中尊护诸众生护世四天王也。东方持国主。主二部揵闼婆毗舍阇。南方增长主。主二部鸠槃荼薜荔多。西方杂语主。主二部龙及富单那。北方多闻主。主二部夜叉罗刹。护诸世间也。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此第三结叹也。肇曰。法身圆应其迹无端故称无量。上略言之耳。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此下第二现疾益物文四。一明方便现疾。二诸人参问。三因为说法。四闻法得益。此初也。肇曰。虽复变现殊方妙迹不一。然此经之起本于现疾故作者别序其事也。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此下第二著。有众生因集参问也。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此三明因疾说法文二。初劝厌凡身。二劝求佛身。前文复二。前明缘理正观。后辨缘事对治观。此总标也。肇曰。同我者易信。异我者虽顺故因其身疾明有身之患。什曰。欲明履道之身未免斯患。况于无德而可保耶。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此下次正说无常苦空无我四观文也。此初无常观。夫无常者悟身有为体性灭。此理无常也。阿阶道果若四时代谢形变色衰。此是事转非真悟也。肇曰。身之危脆强力不能保。孰能信其永固者。此无常义也。

  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此二苦观。法身常乐无漏因生则知漏因。生身性本自苦见此苦理道果从生。若待鞭挞伤害方见苦者非苦理也。病恼相仍明智不怙怙恃怙也。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此下十喻明空观。身者因是妄惑果是伪报。观察此理名悟空也。复次四大虚伪不真故空亦非毁灭。代谢之空哉。肇曰。撮摩聚沫之无实。以喻观身之虚伪。此下至电喻明空义也。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肇曰。不久似明无常义。然水上泡以虚空中不实。故不久立犹空义也。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肇曰。渴见阳焰惑以为水。爱见四大迷以为身。

  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芭蕉之草唯叶无干。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肇曰。见幻为人。四大为身。皆颠倒也。

  是身如梦为虚妄见妄心所计虚诳如梦。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肇曰。身之起乎。业因犹影响之生形声。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肇曰。变灭不住似释无常。然皆取其虚伪不真。故速灭不住犹释空义也。

  是身无主为如地此下六界观无我也。肇曰。夫万事万形皆四大成。在外则为土石山河在。内则为四支百体聚。而为生散而为死。生则为内。死则为外。内外虽殊然其大不异故。以内外四大类明无我也外地古故。今相传强者先宅故无主也。身亦示众缘所成。缘合则起缘。散则离。何有真宰常主之者。主寿人即是一我。义立四名耳。地性能持妄计为主。

  是身无我为如火火性炎上妄计为我。肇曰。纵任自由谓之我。而外火起灭由薪火不自在。不自在火无我也。外火既无我。内火类可知。

  是身无寿为如风风息通命妄计为寿。肇曰。常存不变谓之寿。而外风积气飘鼓动止无常动止。无常风无寿也。外风既无寿。内风类可知。

  是身无人为如水水性随物妄计为人。肇曰。贵于万物而始终不改。谓之人。而外水善利。万形方圆随物洼隆异。遍而体无定。若体无定则水无人也。外水既无人。内水类可知。

  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此身骨肉等地大。血髓等水大。暖气等火大。喘息等风大。不了四大妄计为身。假会为家。非实身也。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此五空界观身之呻吟犹橐籥哉。声动因空空无我所。既无我所。何以外空耶。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此六识界观也。草木随气变化万形。识身随业受报非一。既缘变无常。知何异草木。又草木随气荣枯。识亦随缘生灭。生灭无定知何异草木。肇曰。身虽能触而无知。内识能知而无触。自性而求二俱无知。既曰无知何异瓦砾。

  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此破作者也。身随业风巧拙异动无作者也。肇曰。举动事为风力使。然谁作之者。

  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此下明缘事对治观破思惟惑也。肇曰。三十六物充满其体。此不净想也。

  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肇曰。虽复澡以香汤衣。以上服苟曰。非真。岂得久立此虚伪想也。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肇曰。一大增损百一病生。此灾患想也。

  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丘井者故破村落。丘墟故井也。谓人物宫室移就新居。井不可改日见崩坏。人老亦然。盛力少色皆悉迁移衰老形骸留。此散坏此老坏想也。肇曰。神之处身为老死所逼。犹危人之在丘井为龙蛇所逼也。缘在他经。

  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死苦肇曰。寿夭虽无定不得不受死。此必死想也。

  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此总明不可乐想也。肇曰。四大喻四蛇五阴喻五贼。六情喻空聚。皆有成喻在地经。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三法假合成身。犹若空聚无可寄也。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此下第二劝求佛身文四。第一举劝。第二征劝。第三释劝。第四结劝。此初举厌劝忻。肇曰。吾等同有斯患。可厌久矣。宜共乐求佛身也。

  所以者何此二征劝意。肇曰。近见者谓佛身直是形之妙者未免生死寒暑之患。曷为而求将辨法身妙极之体。

  佛身者即法身也此三释劝文三。初辨果体。二明修因。此初也。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超三界之表绝有心之境。阴入所不摄称谓所不及。寒暑不能为其患。生死无以化其体。故其为物也。微妙无像不可为有。备应万形不可为无。弥纶八极不可为小。细入无间不可为大。故能出生入死通洞乎。无穷之化变现殊方应无端之求。此二乘之所不议。补处之所未觌。况凡夫无因敢措思于其间哉聊依经诚言粗标其玄极耳。然则法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岂复近舍丈六而远求法身乎。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此二明修因。肇曰。夫妙极之身必生乎。妙极之因功德智慧大士二业也。此二盖是万行之初门。泥洹之关要故唱言有之。

  从戒定惠解脱解脱知见生肇曰。五分法身也。

  从慈悲喜舍生四等也。

  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肇曰。禅四禅。定四空定。解脱八解脱。三昧三三昧。此皆禅度之别行。

  从方便生从六通生肇曰。自非六通方便生其无方之化。无以成无极之体。

  从三明生肇曰。天眼宿命智漏尽通为三明。

  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三十七品如下。什曰。始观时系心处名。止静极则明。明则惠。惠名观。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名数如常。自非克圆胜德何能证兹法身。

  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肇曰。必断之志必集之情。此二心行之纲目也。

  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肇曰。真实善根所以生。不放逸功业所以成。此二心行之要也。

  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此总结也。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四结劝起悲愿也。肇曰。发无上心岂唯自除病亦济群生病。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四结益也。

  弟子品第三

  此二明弟子因命问疾。寄宣呵辞挫小进大。故目品焉。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品文二。初自念疾。后佛命问疾。此初先自念也。生曰。自念寝疾者自伤念疾也。夫有身则有疾。此自世之常耳。达者体之何所伤哉。然毗耶离诸长者子皆观佛听法。维摩诘事应是同而碍疾不预。理在致伤。故托以崇法招佛问疾也。

  世尊大慈宁不垂愍此念问。肇曰。世尊大慈必见垂问因。以弘道所济良多。此现疾之本意也。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此二命问疾人。先别命十人。此初章也。文二。初命。后辞。此初命也。肇曰。至人悬心默通不先形言冥机潜应。故先敕也。如其知诸人不堪而犹命者将显净名无穷之德以生众会悕仰之情耳。舍利此名。身其母名也。弗秦言子天竺多。以母名名子。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此二辞也。文四。一奉辞不堪。二略出所以。三广引弹事。四结辞不堪。此即初也。生曰。有以致辞非拒命也。托不拒命之辞以取权维摩诘义。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此二所以下征释不堪所由也。宴安也。禅定安心故云宴坐。声闻入定不过八地定及灭尽定。皆是厌下粗动忻于上定故。示隐身于林息乱于定。此非真宴寂。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此三时维摩诘下引所弹事文三。总别结也。此初总呵。不必此坐为真坐也。夫心体离念性本寂灭体。此安住名真宴坐。岂同二乘厌乱忻定而为宴寂哉。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此二。夫宴坐下别诃文六。此初诃形神不寂失。夫三界性空未尝不寂。身心如幻何时不定。岂有厌忻哉。肇曰。今舍利弗犹有世报生身及世报意根。故以人间为烦扰而宴坐林下。未能形神无迹故致斯呵。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二呵寂用相乖失。小乘灭受想心名为灭定。故灭而无用也。菩萨体心性常寂灭名灭尽定故寂而常用。肇曰。小乘人入灭尽定则形犹枯木。无运用之能。大士入实相定心智寂灭而形充八极。顺机而作应会无方。举动进止不舍威仪。其为宴也。亦以极矣。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三诃真俗异缘失。仁王云。双照二谛平等。道照真故道法照俗。故凡事肇曰。小乘障隔生死故。不能和光大士美恶齐旨。道俗一观故。终日凡夫。终日道法也。净名之有居家即其事也。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四诃心住内外失。心生则内外相生。心寂则内外相灭。此无住为住也。肇曰。身为幻宅曷为住内。万物斯虚曷为在外。小乘防念故系心于内。凡夫多求故驰想于外。大士齐观故内外无寄也。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五呵乖中起行失。肇曰。诸见六十二诸妄见也。夫以见为见者。要动舍诸见以修道品。大士观诸见真性。即是道品故不近舍妄见而远修道品也。如小乘观身不净破净倒名见动。大士观身性空非垢非净名为不动。念处既尔。余品例然。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六诃染净未融失。肇曰。七使九结恼乱群生名为烦恼。烦恼真性即是涅槃。惠力强者观烦恼即是入涅槃。不待断而后入也。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此三结也。肇曰。此平等法坐佛所印可。岂若仁者有待之坐乎。

  时我世尊闻是语已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此四结不堪也。肇曰。理出意外莫知所对。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二。此初命也。目连此云采菽性也。辅相之族。字拘律陀。此树名也。祷树求之因以名也。肇曰。弟子中神通第一。生曰。夫人才有长短所能不同。舍利弗自可不能。余何必然。故不抑之而不告也。复得因以广维摩诘之美。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二辞也。文四如前。此初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此二不堪之由。此说小乘无常等法也。肇曰。当是说有为善法施戒之流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此三辨所弹事。文三。初呵伪。次示真。后呵益。此初总呵不当。此顺方言。应云仁者所说不当。法唯一实余二非真故云不当。

  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此示是真也。文二。初理本无说。二示说方轨前中。又三标释结也。此初标也。肇曰。法谓一相真实法也。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二释法。此初约无我明实相义。肇曰。自此下辨真法义也。夫存众生则垢真法。若悟法无众生则其垢自离。又解。此明法性本无众生。不同二乘断众生相也。下三句类然。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生曰。我者自在言主耳。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肇曰。生死命之始终耳。始终既离则寿命斯无诸言。离者皆空之别名也。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肇曰。天生万物以人为贵。始终不改。谓之人故外道以人名神。谓始终不变。若法前后际断则新新不同。新新不同则无不变之者。无不变之者则无复人矣。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此下约法空辨实相义也。法性常寂无生灭相也。不同小乘妄执。有为有生无灭相。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肇曰。缘心缘也。相心之影响耳。夫有缘故有相。无缘故无相。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名生于相。相空则名亡。肇曰。名生于言。言断谁名。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执名相说从觉观生。假名相说觉观自离。肇曰。觉观粗心言语之本。真法无相故觉观自离。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肇曰。万法万形万形万相。解曰。此明一法万形无定形故无形。亦一体多相无定相故无相。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肇曰。真境无言。凡有言论。皆是虚戏。妙绝言境毕竟空也。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肇曰。上真明无我。此明无我所。自我之外一切诸法皆名我所。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妄法有相故识有分别。真法无相故智无分别。肇曰。分别生于识。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此下约绝待辨实相义。肇曰。诸法相待生犹长短比而形。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妄法有生故属因缘。真法无生故不属因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若观法不在缘则法不属因也。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随事则相殊。悟理则同性。肇曰。诸法殊相谁能遍入。遍入诸法者其唯法性乎。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肇曰。法自无。法谁随如者。以无所随故名随如也。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肇曰。有边故有动。无边何所动。无边之边谓之实际。此真法之所住也。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肇曰。情依六尘故有奔逸之动。法本无依故无动摇。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肇曰。法若常住则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到过去。法一迳三世则有去来也。以法不常住故法无去来也。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肇曰。同三空。又解。实相性离故不违三脱性。无分别故离好丑增损生灭等也。即体自真故无别归趣。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肇曰。超出常境非六情之所及。法性平等故无高下。

  法常住不动肇曰。真法常定贤圣不能移。

  法离一切观行肇曰。法本无相非观行之所见。见之者其唯无观乎。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此三结也。肇曰。心观不能及。岂况于言乎。

  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此下第二示说方轨。文二。初安住无说。次为物故说。初文有法喻结。能说如幻故无说无示。听者如幻故无闻无得。肇曰。无说岂曰不言。谓能无其所说。无闻岂曰不听。谓能无其所闻。故终日闻而未尝闻也。示谓说法示人得谓闻法所得。

  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喻也。

  当建是意而为说法结也。

  当了众生根有利钝此第二为物故说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文三。此初了根利钝随病而化。

  善于知见无所挂碍二了法无相而随物说相也。肇曰。说有不辨空者。由其于诸法无阂知见未悉善也。无阂知见即实相智也。

  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三结说益也。肇曰。夫大悲所以建。大乘所以驾。佛恩所以报三宝所以隆。皆由明了人根善开实相。而目连备阙斯事故以诲之。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闻呵得益。

  我无此辨是故不任诣彼问疾第四结成不堪。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二同上。此初命也。迦叶此云龟。亦曰钦光。皆取其明义。肇曰。迦叶弟子中头陀苦行第一。出婆罗门种姓迦叶也。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此下二奉辞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食二略明所以也。诣贫二意。一少欲故。二大悲故。亦以迦叶于弟子中此二最胜故呵也。生曰。大迦叶少欲行头陀中第一也。得灭尽三昧亦最胜。凡得灭尽定者能为人作现世福田也。其以自业能使人得现法报。而贫有交切之苦。故以大悲心欲拔之也。乞食是其头陀之业。又至贫里有会少欲之迹。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此下第三广引弹事文三。初呵悲劣。二明头陀不真。三捐伏。此初也。迦叶因苦生悲故不普。菩萨了生如幻苦乐一如等起大悲。而无缘念故能普也。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此二约乞食示真头陀。明小乘头陀不真。头陀此云抖薮。小乘抖薮其心不著房舍卧具汤药四事名为头陀。大乘头陀抖薮其心一切不著。不著生死。不住涅槃。生灭垢净等广如善住意。大子经明于中文五。一欲乞止贪法。二入聚离染法。三示正法食。四结成法食。五斥二乘也。此初四段检乞食心。若为修定惠资长法身名真头陀。若为爱养世报而乞食者非抖薮也。住平等者为求平等法身。而乞食者应观无相。贫富一如。次第行乞不应取贫富相坏。真抖薮也。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法身不食。肇曰。不食即涅槃法。涅槃无生死寒暑饥渴之患。其道平等。岂容分别。应以此平等心而行乞食。使因果不殊也。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坏五阴名法身。肇曰。五阴抟食俱和合相耳。坏五阴名为涅槃。应以此心而取抟食也。若然则终日抟食终日涅槃也。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法身不受生死也。肇曰。不受亦涅槃法也。夫为涅槃而行乞者应以无受心而受彼食。若然则终日受而未尝受。是乃受也。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此二入聚离染法。既为法身不受。毒身而乞食者。聚落六尘尘能伤正观。入聚乞食何以获全。故示聚落无相真空抖薮。文三。初观外聚。次观内根。三结真头陀。此初也。肇曰。空聚亦涅槃相也。凡入聚落宜存此想。若然则终日聚落终日空聚也所见色与盲等此二观内根头陀也。见色如盲者。肇曰。二乘恶厌生死怖畏六尘。故诫以等观也。盲谓不见美恶之异非。谓闭目也。

  所闻声与响等声如幻也。肇曰。未有因谷响而致喜怒者也。

  所嗅香与风等香如幻也。肇曰。香臭因风。风无香嗅也。

  所食味不分别味如幻也。什曰。法无定性由分别取相。谓之为味。若不分别时则非味也。虽食当如本相也。

  受诸触如智证触如幻也。肇曰。得尽智无生智。自证成道。举身柔软快乐而不生著。身受诸触宜若此也。

  知诸法如幻相法无定想随心而变。故云如幻也。

  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三结真头陀。若能知此六尘无自无他。不然不灭。名真头陀也。肇曰。诸法如幻。从因缘生。岂自他之可得也。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此下三示正法食。既得食已应思禅悦法喜食也。又二。初示法食。后令施食。此初也。小乘舍八邪入八解脱为禅悦。大乘不舍而入也肇曰。八邪八解本性常一。善观八邪即入八解。曷为舍邪。更求解乎。若能如是者名入解也。

  以邪相入正法此法喜食也。小乘舍邪相入无相。大乘相无相不二。肇曰。若本性常一者则邪正相入不乖其相也。

  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此明悲施。肇曰。因诲以无碍施法也。若能等邪正。又能以一食等心施一切。然后自食。若得法身则能实充足一切。如后一钵饭也。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四明法食已得法身益文二。此先明受施益。肇曰。有烦恼食凡夫也。离烦恼食二乘也。若能如上平等而食者则是法身之食。非有烦恼而食。非离烦恼而食也。又定乱一如。世出等平等法喜同资法身也。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二能施益。肇曰。若能等心受食则有等教。既有等教则施主同获平等。不计福之大小已之损益也。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此五结斥也。肇曰。平等法食自利利人。故正入佛道不依声闻。又名真应供。故不空施福也。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此三捐伏。始知菩萨头陀行胜也。

  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辨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肇曰。时谓在家大士智辨尚尔。其谁不发无上心也。

  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肇曰。始知二乘之劣。不复以劝人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四结不堪也。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肇曰。秦言善吉。弟子中解空第一。文二。此初命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二辞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二略释所以。生曰。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人中第一也。维摩诘机辩难当。鲜有敢窥其门者。而须菩提既有此定。又独能诣之迹入恃定矣。便有恃定之迹而致诘者岂不有为然乎。又若善吉诣贫贫无物施心则有诤。今既诣富为施不难。故顺无诤行也。

  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此三广引弹事文五。一取钵。二呵诘。三置钵。四安慰。五闻益。此初也。生曰。维摩诘迹在居士有吝惜之嫌。若未与食便诘之者。物或谓之然矣。故先取钵盛满饭也。而不授之者。恐须菩提得钵便去。不尽言论势也。

  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此下二明诃诘。善吉入四禅定不忤物心名为无诤。大士入实相定万法平等名为无诤。又善吉舍有观空名为解空。大士有空平等名为解空住。此平等名真福田。乃可取食。文中有四。一法食等。二染净等。三邪正等。四损益等。此初也。小乘内心见生死涅槃苦乐不等。故外行乞食见于贫富亦不等也。大士内住实相苦乐平等故外化无缘大悲亦平等也。肇曰。万法同相准一可知。善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以此行乞乃可取食耳。曷为舍贫从富自生异相乎。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此下二明染净等文三。初约无生四谛问。二就人凡圣问。三结成可食。初文四句。此初了惑无生为集谛。肇曰。断淫怒痴声闻淫怒痴俱凡夫。大士观淫怒痴。即是涅槃故不断不俱。若能如是者乃可取食也。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二悟阴无相为苦谛也。肇曰。万物齐旨。是非同观一相也。然则身即一相。岂待坏身灭体然后谓之一相乎。身五阴身也。

  不灭痴爱起于明脱三漏即无漏为是谛也。肇曰。声闻以痴曀智故灭痴而明。师爱系心故爱解而脱。大士观痴爱真相。即是明脱故不灭痴爱而起明脱。

  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四缚本不生。今则无灭为灭谛也。肇曰。五逆真相即是解脱。岂有缚脱之异耶。五逆罪之尤者解脱道之胜者。若能即五逆相而得解脱者。乃可取人之食。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此下二就人凡圣问也。凡夫不见四谛初果见谛。大士无见无不见。见第一义谛也。二乘有证有得故得果。大士无所得故非得果也。此则凡圣一如岂有分别哉。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此三结真福田可食也。肇曰。不舍恶法而从善则一切诸法于何不成。诸法虽成而离其相。以离其相美恶斯成矣。若能备如上说乃可取食也。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此下三明邪正等文三。初总明背正。次别明同邪。后结令取食。此初也。肇曰。犹诲以平等也。夫愿能齐。是非一好丑者。虽复上同如来不以为尊。下等六师不以为卑。何则天地一指万物一观。邪正虽殊其性不二。岂有如来独尊而六师独卑。若同彼六师不见佛不闻法。因其出家随其所堕而不以为异者。乃可取食也。盖穷理尽性极无方之说也。善恶反论而不为其常。邪正同辩而不衰其真。斯可谓乎平等正化莫二三道乎。天台意云。已前证真故可食。此敬田也。此下为同恶故食即悲田也。

  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此二明同六师。肇曰。姓迦叶字富兰那。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末伽梨拘赊梨子肇曰。末伽梨字也。拘赊梨其母名也。其人起邪见。谓众生苦乐不因行得自然尔耳。

  那阇夜毗罗胝子肇曰。那阇夜字也。毗罗胝其母名也。其人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转缕。丸于高山缕尽。自心何假求也。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肇曰。阿耆多字也。翅舍钦婆罗粗弊衣名也。其人著弊衣。自拔发五热炙身以苦行为道。谓今身并受苦。后身常乐也。

  迦罗鸠驮迦旃延肇曰。姓迦旃延。字迦罗鸠驮。其人谓。诸法亦有相亦无相也。

  尼揵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肇曰。尼揵陀其出家总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门。若提母名也。其人谓。罪福苦乐本有定因要当必受。非行道所能断也。此六师佛未出世时皆道王天竺也。

  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此三结取食也。肇曰。若能同彼六师不坏异想者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此下四明损益等也。文三。初明损益等。次明福非益性。后明罪非损性。此初也。肇曰。彼岸实相岸也。惑者以邪见为邪。彼岸为正。故舍此邪见适彼彼岸耳。邪见彼岸本性不殊。曷为舍邪而适彼岸乎。是以入诸邪见不到彼岸者。乃可取食也。自六师已下至乎不得灭度类生逆谈以成大顺。庶通心君子有以标其玄旨而遗其所以是也。

  住于八难不得无难肇曰。夫见难为难。必舍难而求无难也。若能不以难为难故能住于难不以无难为无难故不得于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肇曰。夫能悟恼非恼虽恼而净。若以净为净虽净而恼。是以同恼而离净者。乃所以常净也。

  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此下明福非益性。法性妙禅定乱一旨。善吉群生不容有二如不二也。则罪福无主。谁福非福孰堕不堕。故经云。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肇曰。善吉之与群生性常自一。曷为善吉独得而群生不得乎。此明本不偏也。

  其汝施者不名福田肇曰。我受彼施令彼获大福。故名福田耳。由大观之彼我不异。谁为种者。谁为田者。

  供养汝者堕三恶道肇曰。五逆之损供养之益大观正齐。未觉其异。若五逆而可堕供养亦可堕也。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此下三明罪非损性。魔王者诱人入生死也。法王者化人住涅槃也。若生死涅槃性平等者。魔佛二化同一手也。既曰。为同等无异也。肇曰。既为其侣安得有异又曰夫以无异欲能成其异也。

  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肇曰。怨亲之心毁誉之意。美恶一致。孰云其异。苟曰不异亦何为同。

  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夫见圣谛者入圣众数。断烦恼者得至灭度。实相无见无不见故不入众数。寂灭无得。无不得故不得灭度。若能如是住真平等。此真应供。乃可取食。肇曰。夫舍恶从善人之常情耳。然是非经心。犹未免于累。是以等观者以存善为患故舍善以求宗。以舍恶为累故。即恶而返本然则即恶有忘累之功。舍善有无染之勋。故知。同善未为得。同恶未为失。净名言意似在此也。

  时我。世尊。闻此芒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此第三置钵也。天台云。进非其敬退非其悲故置之也。肇曰。净名言。逆而理顺。善吉似未思其言故不识是何说。便置钵而出也。

  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此下四净名安慰文三。初慰问。次答。后释。此初也。肇曰。净名欲令善吉弘平等之道。无心以听美恶斯顺。而善吉本不思其言。迷其所说故复引喻以明也。

  我言不也此二答也。

  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此三释也。文三。初标。次释。后重释也。肇曰。君于弟子中解空第一。既知化之无。心亦知法之如化。以此而听曷为而惧也。

  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此二释也。肇曰。是相即幻化相也。言说如化。听亦如化。以化听化。岂客如惧。

  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肇曰。夫文字之作生于惑。取法无可取则文相自离虚妄假名。智者不著。

  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三重释也。肇曰。解脱谓无为。真解脱也。夫名生于不足。足则无名。故无有文字。是真解脱也。则诸法者。肇曰。名生于法。法生于名。名既解脱。故诸法同解也。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此五得益也。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四结不堪也。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二此初命也。肇曰。富楼那字也。秦言满愿弥多罗尼其母名。秦言知识通名为字。弟子中辩才第一。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此二辞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二略释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三广引弹事前诃目连说不称理。此诃满愿不识根性文七。一说法失机。二结过诃责。三令识宿命。四大志开发。五更为说法。六得不退转。七尊者敬损。初文四别。此初劝观心。本性净不应。以小乘秽法污其本也。肇曰。大乘自法身已上得无碍真心。心智寂然未尝不定。以心常定故能万事普照不假推求。然后知也。小乘心有限碍。又不能常定。凡所观察在定则见。出定不见。且声闻定力深者见众生根极八万劫耳。定力浅者身数而已。大士所见及无穷。此新学比丘根在大乘应闻大道而为说小乘法故。论其入定也。又曰秽食充饥小乘法也盛无上宝大乘器也。

  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二劝观心念念虽生灭而性无生灭。此真宝也。说生灭者伪宝也。肇曰。当识其心念之根本无令真伪不辨也。

  汝不能知众生根原。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三大乘信根称本无疮示。小乘法名为伤也。肇曰。彼大乘之体自无疮疣。无以小乘之刺损疮之也。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四总举喻也。肇曰。大物当置大处。曷为回龙象于兔径。注大海于牛迹乎。日光者。肇曰。明昧之殊其喻若此而欲等之者何耶。有说大道法性喻法身也。大海广纳喻般若也。日光破闇喻解脱也。

  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道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此二富楼那下结过诃责也。肇曰。未得无生忍心皆有退忘。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三令识宿命。肇曰。净名将开其本意故。以定力令诸比丘暂识宿命。自知曾于五百佛所殖众得本。曾已回此功德向无上道。此其本意。

  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此四大志开发感恩致敬也。

  时维摩诘因为说法此五更为说法定力暂加事不可久欲令自悟。要因说法。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此六闻法悟理于无上道获不退也。

  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此七自念敬伏也。

  是故不任诣彼问疾此四结也。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肇曰。迦旃延南天竺婆罗门姓也。以本姓为名。弟子中解义第一。有说迦旃延。此云文饰也。又云剃发种也。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门疾二辞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二略释文二。此初佛先略说。肇曰。如来常略说。有为法无常苦空无我。无为法寂灭不动。此二言总一切法尽故言略也。生曰。为悟所津若出由户也。

  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二迦旃延广演。义者义。理小乘以无常等五为理。大乘以一实相为理。由悟此理证道。非余故云要也。肇曰。如来言说未常有心。故其所说法未尝有相。迦旃延不喻玄旨故于入室之后皆以相说也。何则如来去常故说无常。非谓是无常。去乐故言苦。非谓是苦。去实故言空。非谓是空。去我故言无我。非谓是无我。去相故言寂灭。非谓是寂灭。此五者可谓无言之教无相之谈。而迦旃延造极不同听随心异闻无常。则取其流动至闻寂灭。亦取其灭相。此言同旨异。迦旃延所以惑也。生曰。存旨而不在辞故曰演其义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此三广引弹事。又三。初总呵。次示真。后得益。此初也。是法生灭小乘义也。悟生灭本不生灭实相义也。肇曰。心者何也。惑相所生行者何也。造用之名夫有形必有影。有相必有心。无形故无无影。无相故无心。然则心随事转。行因用起。见法生灭故心有生灭。悟法无生则心无生灭。迦旃延闻无常义。谓法有生灭之相。法有生灭之相故影响其心。同于生灭也。夫实相幽深妙绝常境非有心之所知。非辨者之能言。如何以生灭心行而欲说乎。

  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此二示真实相义也。此下五义破执。名殊而实相之理一也。肇曰。小乘观法生灭为无常义。大乘以不生不灭为无常义。无常名同而幽致超绝。生曰。夫言无常者据事灭验之也。终苟有灭始无然乎。始若果然则生非定矣。生不定生灭熟定哉。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肇曰。有漏五阴受染生死名受阴也。小乘取受阴起则众苦生为苦义。大乘通达受阴内外常空本自无起。谁生苦者。此真苦义。大经云。凡夫有苦无谛。二乘有苦有谛。菩萨解苦无苦。而有真谛。余义例此可见。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义也。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肇曰。小乘以封我为累。故尊于无我。无我既尊则于我为二。大乘是非齐旨二者不殊为无我义也。又曰。诸义例此亦同不二为实相也。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肇曰。小乘以三界炽然灭之以求无为。夫炽然既形灭名以生。大乘观法本自不然。今何所灭。不然不灭乃真寂灭也。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此三得益也。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四结也。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肇曰。阿那律秦言如意。刹利种也。弟子中天眼第一。又云无灭。一灯照佛九十劫来善根不灭。今得天眼第一。又常受如意报故生刹利种。乃至得道。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二辞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二略释。文二。此初梵王问也。阿那律修证天眼。梵王业报天眼。欲比其优劣故致问也。

  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二阿那律答也。肇曰。时手执此果故即以为喻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此下三广引。文五。一难伪。二受屈。三问真。四申述。五发心。初文二。先双定。后双难。此初定也。吴本云。为受相耶。无受相耶。此难意云。天眼所见为取相耶。为不取相耶。小乘依俗禅得天眼故取相见。大乘依实相定得天眼。故见而不相也。肇曰。三界报身六情诸根从结业起名为有作相也。法身出三界六情诸根不由结业生名为无作相。夫以有作故有所不作。以法身无作故无所不作。

  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此二难也。二乘依四禅得五通。与外道等也。肇曰。外道修俗禅得五通。然不能出凡夫见闻之境也。此有作相也。欲等之乎。

  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若菩萨实相三昧得真天眼。所见十方皆是无为不应有分别之见。肇曰。若无作相即是法身无为之相。岂容见闻近远之言。天台云。二乘依四禅得五通则与外道等。若观四谛断惑择灭无为虽异外道则无有见。

  世尊。我时默然二受屈也。肇曰。欲言作相则同外道。欲言无作则违前见意故不知所答。

  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执有真天眼者此三梵王叹问。肇曰。诸梵谓天眼正以彻视远见为理。而净名致诘殊违本途疑有真异故致斯问者也。

  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此四答真也。肇曰。真天眼谓如来法身无相之目也。幽烛微形巨细兼睹。万色弥旷有若目前。未常不见而未常有见。故无眼色之二相。二乘在定则见。出定不见。如来未曾不见故常在三昧也。睿曰。如来天眼入佛眼中虽缘无缘故不以二相。有说不以净秽二相。有说不以动寂二相也。

  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此五最胜发心。肇曰。其所发明成立若此。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四结也。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秦言上首弟子中持律第一。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二辞文四。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二略释文二。初来问。后为解。此初也。肇曰。愧其所犯不敢问佛。以优波离持律第一故从问也。

  我即为其如法解说二为解。持律有二。一法身性净之律。二阴身身口之律。今优波离持身口之律。见罪生灭坏法身无相之律故为诃也。肇曰。如法。谓依戒律决其罪之轻重。示其悔过法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此三广引中文二。初弹呵。二二比丘叹伏。一初呵文六。初直呵劝。二解释所以。三引证。四问答。五分别。六结成。此即初呵无重增兼劝直灭。小乘以犯戒为罪生。大乘以取相为罪生。既令见罪忏悔。是名重增。又二比丘迷于实相妄见罪生。今来忏悔。又见罪灭重增灭见故云重增。肇曰。二比丘既犯律行疑悔情深。方重结其罪则封累弥厚。封累弥厚则罪垢弥增。当直说法空令悟罪。不实封累情除则罪垢斯灭矣。天台云。忏悔法有三。一者戒门。依律法忏。是二功德门。谓礼佛诵经般舟方等道场法。是三无生门。令悟罪性空。若达罪性与福无异是也。今净名示此无生忏也。

  所以者何。彼罪生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此二解释也。肇曰。夫罪累之生因缘所成。求其实性不在。三处如杀因彼。我彼我即内外也。自我即非杀。自彼亦非杀。彼我既非。岂在中间。众缘所成寻之悉虚也。

  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此三引佛语证文。有引。有释。有结。有类也。肇曰。逆知其本也。夫执本以知其末。守母以见其子。佛言。众生垢净皆由心起。求心之本不在。三处心既无在。罪垢可知也。诸法亦然者。肇曰。万法云云。皆由心起。岂独垢净之然哉。故诸法亦然。不离于如。如谓如本相也。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此四问答比小明大也。文有问答释三。肇曰。得解脱时谓其初成罗汉得第九解脱。尔时心冥一义无复心相。欲以其心类明众生心故先定其言也。

  我言不也二答也。

  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三比释也。肇曰。群生心相如心解相。生曰。众生心相无垢理不得异。但见与不见为殊耳。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此五分别本性无垢文三。初明妄垢非垢。次明诸法不住。后明内心妄见。此初也。生曰。垢实无也。在妄想中是垢耳。若无妄想垢即净也。妄想者妄分别之想也。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倒心见垢离倒则非垢生。曰见正转也。见转于内则妄分别外事也。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取我即著垢。离我则无垢也。肇曰。见罪则存我也。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二明诸法不住故无自性。肇曰。成前无相常净义也。诸法如电新新不停。一起一灭不相待也。弹指顷有六十念过。诸法乃至一念顷住。况欲久停无住则如幻如。幻则不实。不实则为空。空则常净。然则物物斯净。何有罪累于我哉。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相生此三明妄见也。肇曰。上明外法不住。此明内心妄见。俱辨空义。内外为异耳。夫以见妄故所见不实所见不实故无相常净也。上二喻取其速灭。此四喻取其妄想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此六结也。若能悟罪无生知心不住。是名真解。奉持法身无相之律也。肇曰。若能知此乃名善解。不知此法而称持律第一者何耶。今知优波离谬教意也。

  于此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此下第二叹伏文三。初比丘叹二尊者伏过。三比丘发心。此初叹也。肇曰。二比丘悟罪常净。无复疑悔故致斯叹。

  我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辨。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二叹伏也。自佛已还无能制。其大乘妙辨况我持律哉。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辨三明除疑。发心法身妙律诸佛所持悟解除疑。因之发趣。什曰。有罪则忧怖自生。罪无则疑悔自灭。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此四结也。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肇曰。罗睺罗秦言覆障。六年为母胎所障。因以为名。弟子中持戒第一。又云。密行第一。故法华经云。罗睺罗密行唯我能证知。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二辞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此下二略释文二。此初问也。诸长者子心慕出家。父母所制。睹罗睺罗舍转轮王十善之化而剃落从道。必有大利胜在家修故从而问焉。

  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二答也。出家有二。一者深厌生死乐求涅槃。有证有得有利可说。名为小乘。二者悟三界如幻。无生无灭无证无得无利可说。此名大乘。今罗睺罗谬赞小乘涅槃之利。既有利可说。非密行也。未若大乘。不取不舍无得无证无利可说。真密行也。生曰。世荣虽乐难可久保。出家之理长乐无为。岂可同年悟其优劣哉。

  时维摩诘来为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此下三广引弹事文五。一呵不应说。二解释所以。三示真出家。四诘真出家。五劝修真出家。此初总呵也。体本法身三界如幻不生不灭名为出家。此则损益两云。无利可说故呵不应也。

  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二征释所以文二。此初略释也。肇曰。夫出家之意妙存无为。无为之道岂容有功德利乎。

  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次二广释也。第一义谛名法性无为。森罗万像同归此理。悟此理者无得无证。名真出家。非二乘择灭。有得证者名出家也。肇曰。夫有无为之果必有无为之因。因果同相自然之道也。出家为无为。即无为之因也。无为无利无功德。当知。出家亦然矣。

  唯罗睺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此三示真出家。肇曰。上真明出家之义。自下明出家之事。虽云其事然是无事事耳。则出家者以去累为志。无为无心。以心无为故所造众德皆无为也。文三。此初内证德也。肇曰。伪出家者恶此生死尊彼涅槃故有中间三处之异。真出家者遣万累忘彼。此岂有是非三处之殊哉。

  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肇曰。既无彼此则离众邪见同涅槃也。六十二见者。大品云。外道依过去计神及世间常无常等四见。依未来世计神及世间边无边等四见。依涅槃计有如来无如来等四见。依此十二见历五阴成六十见。又计身与神一断见。身与神异常见。为六十二见也。

  智者所受圣所行处肇曰。贤智闻之而从众圣履之而通可。谓真出家之道乎。

  降伏众魔此二约降魔显德。见实相则蕴魔自空。蕴空则诸魔自伏。肇曰。众魔者四魔也。正道既夷邪径自塞。

  度五道肇曰。五道非无为之路。又云。生死五道性是涅槃故名度。

  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体实相则垢[目*壹]永亡。[目*壹]亡则五眼自净。五力五根亦自然增长。

  不恼于彼肇曰。道超事外与物无逆。何恼之有。

  离众杂恶肇曰。俗善虽善由杂不善。道法真净故纯善不杂也。

  摧诸外道三伏外道也。肇曰。日月不期去闇。而闇自除。出家不期摧外道。外道自消超越假名肇曰。万事万名虚假。以生道在真悟故超假名。

  出淤泥无系著肇曰。出生死爱见之淤泥。无出家受道之系著。

  无我所无所受肇曰。出家本乎。无我离著则诸受永亡。肇曰。无受也。欲受我受戒受见受。

  无扰乱内怀喜肇曰。夫扰乱出于多求。忧苦生于不足。出家宣欲扰乱斯无。道法内充故怀喜有余。

  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住实相则不忤物心。不违禅定。生灭不起。焉有过患哉。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此四结真出家。肇曰。若能不违上说乃应出家之道非存利之所能也。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此五形既缘碍劝心出家也。文四。一劝。二辞。三释劝意。四得意出家。此初劝悟理出家也。

  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肇曰。净名知其不得出家而劝之者。欲发无上道心耳。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二不悟劝意辞有碍也。肇曰。非不欲出家。不敢违亲耳。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三释劝意。肇曰。虽为白衣能发无上心者。便为出家具足戒行矣。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四得意心发。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此四结辞也。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肇曰。阿难秦言欢喜。弟子中总持第一。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二辞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此二略释所以。睿曰。现身有疾者亦不可一途而论。特以浅识之流取信耳。因于如来身而起劣相故彰阿难不达使惑同众人。净名高呵以开法身之唱。使见形之徒悟应感难期无方莫恻。兼寄迹取乳除彼贪求。假过阿难以明小乘之劣。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此三广引弹事文三。初问乞意。二呵弹。三耻愧。初中文二。此初问也。生曰。晨朝非乞食时必有以也。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二答如来为物受生有疾用乳。阿难侍佛故行求乞。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此二弹呵文四。初略止二谤。二略显真身。三广止二谤。四广显真身。此初略止二谤也。天台云。无病言病增谤也。德圆言减损谤也。佛身无生应物现生。有身则有疾。小乘执实故云谤也。大乘知应故非谤也。岂复离此现疾别有不谤之法身哉。

  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二略显真身。金刚体者喻不生不灭常住法身也。诸恶断解脱也。众善会般若也。肇曰。夫病患之生行业所为耳。如来善无不积。恶无不消。体若金刚何患之有。

  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三广止二谤。先止增谤也。文三。初劝默也。谤佛粗言异人闻之必蔓说。故令默往。生曰。苟云是实为谤佛也。又曰。病为常近粗之极也。不达闻之必谓然矣。

  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二智闻必哂威德诸天净土菩萨以已福惠不受疾报。方于如来知应现也。生曰。以彼推己无疾必达佛矣。而此言实病不亦哂斯语之不得乎。

  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三近事验之。转轮圣王乃不及欲界诸天。但以人中少福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普胜三界而有病哉。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此下二明损谤也。苟执不去。非徒佛有斯谤我等亦受其耻。肇曰。正士闻则谓汝不达。邪士闻则谓佛实病。何名为法之良医。身疾不能救。而欲救人心疾乎。

  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此下四广显真身。初就四德显真。此初无相法身大悲应现非思业。贪欲之所牵生。自在应物。是我德也。三界有待之形名思欲身也。生曰。如来身从实理中来起。不由彼应有何病耶。

  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二明三界受生苦也。悟界如幻不受生故乐也。生曰。既以思欲为原。便不出三界。三界是病之境也。佛为悟理之体超越其域。应有何病也。

  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三明惑染生身漏也。智证法身无漏。无漏即性净也。肇曰。夫法身虚微妙绝常境。情累不能染。心想不能议。故曰诸漏已尽。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四明有为之身。四相所迁数也。佛身无生离生灭相常也。肇曰。法身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故现身有病。无为故不堕有数也。

  如此之身当有何疾二结也。如此常乐我净金刚法身当有何病。

  时我世尊实坏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此下三明耻愧文三。初阿难惭愧。佛身理然不合有疾。奉命闻疾。应是谬闻近佛多闻。以此怀愧。肇曰。受使若此致讥。若彼进退怀愧惑谓谬听也。

  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二空声举应显真疾身应物也。无为本真也。肇曰。以其愧惑故空声正之如居士言。何有无漏之体婴世之患。但为疾五浊群生故现斯疾。取乳勿惭也。五浊者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

  行矣。阿难取乳勿惭三若知权化现疾即非谤佛。取乳勿惭也。

  世尊。维摩诘智慧辨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此四结辞也。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此二总述辞也。

  菩萨品第四

  此三明折伏方便菩萨令归圆妙。前既声闻致辞故。次命菩萨。然发菩提心总名菩萨。而根有利钝。教有渐顿。或事修而未悟于理。或悟偏而未进于圆。或渐证而未极于顿。今将回事以向理。折偏以进圆。斥渐而诣顿。故因命问疾以调伏之。皆菩萨佛事故名品。焉文二。先别明四大士。此初慈氏也。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二如前。此初命也。弥勒此云慈氏。肇曰。弥勒南天竺婆罗门姓出。此姓即以为名。五百弟子皆以不任故复命菩萨。将备显净名难酬之德也。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此二辞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此二略释所以。什曰。此天以弥勒将上为天师。预怀宗敬故常来听法也。又云。不退转地者或六度行满名为不退。或证初地名为不退。天王虽已发心然内有五欲。外有胜境恐其退转。因以劝之。肇曰。下呵云。实无发心亦无退者。以此推之。似存不退之行劝发无上心也。虽曰胜期犹未免乎。累教迹不泯故致斯呵。然经云。补处大士心无不一。智无不周。应物而动。何阙之有。是由得失同怀修短迭。应利彼而动。无计诸已故弥勒假有以启始。净名居宗以济终互为郢。匠器彼淳朴虽复迹同儒墨致教不一。然相成之美实存其中矣。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三广引弹事文五。一先定得记。二破执授记。三举例返破。四显菩提相。五闻真得益。此初定也。生曰。阿耨多罗者无上也。三藐三者正遍也。菩提者彼语有之。此无名也。实即体极居终智慧也。一生者无复无量生。余一生也。

  为用何生得授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此下二正破授记文三。初就生门弹。次就无生门弹。后就平等门弹。初中文三。一先定三世。二难破三世。三引证。此初定也。肇曰。发无上心修不退行。授记成道。弥勒致教之本意也。今将明平等大道。以无行为因。无上正觉以无得为果。故先质弥勒明无记无得。然后大齐群生一万物之致以弘菩提。莫二之道也。夫有生即有记。无生即无记。故推[序-予+干]三世以何生而得记乎。

  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二难破也。肇曰。别推三世明无生也。过去生已灭法不可谓之生也。生曰。无复有也。

  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肇曰。未来生未至。未至则无法。无法以何为生也。生曰。竟未有也。

  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肇曰。现法流速不住。以何为生耶。若生灭一时二相俱坏。若生灭异时即生时无灭。生时无灭则法无三相。法无三相即非有为也。尽有三相。即有无穷之名。三世既无生。于何而得记乎。生曰。生时已去未始暂停。岂可得于中成佛耶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三引证。肇曰。证无住义。生曰。新新生灭交臂已谢。岂待白首然后为变乎。

  若以无生得授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授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此二约无生门弹文二。初约理破。二约行破。此初也。肇曰。上推有生无记。此推无生亦无无生。即七住无相真正法位也。此位为理无记。无成弥勒于何授一生记乎。

  为从如生得授记耶。为从如灭得授记耶此二约行破。文二。此初双定为见。如智生授记为见。如惑灭授记耶。肇曰。如虽无生灭而生灭不异如。然记别起于生灭冥会。独于即真故假如之生灭以明记别之不殊也。什曰。夫授记要由得如。本未得而今得。似若有起。如起即累灭亦似有物于中灭。故先问其起灭以明无起灭也。

  若以如生得授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授记者如无有灭二明双破生灭。若见如智生如体不生智亦无生。若见如惑灭如体无灭惑亦不灭。智无生即本觉。惑无灭即寂灭。此不生不灭。岂有授记哉。肇曰。如非不生灭。非有生灭。非不生灭故假以言记。非有生灭以知无记。

  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此三约平等如破文二。初总举平等也。一切众生有情也。一切法无情也。众圣贤二乘也。弥勒大乘也。肇曰。万品虽殊未有不如。如者将齐。是非一愚智以成无记无得义也。

  若弥勒得授记者一切众生亦应授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此下二别约三德平等破也。此初约真如理等法身德破也。弥勒众生理如无二会如授记。岂有得不得之二哉。肇曰。凡圣一如。岂有得失之殊哉。生曰。二者直二事也。异者二相殊也。

  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二约本觉平等智德破也。菩提此云觉。亦云智。谓无相极智平等本觉也。若烦恼即菩提则一切众生皆菩提相。岂弥勒独得之耶。肇曰。无相之相是菩提相。生曰。菩提既是无相。理极之惠言。得之者得是菩提相也。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三约平等寂灭解脱德破。涅槃此云灭度。若法本不生。今即无灭为寂灭者。即一切众生本来灭度。岂弥勒独证之耶。肇曰。本性常灭。今复何灭。生曰。然终既至灭始灭验矣。始若果灭终。岂灭哉。然知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是尽为灭而不灭也。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此下三举例返破平等。菩提果尚无记。岂有初心及不退行耶。肇曰。平等之道实无发心。亦无退者而不退之行诱其发心。示其美记者何耶。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四显真菩提相文三。此初劝舍分别无相平等。是菩提相。若分别始终有退不退。是见分别非见菩提。肇曰。菩提以寂灭为相。生死同相。而诸天子卑生死尊菩提。虽白胜求更生尘累宜开以正路令舍分别。曷为示以道记增其见乎。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此二略征释。身心无所得相是菩提相也。肇曰。自此下大明菩提也。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释之。菩提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其道虚玄妙绝常境。听者无以容其听。智者无以运其智。辨者无以措其言。像者无以状其仪。故其为道也。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勒不可为无故能幽鉴万物而不曜。玄轨超驾而弗夷。大包天地而罔寄曲。济群惑而无私。至能道达殊方开物成务玄机必察。无思无虑。然则无知而无不知。无为而无不为。不为者唯菩提大觉之道也。此无名之法因非名也。不知所以言故强名曰菩提。斯无为之道。岂以身心而得乎。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此三历法广显菩提相。亦可前。是能破。此是能立。又前破而不断。此立而不常。又前破而不灭。此立而不生。又前会而不一。此别而不异。又前云。而不去此存而不来。斯妙道之无方也。观夫圣人体极因物立名。所以教名悉檀。理穷实相。非夫久殖善本莫能究其深广哉。是故前以无生灭故无菩提记。此以无生灭故证寂灭。名寂灭菩提。寂灭无缘故不观。寂灭无念故不行。寂灭无见故断。寂灭无妄想故离。寂灭无愿求故障。寂灭无著故无入。寂灭即真如故顺理。寂灭即法性故安住。寂灭返生灭之际故至实际。诸句例然不复广说。肇曰。妙会真性灭诸法相故菩提之道与法俱寂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肇曰。观生于缘。离缘即无观也。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肇曰。行生于念。无念故无行。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肇曰。诸见断妄想离乃名菩提也。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肇曰。真道无欲障诸愿求也。

  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肇曰。入谓受入可欲也。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肇曰。不异三空菩提义也。随顺本相谓之如。故计之以顺。常住不变谓之性。故计之以住。到实相彼岸谓之际。故计之以至也。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肇曰。意与法为二。菩提无心何法之有也。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肇曰。无心于等而无不等。故谓若虚空。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肇曰。菩提不有故无生灭。菩提不无故了知众生心也。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肇曰。诸入内外六入俱空故诸入不会。诸入不会即菩提相。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肇曰。生死所以合烦恼之所缠离恼故无合。无合即菩提也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肇曰。外无形色之处。内无可名之实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肇曰。菩提无取舍。犹化人之无心也。

  无乱是菩提常自净故肇曰。内心既常静。外乱无由生。

  普寂是菩提性清净故肇曰。性无不净故寂无不善。寂谓善顺寂灭常净之道也。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肇曰。情有所取故攀于前缘。若离攀缘即无取也。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肇曰。万法同体是非一致。不异于异者其唯菩提乎。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肇曰。第一大道无有正两。独绝群方故无以喻也。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肇曰。诸幽远难测。非有知之所知。以菩提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无不知者妙微之极也。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此五明悟真记不记真得不得获益也故我不任诣彼问疾此四结也。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二如前。此初命也。

  光严童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此二辞也。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此二略释所以也。光严接近故托闲林为道场。净名诣理故諠静一如为道场。出入之迹其在兹也。生曰。托在常出实有以也。

  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此下三明广引弹事文五。一礼问。二略答。三重问。四广答。五众益。此初也。生曰。城门是人所凑处故得因广化功也。作礼者迹同乡党现修长幼之礼而问。以取其来自有从也。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二略答。肇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光严志好闲。独每以静处为心故出毗耶将求道场。净名悬鉴故现从外来将示以真场。启其封累故逆云。吾从道场来者。以明道无不之场无不在。若能怀道场于胸中遗万累于身外者。虽复形处愦闹迹与事邻乘动所游非无道场也。又曰。实相理遍为场。万行通证为道。生曰。得佛之处也。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三重问。肇曰。会其所求故寻问也。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此下三十句广约诸法明道场。此初约心辨也。肇曰。修心进道无乱之境是道场耳。若能标心为主万行为场。不越方寸道自修者乃真道场。曷为近舍闲境而远求空地乎。直心者谓内心真直外无虚假。斯乃基万行之本坛进道之场。自此已下备列诸行尽。是修心之闲地弘道之静场也。又解。如世间和[麥*戈]之麦皆诣场鞭打。[麥*戈]去麦全。修道亦然。佛性精粹杂烦恼[麥*戈]。将修行者正见实相为场。对治万行为鞭打。断惑证真为飏筛。如直心以虚假为糠[麥*戈]。布施以悭贪为糠[麥*戈]。诸句例知。

  发行是道场能辨事故肇曰。心既真直则能发迹造行发迹造行即事业斯辨者也。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肇曰。既能发行即树心弥深。树心弥深则功德弥增者也。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肇曰。直心入行转深则变为菩提心也。此心真正故所见不谬。凡知道者要始四心。四心既生则六度众行无不成也。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此下十六约行明住实相真场。行皆造极。肇曰。施不望报无相行也。夫言有不失。无言无不失。有有无异说而不乖其本者。其唯大乘道乎。然即万行虽殊以无相为体。无而不无故。即有为实有而不有。故施戒为一。此经前后至于辩列众行有无不同。苟能领其所同则无异而不同也。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肇曰。未有戒具而愿不具者。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肇曰。怀忿则心碍。

  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肇曰。万法弥旷现若目前智慧之能也。又曰。即事见理为现见也。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肇曰。等心怨亲欲其安乐慈行也。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肇曰。见苦必赴不避。汤炭悲行也。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肇曰。以已法乐乐彼同悦喜行也。

  舍是道场憎爱断故肇曰。人慈生爱。爱生著。著生累。悲生忧。忧生恼。恼生憎。慈悲虽善而累相已生故。两舍以平等观谓之舍行。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四禅世定。但发五道实相真禅得漏尽也。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解脱八解脱。二乘八解背舍八邪。大乘八解邪正俱背。深证实相背舍万累也。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肇曰。方便起乎。弘化四摄生乎。来众也。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肇曰。闻不能行与禽兽同听也。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木非绳。不直心非理。不正故心之调也。必正观实相。肇曰。心之性也。强梁即观邪调伏。即观正也。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此下三科约法明道场。什曰。道品断受生故名舍有为。肇曰。三十七品无为之因也。又曰。无为即涅槃也。

  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什曰。小乘中说四谛。大乘中说一谛。今言谛。是即一谛实相也。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缘起十二因缘相生起也。小乘观十二缘。无明灭即行灭。非实相真场。大乘观因缘。不生不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此实相真场也。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此三科约所治惑明道场。谓迷即众惑。悟即真场。肇曰。烦恼之实性众生之无我诸法之空义皆道之所由生。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三界是道场无所取故。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此下诸科约佛果德明坐。菩提树住寂灭场。不著三界。不惑四魔。能师子吼也。肇曰。降魔兵而不为所动。游历三界而不随其趣。演无畏法音而无难。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法身无过即众德自显。心无余翳则惠明普照。肇曰。佛具三十二业而无一阙。明通达而无碍。斯皆大道之所由生也。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什曰。二乘法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唯以一念则确然大悟具一切智也。肇曰。一切智者智之极也朗若晨曦众冥俱照。澄若静渊群像并鉴。无知而无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则天有心则有封。有封则有疆。封疆既形则其智有涯。其智有涯则所照不普。至人无心。无心则无封。无封则无疆。封疆既无则其智无涯。其智无涯则所照无际。故能以一念一时必知一切法也。一切智虽曰行标盖亦万行之一耳。会万行之所成者其唯无上道乎。故所列众法皆为道场也。生曰。一念无不知者始乎。大悟时也。以向诸行终得此事故以名。焉以直心为行初义。极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得佛之处乎。

  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此下三结成。肇曰。若能应上诸度以化天下者。其人行则游道场。止则住佛法。举动所之无非道场。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五明得益也。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四结也。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二。此初命也。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二辞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此下二略释文五。一住静室。二魔来。三不识。四施女。五不受。此初持世避諠住静舍恶化善。皆迹是方便轨之初学。

  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此二魔作帝释来也。肇曰。波旬秦名刹者。或名极恶。断人善根因名杀者。违佛乱僧罪莫之大极恶也。什曰。帝释是佛弟子。知其不疑故作释形来也。持世不作意。观他心故不见也。天台云。方便菩萨不知魔来。有三意。一未能魔佛二界一如等真故不知。二缘观有出入之间故不知。三未能善恶齐化心有去取故不知也。

  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此三持世不识谬为说法。诫之以自恣。厌之以无常。修之。以三坚生曰。从女弦歌是自恣法也。福有而自恣者。覆为罪之根者也。五欲者五情所欲也。用为自恣宝之。必深觉其无常。然后能以之求善本矣。肇曰。三坚法身命财宝也。若忘身命弃财宝去封累而修是者必获无极之身无穷之命无尽之财。此三天地焚而不烧。劫数终而不尽。故名坚法。以天帝乐著五欲不虑无常故劝修坚法也。

  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此四魔更施女为乱也。生曰。因其说法故可说以从善。实欲以女乱之矣。

  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此五不受女非顺道之缘故舍而不受。若法身正观万品一如无非不顺。肇曰。持世菩萨时为比丘也。

  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此三广引弹事文中有八。一觉悟。二乞女。三欲隐。四劝舍。五魔舍。六说法。七诱女。八还女。此初净名觉悟。肇曰。以持世不觉故发其状也。

  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此二净名索女。肇曰。将化诸女故现从其索我为白衣应受此女。曷为以与沙门释子乎。

  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此三魔欲隐去。肇曰。净名神力之所制也。

  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四空声劝舍女也。肇曰。净名以魔迷固故化导之也。

  魔以畏故俯仰而与此五魔舍女。生曰。推轻重留女故当胜自不得去也。

  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此六净名为女说法也。文二。此初令发心也。肇曰。在魔故从欲在我。宜从道教。

  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此下二劝修行文三。一劝。二问。三答。此初劝乐法舍欲也。肇曰。女人之性唯欲。是乐以其初舍天乐故示以法乐。夫能以弘道为美积德为忻者。虽复经苦履难而不改。其乐天地所重无易。其忻以此自娱乐之极也。岂五欲之足存。自此已下备列诸行。以明超世之道至欢之所由生也。

  天女即问。何谓法乐二不解故问也。

  答曰。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三净名答文四。此初乐生四信。谓归三宝及厌欲持戒。肇曰。信而后悦。莫若三宝乐。离五欲者。什曰。是信戒也。

  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此二乐厌苦报也。什曰。如方便品中说也。肇曰。善要必察何乐如之也。

  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此三明乐修出道文三。此初内护道意。下益众生上敬养师并行本也。肇曰。将护无上道心令无差失。

  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惠。此二明六度正行也。什曰。世俗惠中不能生乐。要得无漏惠离尘垢。即至乐自生也。

  乐广菩提心此下三遍修万行。肇曰。彼我兼得谓之广也。

  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魔怨散而惑病消故乐也。

  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依报净而正报圆。何乐如也。

  乐庄严道场严万行之因场诣道树之果场。

  乐闻深法不畏什曰。心无近著心不邪疑。又能信诸佛有不思议法故能闻深法心不生畏也。肇曰。乐法之情不深者。闻深法必生畏也。

  乐三脱门不乐非时肇曰。三脱空无相无作也。缚以之解谓之脱。三乘所由谓之门。二乘入三脱门不尽。其极而中路取证。谓之非时。此大士之所不乐也。

  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肇曰。异我自彼。曷为生恚。非同学外道党也。

  乐将护恶知识。乐近善知识护恶不舍大悲。近善能成大智。

  乐心喜清净肇曰。清净是实相真法喜。

  乐修无量道品之法适化无方故道品无量。肇曰。法乐无量上略言之耳。

  是为菩萨法乐此四结也。

  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此下七波旬诱女也。文二。此初诱也。肇曰。先闻空中声畏而言。与非其真心故欲俱还也。

  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二女辞也。肇曰。已属人矣。兼有法乐何由返也。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此八还女文五。一索女。二还女。三请法。四为说。五随还。此初索也。肇曰。净名化导既讫魔知其不吝故请也。菩萨之道一切无惜想。能见还也。

  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二还女也。肇曰。因事与愿菩萨常法也。以女还魔愿具满故因以生愿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如魔之愿满也。

  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三弟子辞师故请法也。肇曰。昔在魔宫以五欲为乐。今在菩萨以法乐为乐。复还魔天当何所业耶。

  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四大士为说无尽灯法文三。此初标名劝也。肇曰。将远流大法之明以照魔宫痴冥之室故说此门也。

  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二释劝法喻合可见。肇曰。自行化彼则功德弥增法光不绝。名无尽灯。

  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三结劝学也。肇曰。报恩之上莫先弘道。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五致礼辞还。

  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此四结辞不堪也。

  佛告长者子善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善。此初命也。梵云。须达多亦云善得。亦云二施。即给孤独也。因缘如别。

  善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二辞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二略释也。在家大士故于父舍行施化同类也生曰。婆罗门法七日祠梵天行大施期生彼也。言已承嫡继业于父舍然也。奇之可以致明法施大矣。什曰。所以乃至第七日方来讥者。欲令其功德满心淳熟也。

  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此三广引弹事文六。一弹呵。二请说。三略说。四重请。五广说。六得益。此初弹也。肇曰。天竺大施会法于父舍开四门。立高幢告天下。诸有所须皆诣其舍于七日中倾家而施以求梵福时。净名以其俗施既满将进以法施故先讥其所设。以明为施之殊也。

  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肇曰。夫形必有所碍。财必有所穷。故会人以形者不可普集。施人以财不可周给。且施既不普财不益神未。若会群生于十方而即之本土。怀法施于胸中而惠无不普。以此而会会无不均。以此而施不遗人。曷为置殊方而集近宾舍心益而独润身乎。

  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此二请问也。

  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此三略答也。什曰。若一起慈心即十方同缘。施中之等莫先于此故曰无前后也。肇曰。夫以方会人不可一息期。以财济物不可一时周。是以会通无隅者弥纶而不漏法泽。冥披者不易时而同覆故能即无疆。为一会而道无不润。虚心怀德而物自宾曷为存濡沫之小惠。舍夫江海之大益置一时之法养。而设前后之俗施乎。

  何谓也此四重问也。肇曰。群生无际而受化不俱欲无前无后一时而养者何谓也。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此下五广就万行明法施文五。此初四等也。肇曰。夫财养养身法养养神养神之道存乎。冥益何则群生流转以无穷为路。冥冥相承莫能自返。故大士建德不自为身一念之善皆为群生。以为群生故愿行俱果行果则已功立愿果则群生益已功立则有济物之能群生益则有返流之分。然则菩萨始建德于内群生已蒙益于外矣。何必待哺养启尊然后为益乎。菩提者弘济之道也。是以为菩提而起慈者。一念一时所益无际矣。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肇曰。大悲之典救彼而起。所以悲生于我而天下同益也。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肇曰。欲令彼我俱持正法喜以之生也。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肇曰。小舍舍怨亲。大舍舍万有。舍万有者正智之性也。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波罗蜜。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此二明六度法施。大士以一毫之善普施众生。永除六蔽圆满六度。肇曰。忿生于我无我即无竞。

  以离身心相起毗离耶波罗蜜肇曰。精进之相起于身心而云离身心者。其唯无相精进乎。复次爱著身心不能精进。能精进者其在亡身心乎。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肇曰。菩提之相无定无乱。以此起禅亦同相也。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肇曰。在佛名一切智。在菩萨名般若因果异名也。然一切智以无相为相。以此起般若。般若亦无相。因果虽异名其相不殊也。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以三约三脱明法施。肇曰。存众生则乖空义。存空义则舍众生善通法相虚空。其怀者终日化众生终日不乖空也。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肇曰。即有而无故能起无相。即无而有故能不舍。不舍故万法兼备起无故美恶齐旨。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肇曰。作谓造作生死也。为彼受生者非作生而生也。是以大士受生常起无作。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众生起四摄法此四遍约万行明法施。肇曰。非方便无以护正法。非四摄无以济群生。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于六和敬起质直心息诸慢以修敬。厌三伪而修三坚。内思六念外顺六和。此之谓法施。六念者。肇曰。念佛法僧施戒天六念也。六和者。肇曰。以慈心起身口意业为三也。四得重养与人共之。五持戒净。六修漏尽惠非直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群众不和非敬顺之道。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肇曰。凡所行善不以邪心为命也。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不憎恶人起调伏心心净者信也。信乐贤圣常近三宝。不憎恶人能调不善。肇曰。近贤圣生净喜。见恶无憎心也。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厌患三界誓求菩提大事因缘。非小志之所为也。肇曰。出家之法非浅心所能弘也。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肇曰闻不能行非多闻也。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法性平等名为无净栖心。此理是住空闲。肇曰。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闲。

  趣向佛惠起于宴坐肇曰。佛惠深远非定不趣。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理圆无渐而解缚者必修之以次位。肇曰。已行不修安能解彼。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肇曰。大乘万行分为二。业以智为行标故别立智业。诸行随从故总立德业。凡所修立非一业所成。而众经修相好净土系以德业。知念说法系以智业。此盖取其功用之所多耳。未始相无也。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惠业肇曰。决定审理谓之智。造心分别谓之惠。上决众生念定诸法相。然后说法故系之以智。今造心分别法相令入一门故系之以惠也。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肇曰。无善不修故无恶不断。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肇曰。一切智慧智业也。一切善法即德业也。助佛道法大乘诸无漏法也。智德二业非有漏之所成。成之者必犹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此下五结成法施。肇曰。若能备上诸法则名闰无涯。其为会也。不止一方其为施也。不止形骸。不止形骸故妙存济神。不止一方故其会弥纶。可谓大施。可谓大会矣。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六明时众得益文二。此初婆罗门发心也。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二明善得心净。肇曰。心累悉除得清净信也。文四。此初心悟上璎珞也。生曰。七日施而此物在者最所重也。而以上维摩诘者现崇法施情也。

  不肯取二让不受。什曰。本意为说法故。亦为讥财施故。怀此二心所以不受。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三重请受随施也。

  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施此会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四净名受已回施文四。初回施二田也。肇曰。上直进以法施未等。致施之心故施极上穷下明施心平等。以成善得为施之意也。

  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二佛现化。生曰。分作二分者欲以明等也。现神力者验法施也。变成四柱宝台岂财施能为之乎。是法施会然也。故能无不周耳。

  维摩诘现神变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三劝令等心文二。一有相等。二无相等。此初也。施佛神通。若此施贫初无善事。施者未能亡于分别。故净名示之以平等。什曰。施佛以地胜故心浓。施贫以地若故悲深。是以福田同相致报一也。

  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为具足法施也二无相等也。肇曰。若能齐尊卑一行报以平等悲而为施者。乃具足法施耳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四得益也。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四结不堪。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此是大段第二总明诸菩萨奉辞。肇曰。三万二千菩萨皆说不任之辞。文不备载之耳。

  净名经关中疏卷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